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報 · 此刻夜讀
今天夜讀,翻開來自學者葛兆光的新版《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在這本書裡面,葛兆光不把「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涇渭分明地劃開,也不是特別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書裡講的話題,既有關古代,也有關現代。在葛兆光看來,我們談論古代中國,就是為了理解現代中國,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歷史上的那個古代中國轉化而來的。
夜讀
生活在現代中國的人,當然要了解現代中國的事情,不過,要了解現代中國,可能還是要知道傳統的中國,西方人有一句名言,叫做「過去即一個外國」(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那麼,為什麼要了解過去或外國呢?其實所謂了解「過去」也好,了解「外國」也好,都是為了了解「現在的中國」。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不知道那個過去的中國,你就沒法知道現代這個中國怎麼個現代法,不知道外國有什麼和我們不同的文化習慣、風俗特點,就不知道中國的文化習慣風俗哪些是「中國」的,這就像你不拿個鏡子不知道自己什麼樣,不看另一個人就無法知道自己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一樣。這就是歌德說的「只知其一,便一無所知」。特別是,現在的中國,畢竟是從傳統的中國延續過來的。
如果可以回到百年以前來看中國,你就會看到,那個時候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大不一樣。舉幾個例子,人們讀的書不是休閒雜誌、計算機書籍、報紙漫畫,主要還是儒家的古典,以及由這些古典衍生出來的童蒙課本、考試範文,當然也有一些小說、散文和詩歌,但那主要是士大夫的讀物;人獲得知識和消息的途徑主要不是報紙廣播電視,而是一些刻印的書本、道聽途說的見聞以及鄉親父老的經驗傳授;人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主要是在大家族、家鄉中進行的,家鄉彷佛是一圓心或者軸心;人們對於地理遠近的觀念和今天大不相同,從北京到天津就是出了遠門了。飲食方面無論粗細,傳統的米飯、麵餅、雜糧、小菜加上飲茶,都是主要的東西,吃飯是大事,佔了生活中的不少時間。
古代人獲得知識和消息的途徑主要是一些刻印的書本、道聽途說的見聞以及鄉親父老的經驗傳授
通常,我們自己不會太注意這些往日生活的記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意識裡會覺得,這很普通,普通得沒有必要仔細記錄,倒是外國人到了中國,他也看到了一個「過去」或者「外國」,他會看到一些生活場景,這些場景和他們西方的、近代的生活不一樣,所以會很驚詫,會津津樂道,於是就畫了好多畫,拍了好多照片。現在,通過看很多當時外國人的文字記載和攝影作品,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到自己百年前的舊風景。
01
回首已是百年身:喚回歷史記憶
當今天的中國人通過這些舊照片、回憶錄來回頭看自己這些舊時代的生活時,也覺得有些陌生了。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和那時的中國有了巨大的變化,很多人都說,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的開端是十九世紀末。
現在,一般人都會同意當年張之洞的一個說法,自從十九世紀近代西洋文明進入中國,使中國經歷了一次「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似乎與傳統有了「斷裂」。舉一些身邊日常生活裡的例子,比如,我們現在的時間觀念和過去大不一樣了,因為政府的推動,我們不再用王朝與皇帝的紀年,而改用西洋的公曆了,可按照傳統的觀念,「天不變,道亦不變」,曆法改了,這就是「改正朔」一樣的天翻地覆。又比如風俗也不一樣了,今天我們禁止吸食鴉片、婦女纏足,而且我們變革了舊日的稱呼,法律規定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和自由結婚離婚。我們也漸漸把注意公共衛生和提倡清潔習慣當做文明來提倡,禁止有礙風化的印刷品和廣告,而且革除了舊時的禮儀。民國時期一個叫做包天笑的文人在他的《釧影樓回憶錄》裡曾經說到,以前北方人就是請安也有很多規矩,做大官的要會旋轉式地請安,因為可能有很多下屬會圍著你,你得回禮,滿族婦女則要會請雙安,當然見了皇帝還要三叩九拜,「請安請得好,算是風芒、漂亮、邊式」。可是到了民國時代,1912年就規定新的《禮制》,男子共五條,在各種場合都是脫帽鞠躬,只是多少略有不同,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禮節的更改,但也體現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說人與人的關係變化了。
圖為《釧影樓回憶錄》不同版本封面
