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生存環境為何越來越難?單車利潤遠低合資巨頭,危機重重

2021-01-11 小李車評

國內車企,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環境有多惡劣,我想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當然這裡不是指中國的汽車市場環境不夠開放,而且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逐漸增多甚至某些地方逐漸趨於飽和,但是卻有更多新生汽車品牌加入競爭,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極分化,在合資品牌陣營,德系、日系和部分日系品牌的笑傲江湖和法系品牌、部分豪華品牌的一蹶不振;在自主品牌,吉利汽車一騎絕塵,海馬、一汽、華泰等品牌不斷虧損。

2017年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1億輛,幾乎每個家庭平均至少都有一輛車,尤其是在過去兩年間,中國車市迅猛發展,從城市到農村,很快完成了汽車產品的普及,小編來自中國西北的偏遠農村,很多家庭都有了汽車,所以以此推測,目前的中國汽車市場在短期內必然要面臨相對飽和帶來的增長乏力,但是中國車市太多的汽車品牌分割少數的市場份額,自然就要在單車利潤上做文章,也是因為如此,中國品牌的「窩裡鬥」,讓大對數品牌的單車利潤少之又少。

2017年,奔馳汽車在全球的銷量總計為228萬輛,作為一個豪華品牌,銷量的確很優秀,德國媒體給出的奔馳單車利潤約為5228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為3.55萬元;而大眾汽車在過去一年的銷量全球第一,總銷量達到了1074萬輛的高位,總利潤也超過了130億美元,單車利潤接近1850美元,當然這也屬於一個比較好的利潤水平,薄利多銷在大眾這裡顯得比較明顯。而豐田汽車的單車利潤可以達到2623美元。

以上是全球汽車巨頭們的單車利潤,當然這些品牌拿來和中國品牌做對比,是有失公允的,但是卻也能說明很多問題。那麼我們也根據部分中國車企的2017財年報表和銷量來計算了這些車企的單車利潤。在中國車企中,銷量和單車利潤率都比較高,且沒有從合資品牌中稀釋單車利潤的品牌是吉利汽車,單車利潤率到了8500元,銷量達到了124萬的高位,成為中國汽車品牌中最具價值的品牌之一。

而在零零總總的汽車品牌中,一汽轎車、北汽、東風汽車、力帆汽車、江淮汽車的單車額利潤集中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這些品牌旗下的產品較多,總銷量也不算多難看,但是整體利潤很低;福田汽車的單車利潤僅僅只有200元左右,可謂相當的低。當然海馬汽車的單車虧損達到了7100元以上,每一輛新車的銷售,都伴隨著很大幅度的虧損,類似已經停產的一汽夏利這種,單車虧損達到車輛本身價格的「奇葩」,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找不到第二家。

那麼從奔馳、大眾、豐田、吉利相對較高的單車利潤和很多其他中國品牌的超低數據對比能看出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在過去的很多年,低價格是中國車企的一個殺手鐧,通過低價格的優勢來抵消相比於合資品牌在品牌、產品力方面的差距,低價位帶來的自然是很低的利潤率,而且越低的價格越容易引發價格戰,這種情況時至今日,依然在不斷上演。

同時,在過去的很多年以及接下來的很多年,中國車企的汽車品牌多到數不勝數,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有中國這麼多的汽車品牌,那麼這些汽車品牌產品品質層差不齊是一個方面,這麼多的中國品牌在過去幾年產能全面釋放,造成了非常大的總體庫存,但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蛋糕就那麼大,而且有一部分已經被合資品牌和吉利這種強勢的自主品牌給分割走了,剩下的有限份額,被如此多的汽車品牌爭奪,自然就會引發慘烈的價格戰,價格戰的代價之一,就是各個品牌的單車利潤下降,很多時候變成了賠本賺吆喝,這是中國車企普遍單車利潤比較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中國品牌單車利潤率比較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汽車產品的同質化,很多國際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標籤,比如豐田的可靠性、奔馳的豪華感、沃爾沃的安全性、本田的發動機技術等等,但是仔細想想中國品牌,除了便宜還有什麼?沒有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其他廠商產品技術的搬用工,所以結果就是產品的同質化,很難通過自己的核心優勢提高利潤。所以直到今天為止,很多的中國品牌依然處在拼價格的初級階段。

