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放下架子講萌事兒

2020-12-22 環球網

本報訊(記者 劉冕)故宮講故事,非但沒用文言文,說的還都是網絡「萌語」,講的也不是之乎者也,而是類似「本宮女的出路在哪」、「廢寢忘食的雍正——『四爺』靠什麼放鬆」這類冷門知識。昨日,故宮出版社宣布,作為慶祝故宮博物院90華誕的賀禮,《最好的故宮》將在本月正式亮相故宮書店。

與以往高高在上的文物大部頭相比,這套書從頭到尾都顯得「萌萌噠」。從題目就能印證,全套4本分別叫做《皇宮像個大森林》、《皇帝先生您好嗎?》、《最大的家庭》和《捧在手中的祝福》。故宮出版社總編輯趙國英介紹,這套書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算是一套為他們量身定製的教材。

翻看內容,卡通形象的皇帝、皇后和大臣們用通俗的現代語言進行表述,拉近了孩子們與這座恢宏宮殿的距離。「不僅有民俗知識,數學題也涉及了。」故宮出版社工作人員隨手翻開一頁,上面寫著「故宮專家曾經以『四根柱子圍成一間』的標準,統計出紫禁城內一共有房子8000多間。如果每天參觀一間,需要24年才能全部參觀完。按你的年齡,從現在開始算起,要到幾歲才能參觀完紫禁城呢?」

很多「高大上」被轉化成「萌白甜」。比如一間古建築,鬥拱、隔扇、臺基等專有名詞分別被比喻成樹杈、竹叢和泥石。「這些都是比喻,可以讓小朋友們更快地記住這些建築構件,比如鬥拱就和樹杈一樣,宛如雨傘的傘骨,樹杈支撐起樹冠,而鬥拱撐起瓦頂。」

六部也請了形象代言人。比如,工部掌管工程建設,代言人是錘子和鏟子;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代言人是一方印,上面還有大名鼎鼎的「故宮貓護衛」形象。

還有一些冷知識,成了書中的看點。比如皇帝去世後,皇后便成了皇太后,皇太后很是哀傷,所以自稱「哀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不出巡也不狩獵,總是在宮中忙於政務,他放鬆自己的方法是「變裝」,扮演不同的角色,並被畫師記錄下來,他還扮演過西洋人刺老虎。

故宮不僅會放下架子講故事,也會端起範兒講古。與這套書一同亮相的還有《紫禁城100》。這部書選取故宮建築及館藏品中意味深厚的角度,以現代的方式,圖文並茂地向觀眾介紹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用普及親和的內容,讓公眾更好地認識這座600年的皇宮。

本月內,這兩套書將亮相故宮神武門外的故宮書店。

連結

紫禁城為何又叫故宮?紫禁城裡哪座宮殿最大?參與建造紫禁城的工匠人數有多少?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最好的故宮》第一本《皇宮像個大森林》裡尋找答案。

翻閱第二本《皇帝先生您好嗎?》,小朋友們可以發現,皇帝的工作一點兒也不容易,每天都要與百官議事,在政治、經濟、民生各方面決策,平衡勢力,監察施政,批閱奏章,會見使節,從中可以學習成為好領袖的要素。

皇宮既是皇帝與百官工作的地方,也是皇帝一家人生活的地方。前朝官員協助皇帝治理國事,後宮官員協助皇帝處理家事。大家分工合作,國家才會發展得更好。第三本《最大的家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識,例如皇帝、皇后、嬪妃、皇太后、太上皇、皇子分別都住在哪裡;文官與武官朝服上補子圖案的區別,以及補子上不同動物代表的不同官階。