今天的中國已經大變,中國擁有了太多的現代城市、現代交通、現代通信。過去我們的生活世界是四合院、園林、農舍,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要乘牛車馬車,所以從嶺南快運荔枝到長安,就得跑死馬,成為奢侈的話題,蘇軾被貶海南,就不像今天的旅遊節目,連林衝發配滄州,一路上也好像遠得可以,董超、薛霸來得及做好些次手腳,而魯智深得天天護送;至於信件,更比不上「伊妹兒」,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關於空間遠近、時間快慢的觀念,和今天大不同,今天的人才真的覺得「天涯若比鄰」。同樣,今天的中國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西方化了,麥當勞成了年輕人的 favorite,吃飯的觀念越來越不同於過去了,就說住罷,在現代人與人可能頭對腳上下樓住得很近,比舊時代的人與人相鄰而居還近,但公寓單元式的住房卻使人與人實際隔得很遠,過去那種大雜院、村落式的鄰裡關係已經在城市裡消失了。
至於大家族,那是更少見了,七妯娌八連襟、堂兄堂弟、姑嫂舅甥的那種矛盾或融洽,都已經像田園詩時代的舊事情,離我們似乎很遙遠了。大家族的親戚關係已經被小家庭的契約關系所替代,所以舊時中國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礎,也就是家族關係、家族禮儀和倫理觀念,也已經成了過去的故事。
02
漢字如魔方:中國(漢族)文化的若干側面
我想指出中國漢族文化的特點,是漢字及其對古代思想方式的影響。
我總覺得漢族人很多思考的方式、認知的方式,都和漢字有關,在全世界,現在只有漢字還保存著最初象形文字的基本格局,而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的楔形文字等,都早已在歷史中消失,碩果僅存的納西族文字使用範圍很小,可以存而不論。那麼,這種以象形為基礎,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是否會影響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呢?比如說對文字表達有一種異常的感覺、對純粹符號運算有一種不適應,對形象思維如比喻、象徵的特殊習慣,善於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思考方式,這些和漢字是否都有關係?
古代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很多字是「象形」的,很直接,像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但也有很多字需要更仔細更複雜的表述,於是就別出心裁加上一些,像刀口上加一點是「刃」而不是刀背,手放在樹上是「採」,牛關在圈裡是「牢」,這還算簡單,魯迅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是「寶」,繁體的「寶」字,是由一個屋頂、一串玉、一個缶、一個貝組成的,而且缶還是杵和臼合成的,五個加在一起,這是「會意」。但是會意不夠用,因為有的形太接近,寫字又不能畫得太細緻,所以又有用義類來區分,並加上聲音來標誌不同,於是有了「形聲」,像江、河、松、柏等。
但是,基礎還是「形」,漢字很多意思是可以從字的形狀中猜測出來的,而且很多意義的字也是從有直接象形的字中孳生出來的,像「木」指樹,而「日」在「木」中,太陽從東方升起,就是「東」。「日」是太陽,如果它落在「草」中,那麼就是「莫」(暮)。「手」象徵力量,而手持木棒,就是掌握權力的「尹」或是威嚴的「父」,可如果是下面加上「口」,表示動口不動手的,就是「君」。而「人」這個字呢?它的衍生就多了,很多與人有關的字如「大」、「天」、「欠」、「兄」、「既」、「企」、「見」、「臥」等,都可以看到它字形所表示的意義。這樣,漢字就影響了人的思考和想像,也使中國讀書人有了「猜」、「揣」,或者說「望文生義」的閱讀和思考習慣。
現在還不能說明白漢字對中國文化以及對漢族人思維的影響。說到漢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多人都特別喜歡提起書法,但這種影響絕不僅僅在書法等方面。漢族中國人有一些和異族不同的文化現象,也許真的和漢字有關。舉一些例子:
( 一 )「一目十行」的感覺式閱讀,以及「望文生義」的詮釋和理解方式(古人相信,一貫三為王、推十合一為士,其實就是從文字形狀中倒推原始意義的,而古人相信甲像人頭,乙像人頸,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則是想像漢字,至於「色」字如蛇,精氣等字從「米」,那更是摻入了很多後人的道德觀念後對漢字的臆測)。
( 二 ) 在中國思想世界中,總認為指代的文字符號與被指代的現象世界不可分割,這是說象形的字形和指代的事物之間,不像表音文字那樣,只是一個「純粹的符號」,它的形狀和原始的涵義有關,原始的涵義又與現在的意義有聯繫,「能指」和「所指」彼此相關,也就是說,文字與它所指代的事和物之間有很深的關係。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古代中國人不習慣脫離具體事物在抽象的純符號、純邏輯中思維。古代中國人對於文字有特別的敬畏,關於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說明了人們想像中文字的魔力,而古代中國人敬惜字紙的習慣,和道教相信畫符(文字)念咒(語音)能夠靈驗的心理,都說明了這種觀念。
( 三 )可以提出來的,還有中國古典文學中近體詩和駢偶文、對聯的發達,這些文學特徵的形成,都依賴於它的語言基礎——漢字。
( 四 ) 特別是因為這種主要依賴字形而不是依賴聲音書寫的文字,使得使用不同方言的各地漢族人,都有一種可以識別的文字,使他們不至於分裂成不同的區域和文化,維繫著漢族的認同。
03
文化分類:究竟什麼是「中國的」文化?