總而言之,隨著車市的低迷和眾多新的汽車品牌的入市,在中國汽車市場需求不斷減弱,消費能力降級的大環境下,未來中國品牌要麼會由於一大批品牌因為持續虧損要麼虧損,要麼苟延殘喘,繼續維持特別低的單車利潤,這是中國品牌一個非常大的危機。

相關焦點

  • 危機重重下的共享單車寒冬
    北方單車騎行率的下降只是「寒冬」的冰山一角。共享單車三重危機之一:暫停新單車投放今年7、8月份開始,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南京、深圳等城市先後發聲禁止新增共享單車投放,「野蠻生長」階段告一段落。從環保、便民到影響城市市容和正常生活秩序,越來越多城市對共享單車進入的政策變得嚴苛起來。
  • 共享單車品牌小藍單車遭遇危機,其他的小紅小綠小白們都還好嗎?
    據《成都商報》報導,成都地區的小藍單車位於航天科技大廈俠客島共享辦公航天島的辦公室,發現很多天無人上班;此外,3個維修點2個撤走,一個無人上班。與此同時,小藍單車退款難的消息也在持續發酵,原本答應7天內退款,等候半個多月卻遲遲未見款項到帳,而很多用戶購買的199元的半年特權卡也在未告知用戶的用戶的情況下被升級為一年特權卡。一時間,關於小藍單車遭遇財政危機的傳言甚囂塵上。而對此,小藍單車的創始人李剛則回應道:「搞笑的謠言」。
  • 威爾森研究:自主車企如何抉擇三類新能源汽車?
    現在這個時刻,對於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或許就是百年難遇的颱風口吧。而我們的自主企業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頭「豬」。那在這個颱風口,自主車企是如何抉擇的呢?新能源車發展趨勢遠超節能車現今,節能車包括非插電式混動和雙燃料汽車,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和燃料電池汽車。
  • 生存危機將至,宜家為何搬到市中心?
    用《經濟學人》的話來說,就是像所有的公司一樣,宜家也要適應時代才能生存下來。顛覆傳統經營模式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行業來說,最大的生存威脅往往不是對手的強大,而是自身的傲慢。作為一家傳統的線下零售巨頭,宜家對於線上購物平臺帶來的激烈競爭反應比較遲鈍的。
  • ...活在危機中」!共享電單車「彩虹大戰」再上演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截至記者發稿,據不完全統計,共享電動車品牌已經從最初的4個增加到10餘個,並引發出行和本地生活巨頭濃厚的興趣。在二季報電話會議上,美團CEO王興透露二季度向市場投放超過29萬輛電單車,他認為電單車業務對美團「具有長遠戰略意義」,並有意做「領軍人物」。
  • 長城寶馬合資為何選擇MINI
    豪華車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豪華車企加快自身產品線的布局,另一方面不斷與中國車企喜結良緣。奧迪牽手了上汽、吉利入股了戴姆勒,寶馬與長城汽車合資的傳聞也落實了。2月23日,寶馬集團官方宣布,寶馬已經與長城汽車籤署合作意向書,雙方正在深入探討有關在中國建立新合資公司的事宜,實現MINI純電動車型的本土化生產。
  • 特斯拉降價搶市場,自主品牌卻選擇「漲價」,邏輯是什麼?
    其實,做高端是在燃油車領域總結的經驗,自主品牌靠的就是低端和低價,與合資品牌錯位競爭起步的。但是,由於品牌不給力所以發展空間越來越窄,直到現在仍然突破15萬都很艱難。
  • 一豐合資自主品牌用新平臺 顯中方技術
    一豐合資自主品牌用新平臺 顯中方技術 2013年03月13日 11:39 來源:鳳凰汽車 作者:蘇瑞琦 人參與 條評論 鳳凰汽車訊(3月13日,北京)昨日,一汽豐田十周年年會上,一汽豐田正式對外發布其全新合資自主品牌—朗世Ranz。
  • 自主品牌、新能源告急!崔東樹:需要理解,也需要政策支持
    但自主品牌4月開始劇烈下滑,6月自主品牌份額32%創出近年份額新低。「自主品牌傳統車和新能源危急!疫情本不該是淘汰賽,活下去才能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但自主品牌真的很難,自主品牌艱難應該得到社會理解,未來仍需要政策強力支持!」
  • 請恕我直言,那些寧買合資低配,不買自主高配的朋友,你們是對的
    導讀:請恕我直言,那些寧買合資低配,不買自主高配的朋友,你們是對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