第四本《捧在手中的祝福》則可以帶著小朋友領略皇宮裡許多帶著美好寓意與祝福的珍寶,例如獻給太后的藤蘿花鳥紋大缸、儲秀宮裡繡著五彩祥雲的寶座等。

相關焦點

  • 李付春|放下師道尊嚴的臭架子,和學生做朋友
    放下架子和學生做朋友作者: 李付春 (微信號 lifuchun1129 )「學生是我師,我是學生友」,教育家李燕傑的演講報告我仍記憶猶新。作為師者就應在和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放下架子,拜學生為師,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教過的學生有很多人,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建設做著貢獻。在我這些學生中有研究生及國家高科技人才,他們理所當然地稱之謂我師;他們有的大學畢業後又回到了母校和我「同臺唱戲」,他們所學的知識新穎、知識面廣,他們懂英語、會電腦,我理應向他們學習、拜他們為師。
  • 馬雲談年輕人送快遞,說特別欣賞年輕人能放下架子,敢於改變自己
    能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說法,放下架子做快遞小哥的年輕人,要麼是生活所迫,要麼是思想豁達,要麼就是真的能夠放下架子,敢於改變自己。今日,馬雲在央視訪談節目中,更是聲情並茂地談到這一點,為謝謝快遞小哥點讚,表示感謝,我看了後也覺得很感慨,為馬雲先生點讚!
  • ——請放下做父母的架子
    爸爸放下手中的書,滿臉疑惑地看著眼前這個小可愛。茜茜嘟著小嘴,滿臉委屈地開始跟爸爸數落了:」每次我想看會電視,媽媽就朝我直吼——不許看電視,快去學習英語!可是媽媽自己在一旁看得可起勁了!「」還有每天晚上,媽媽都是一邊刷手機,一邊頭也不抬地對我說——你趕緊學識字!憑什麼她就可以想幹啥就幹啥,還可以安排我做這做那?難道就因為她是媽媽嗎?
  • 孩子懟媽媽引來300萬網友圍觀,開明的父母都放下架子,別端著
    這事兒我倒是沒慫,繳費,報名,認真學了兩個月,迎來實戰。」這位上場之前跟兒子說:「爸爸給你打個樣兒。」結果,在場上這位爸爸「一拳兩眼黑」,全程防守不敢出拳。這件事情雖然很慘烈,兒子卻學會了勇敢。最後,這位爸爸給出了建議:「要不,你也學鋼琴吧。」
  • 讓我們放下架子,教育出好孩子
    教育孩子,不要天天管制著孩子,大多數孩子對小時候的「棒子教育」還心於懷,難道孩子非要在家長擺著架子的管制下才能成長嗎? 我們只有主動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不要強行管制著孩子,反而孩子會自熱而然地配合你自己,那才是成功有效的教育。
  • 「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才是霸道與魄力
    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3月撰寫的《農村調查》序言中提出,「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焦裕祿把自己定位於「人民的兒子」。今天,各級領導幹部仍需有「甘當小學生」和「甘當人民的兒子」的謙遜和自警,不斷去除身上的霸道作風,不斷增強幹事創業的魄力。如是,我們的事業才會進步更快,各級幹部的治理能力也才會得到更好提升。
  • 馬雲欣賞年輕人送快遞:年輕人放下架子送快遞,這沒什麼不好
    8月10日,馬雲在央視直播中表示,自己特別欣賞這些年輕人放下架子,選擇進入快遞業,讓這個行業變得有意義,這沒什麼問題。「前幾年有人說,北大畢業了去賣豬肉,這怎麼了?」馬雲認為,敢於放下身段,敢於改變自己,敢於從賣豬肉裡學到東西,那才是真正的北大精神。
  • 故宮紫禁城中的詭異傳說,珍妃井、陰陽道、掌燈宮女,匪夷所思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帝王住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位於北京城的正中央,坐正北朝正南,背山面水,可以藏風聚氣,具備五行八卦,生生不息,可以說是最好的陽宅風水寶地。明朝鼎盛時期,紫禁城裡嬪妃加上宮女人數多達九千人餘人,清朝繁榮之際,康熙后妃55人,乾隆后妃41人……紫禁城燈火通明、人丁興旺,可以說是天下女子最羨慕的地方。然而六百多年過去了,紫禁城早已不復往年的光景,深宮禁院的詭異傳說更是傳得沸沸揚揚,當地更是流傳出禁苑三大禁區,詭異傳說多到都數不清,特別是那些不對外開放的區域,更是神秘從從。
  • 溥儀晚年回憶,太監們經常給他講紫禁城的鬼怪故事,目的很可笑
    清朝的統治終結,但處於政治考量,溥儀仍生活在紫禁城裡,除了不能發號施令一切照舊。這一年溥儀6歲,陪在他身邊是惶惶不安而又封建愚昧的太監們,這些太監慣於用各種神話故事教育、哄騙小皇帝,那時溥儀的眼裡處處皆是祖宗顯靈的神跡,各個物件都曾成精陪伴他的父祖。落日餘暉下的紫禁城就這樣成了溥儀和太監們的鬼怪樂園。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宮裡上新福筒,重現紫禁城的新春景象 來源:財訊網 • 2020-12-14 16:18:24