文化的問題相當複雜,上面只是舉了一些我覺得重要的例子,並不是想以偏概全,對中國文化作一個完整的論述。
問題是,既然很複雜,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國或者說是漢民族的文化或傳統?這裡有一點要特別請大家注意,當我們用「中國」或「漢族」這個詞作定語,來修飾「文化」或「傳統」的時候,我們就要描述一個可以概括它們同一性的特徵,這是很困難的。我們知道,人類可以有種種不同的分法,但任何分法都不能深刻和準確地區分「文化」的歸屬問題。比如,你當然可以從人種分,有黑種人、白種人等,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問題,漢族為主的中國人種可能是由蒙古和馬來兩個人種組成的,在歷史上還曾經融入了相當多不同種族的血液和基因,流行歌曲中唱的「黑頭髮,黃皮膚」,看來是說中國人,但是又如何區分出也是「黑頭髮黃皮膚」的日本人和韓國人?所以人種或基因並不是根本的區分方法。當然你也可以按照語言來分,講漢語的就是漢族人,可是並不一定,漢語的使用者中,還有很多其他族裔的人,使用漢字的更是應當包括古代日本和朝鮮,漢字文化圈這一個概念,其實比漢族文化要大,何況在講漢語的人中間,還有現在很多「少數民族」。你還可以按照宗教來分,但是宗教更不能區分中國與外國、漢族與其他族群,因為漢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和其他一部分民族共享一個宗教,而另一些人又與其他族群分享一種宗教,甚至一個漢族人可以相信好幾種宗教。或者你說,我們可以從地域分,「中國」這個詞當然可以包括大部分人,也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人,但是,海外的很多華人,他們也認同中國漢族,他們的文化算不算中國文化?所以地域也不能算劃分的基本依據。最後,你也許覺得還可以從階層分,上等人和下等人,有知識的人和沒有知識的人,精英和民眾,富人和窮人,我承認,大傳統與小傳統確實差異很大,但是這種階層卻同屬於我們說的「中國文化」。
所以無論「人種」、「語言」、「信仰」、「地域」和「階層」,都不能和「文化」重疊。那麼,文化是什麼?既然我們前面說了「文化是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的東西,那麼,在什麼地方才最深刻地表現了中國或漢族的自我和特色?
葛兆光
對於什麼是中國文化?目前我們沒有更好的表達和論證的方法,只能說,中國文化建構了一個文化的中國,這個文化中國有一種傳統,它使得中國人和其他人有著不一樣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
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是:「文化是指一種由歷史延續下來,被深深地植根於一個民族心中的,無論何時何地何種階層都無須思索地信奉和認同,並且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始終表現出來的傳統精神。」當然這太抽象了,但是目前我們沒有更好的表達和論證的方法,只能說,中國文化建構了一個文化的中國,這個文化中國有一種傳統,它使得中國人和其他人有著不一樣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順便說一個有趣的笑話,在很多書裡都有很多關於不同民族文化特徵的比喻和故事,這些故事和比喻不一定準確,不過不妨聽一聽。其中一個故事說,面對大象,各民族人被要求寫出一篇描述性的論文,於是,德國人寫的是一厚冊《大象在生物學分類中的位置及其哲學意味》,英國人寫的是一本《論大象的紳士風度》,法國人寫得最薄,一小冊《大象的愛情》,日本人寫得最厚,三大冊《大象研究資料彙編》,而中國人呢,寫的是《象、相、像考》。這當然是玩笑,但是各個文化傳統下的人,肯定有相當不同的地方,過去曾經把這種不同稱為「民族性」或「國民性」,即英文的 nationality,而國民性或民族性,是由於傳統積累與薰染的緣故,而同時對這種氣質精神不由得有認同感和親切感,就成了一個民族形成和凝聚的原因,這種傳統是每一個人的記憶中自然擁有的東西,也是他們響應變化的環境的時候的天然資源。
(選自《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葛兆光/著,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篇幅所限,有刪減。)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出版社書影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帶上一份講義地圖,去古代中國旅行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