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有什麼好吃的父母自己捨不得,都要留給孩子,吃喝拉撒都無微不至照料著,可還是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爭氣」,三天兩頭就生病,好好的也不知道怎麼就養成「病秧子」了。
俗話說「孩子的病都是吃出來的」,這不是沒有道理,孩子的脾胃是跟身體一起慢慢成長的,6歲以前都還沒發育完善,容易吃壞脾胃引發一些列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以吃的東西多了,有時候家長過分強調「營養」,反而容易把孩子餵成溫室裡的花朵。
中醫認為,脾和胃兩個器髒共同完成氣血運化、營養受納的工作,與孩子體質發、發育緊密相關。因此一旦孩子的脾胃虛弱,對應的能力也會跟著被削弱,影響到孩子的食慾、睡眠,身體機能,營養無法充分吸收了,身體免疫力降低了,孩子可不就成了「病秧子」了嗎?
所以家長在埋怨孩子身體「不爭氣」的時候,也要認真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3個餵養的壞習慣,把孩子的脾胃傷害了:
不要給孩子餵「湯泡飯」!
這個問題我強調過很多次,經常看我文章的家長應該都知道,湯泡飯雖然更鬆軟、更有味道,孩子喜歡吃,但也正因如此,孩子吃的時候容易「囫圇吞棗」,不嚼仔細或者直接咽下去,加重脾胃的運化負擔。
而且湯汁會增加飽腹感,孩子容易容易感覺到「吃飽了」,實際上吃得並不夠,湯泡飯的營養也是一個大問題,無非就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其他的營養微乎其微,長期吃湯泡飯的孩子大概率存在營養不良。
孩子體質差、長得慢,很多家長第一反應不是幫孩子找出原因所在,而是給孩子吃營養品和補劑,比如熬骨頭湯給孩子「補鈣」,成箱成箱逼孩子喝「兒童成長奶」等等,先不說孩子的體質是否真的能夠吸收這些「營養」吧,實際上骨頭湯除了脂肪含量高,根本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兒童成長奶中還有很多香精色素等添加劑,營養價值也很低。
以前生活條件不好,主食蔬菜吃得多,肉蛋吃得少,所以「多給孩子吃魚肉蛋奶才能發育好」成了大部分家長的營養認知。實際上現在飲食營養水平提上來了,孩子攝入蛋白質營養的形式多種多樣,已經不缺了,這個時候再給孩子吃太多大魚大肉,腸胃會很難消化,容易形成積食影響孩子發育。
除了大魚大肉,其他一切油炸、甜膩的食物,都不建議給孩子多吃,真的很難消化,孩子脾胃嬌弱,經常有吃了太多奶油蛋糕造成嘔吐的兒童病例,接診的時候看著太心疼了。
家長自己改掉這些不良餵養習慣的同時,日常也要注意養護孩子的脾胃,每天孩子吃完晚飯,給孩子喝點促進消化的,配合摩腹捏脊的推拿手法,增強孩子的脾胃動力,讓食物能夠更好地分解,營養五臟六腑,有助於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