  • 紫禁城中傳說的那半間房,就藏在這扇門後面
    故宮,明清兩代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據資料記載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目前故宮開放面積不足總面積的50%,但是對於一般遊客來說已經達到一日遊無法完全遊覽的面積,更不用說那些未開放區域。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202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多位社會各界代表的見證下,紫禁城的內廷即皇帝居住的乾清門以內的地方正式對公眾開放。自當日起,紫禁城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 何炅放下架子,自曝經常追著加新人聯繫方式,隱藏的善意註定人緣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卻很少有新人能夠放下面子給前輩要聯繫方式。正是體諒新人有這種顧慮,所以何炅自曝經常主動要新人的聯繫方式。按照魏大勳的說法,每次錄製完《快樂大本營》,何炅就會自費邀請所有嘉賓去吃飯,自己還是新人時,也是何炅主動找他要聯繫方式。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但魏大勳描述何老師主動找自己要聯繫方式時,還是藏不住的榮耀與高興。
  • 故宮3本新書亮相,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
    600歲的紫禁城是一座寶庫,也是一個謎宮。最近,《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亮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解讀這座「城」。故宮出版社介紹,這3本書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宮文化,提升公眾對紫禁城文化遺產的熱愛,推進紫禁城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本書雖說都說的是「城」裡事兒,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興建新皇宮的工程持續了十四年,據說完工後的宮殿,有一千座宮院和九千多個房間,它的名字讓人聞之生畏,叫做紫禁城。從15世紀到20世紀,24任皇帝曾以此為家,紫禁城是歷代王朝的核心。對於許多外人而言,他們只能看到探出城牆的金色屋頂,紫禁城高聳城牆的背後永遠是個謎。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是中國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在那時候被稱之為紫禁城,故宮是後來才叫的。這座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築精華,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的佔地面積就達到了15萬平方米,整座城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多座,毫不誇張的說光房屋就上千間。
  • 放下是智慧,捨得是格局
    剛結婚那會兒,母親語重心長的對我講,凡事不要太過較真兒,一大家子過日子,一定要有些人過得糊塗些,才能和睦相處,平靜生活。有時候,糊塗點兒,才是大智慧。實際上,母親不僅是這樣給我講的,她也是這樣做的。重男輕女是很多老一代人固執的思想,我奶奶也不例外。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遊客參觀紫禁城宮殿建築全景模型。
  • 紫禁城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一下雪,故宮就火了,網友都說「一下雪,故宮就變成了紫禁城。」排隊打卡的遊客只為了看一眼故宮的雪景,拍一張照片。其實,那些埋藏在雪下的歷史才是故宮真正的寶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電影的價值已經超過了任何一部人物傳記,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部電影之後,故宮再也沒有讓任何一個劇組來拍攝,他也就成為了一個孤品。
  • 紫禁城之謎,名字由來
    紫禁城,這個名字中就透著雍容大氣、壁壘森嚴的非凡氣度,聽來便是一個與黎民百姓相去甚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明清時期皇家王朝的統治中心、是中央政府的決策重地。它被稱為城中之城,創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裡面曾經居住過24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