  • 自主排量漸大、合資排量漸小,自主、合資產品排量為何相向而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燃油車動力方面,在愈發嚴格的排放法規和燃料消耗限值政策的「夾擊」下,自主品牌的中高端產品開始以2.0T渦輪增壓發動機為主要配置,有些高端產品更是配裝了3.0T渦輪增壓發動機,反倒是合資品牌的主銷產品以中小排量為主,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是主打力量。
  • 10萬家轎不買合資!JDPower五連冠加身,這個自主品牌已超越合資
    伴隨而來的,是這個價格分水嶺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各個品牌都在這個級別的爭奪中祭出了大招。然而對於廣汽傳祺品牌來說,天道酬勤顯然還不足以概括他們的努力,同時在顏值、產品質量、安全性和性價比各方面都以超越同級合資品牌為目標,整個品牌的附加值越來越高。
  • 中小企業經營越來越難,是什麼原因,如何有效破解?
    都說「創業維艱」,多數中小企業的生存周期為3年,僅又10%能經營超過5年。很多中小企業主越發深切感受到經營越來越困難,在2020年很多企業主更是回到原點,認真思索為何中小企業的經營越來越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且如何能有效破解?
  • 服裝紡織業:杉杉的中國式生存
    我在十年前就開始跟世界品牌的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就跟上海汽車集團做通用別克一樣,杉杉控股運營著像樂克卡,登喜路sport,瑞諾瑪等等這些世界一線品牌。今年上半年,我們西服出口的增幅在50%以上,訂單增幅在50%以上。這個充分顯示了杉杉在金融危機過程中顯得越來越有競爭力,而西方的企業,歐洲美國的企業在高端製造這一塊就顯得越來越乏力,這是我們比較的一個現象。
  • 對國產車偏見逐漸消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自主品牌,為什麼?
    在這場潛移默化的進程中,自主品牌所代表的國產汽車陣營在整個市場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從一直被合資品牌所打壓的尷尬局面,到當下兩者開始同臺競技。可以說,國產車的崛起與汽車市場年輕化進程保持同步。那麼,是因為什麼導致當下的年輕人不再專注於合資品牌呢?
  • 自主品牌VS 合資品牌,緊湊型SUV誰更強?
    文/笑笑01自主品牌一號選手:第三代哈弗H602自主品牌二號選手:長安CS75 PLUS價格:10.69-15.49萬元可以看出長安CS75PLUS03合資品牌一號選手:東風本田CR-V價格:16.98-27.68萬元CR-V作為東本緊湊級SUV
  • 摩拜單車外包員工吐槽工資只有2000塊,為何現在工資那麼少?
    說起共享單車大家都是見過也用過的,去年可是非常熱門的,是最強的風口,不過到了今年,不說其它小的共享單車品牌了,就連巨頭之一的摩拜單車也已經被收購了,可見現在已經到了最後洗牌階段了。而在去年共享單車的員工收入都是非常不錯的,就連修車師傅都月薪6000,只不過今年為何變了。
  • 國六切換眾生相:自主逃亡合資收割 博世偷著樂
    另一個原因是,國六b標準極為嚴苛,堪稱全球最嚴排放標準,經環保部測算,國五升級國六,輕型汽油車單車升級成本約為1200元,對於自去年起單車利潤整體下行的車企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在一份對截至4月25日的國六車型環保信息公開數據的統計中,合資品牌共有665款車型達標,自主品牌和進口品牌達標車型數量分別為531款和309款。從數據來看,雖然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達標車型數量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自主品牌仍明顯少於合資品牌。
  • 合資品牌價格天花板被壓低?別克借子品牌向上突圍
    上有豪華猛增入門級產品拉低價格門檻,下有自主品牌質增價優品牌向上,夾在中間的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是價格下沉?還是向上一搏?在銷量暫時低迷時期,正是重新梳理品牌的機會,又有哪家企業能夠撥開迷霧,篤定前行呢?合資品牌承壓,別克向上突破天花板別克品牌是通用汽車的基石,這一點毋庸置疑。
  • 又一日本品牌敗退中國,跨國巨頭為何在華紛紛上演「大撤退」
    在中國零售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且自身競爭力不足的Honeys,為控制集團運營成本,最終計劃在2017年起的3年時間內減少約270家門店,其中有30家會在今年春季之前關閉有分析指,勞動力成本的日益高漲、經營模式單一和競爭激烈是導致日本服裝品牌紛紛外遷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