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怎麼上好語文課?如何當好語文老師?

2021-01-07 騰訊網

全文長 4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怎麼上好一節語文課?如何當好一名語文老師?人民教育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的經驗很值得借鑑。首先要好學,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其次要深思,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是成不了優秀教師的,最後要力行,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真知。

01

很多語文老師上不好課,

是因為被他信力所左右

這些年走下來,我們很多教師,包括一些優秀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課怎麼上。我想這樣一種心態,會影響我們語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國學大師、文史泰鬥陳寅恪先生教課有四個「我不講」。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他這種自信力,使他每堂課都有新的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相當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當數量的教師信教參。實際上編教學參考資料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我們要保證教學質量的底線。可對有思想的教師來講,對有抱負的教師來講,這往往是一種束縛。我審過教材也審過教參,每次審的時候,心裡真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什麼時候我們的教學能不要教參呢?

第二,信教學時尚。比如說,我們用多媒體,把語文教學和先進技術整合起來,這無可非議;但不該用的時候用就多此一舉,甚至成為贅疣。

我曾經看過一個錄像,教杜牧的《山行》。那個多媒體做得漂亮極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石徑」頂端是白牆黑瓦的房子。整個一堂課,就是對著這幅畫來講。因此我就想,這首詩如果用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那多好啊!「白雲生處有人家」,這「白雲生處」是多少米呀?這完全可以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可我們的教學把這無限的想像定格在那麼狹小的畫面裡,你們說這個多媒體起的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

還有信什麼呢,信評價標準。教師上課就是怕評價,評價就好像是孫悟空腦袋上的緊箍咒。我參加過一些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有時我看那論文中評價一節課有三十幾個指標。三十幾個指標,多少項目?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教師微笑幾次,學生微笑幾次……我想這叫什麼課?我也聽過一些評課教師的高見,如:這節課如果讓我來上會怎麼怎麼上,我想這大概不叫評課,這是評課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訴說。任何一種手段都不是萬能的鑰匙,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頭腦。

還有,信一課一練。如果說,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題海題庫這樣來一課一練的話,那還要語文教師做什麼呢?諸如此類的東西,影響了我們的教師,導致教學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麼是語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麼教語文、教什麼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語文教學,幾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樣式。

02

語文老師要有自信力,

一要好學,二要深思,三要力行

我希望我們的優秀教師要有自信力,要樹立教學人生的目標,建設你自己的語文教學人生。美國一位管理大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石匠,在建築教堂。有人問第一個石匠:「你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說:「我只是在這混飯吃的。」問第二個石匠,第二個石匠回答說:「我要蓋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教堂。」說完就埋頭敲石頭,他要做一個能工巧匠。問第三個石匠,第三個石匠目光遙視遠方,然後說道:「我要蓋一個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樣是石匠,他們的目標不一樣,他們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調研,有一屆畢業生,無目標的是27%,目標比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標的是10%.有3%是有遠期目標的。25年之後,再追蹤調查,這有遠期目標的3%成為了美國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須要有自己的目標。而樹立目標的能力是綜合素質的反映。

我樹立的目標是終身做一名教師,我一輩子樹立的目標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礎教育的教師。我認為每堂課的質量關係到學生生命的質量,求學時期。學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課堂裡成長的。因此,教師須建設教學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講過:人一輩子都在建設,沒有建設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一定是隨波逐流的。

語文教師要構建語文教學人生,我熱切地期望我們中青年教師能夠人才輩出。臺灣作家白先勇講過,百年中文是內憂外患。外患什麼呢?西方語言的衝擊。上海小學一年級就要學外語,跟語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測試兩門:數學和外語,沒有把語文當回事。語文建科以來,一百多年的時間,老覺得語文是難題,如果五十年以後仍然是難題,一百年以後還是難題,那麼我們這一代一代人在於什麼呀?因此,我想我們建設的教學人生.要有一種雄心壯志,要破解這個百年以來中文教學的難題。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言文字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根,但是現在我們自己沒有多少發言權,而讓國外很多的概念術語來左右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教學常被作為例子作為證據來證明他們的某個概念的正確性。那麼我們中國培養這麼多教師做什麼?

外患是外部來的,內憂就是奴性——崇洋。中國語文,漢語言文字是世界非常優秀的雙腦文字,有它獨特的東西,是人家沒有的。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重振價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們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的自信力。如果我們在教學崗位上不斷地認識語文教學的規律,這個難題總有破解的日子。

有學才有識,有學識才有膽識。教學的自信力來自教師深厚的學養。一個有膽識的教師必然是好學深思的,能夠身體力行的。以下說三點。

第一是好學。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須要有文化的積澱。知識不等於文化,知識是一種本領,文化是一種素質。知識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礎。我們過去的一些大學的、中學的教師文化積澱很深,他們沒有什麼教學參考書,拿起一個教本來,就可以左右逢源。他們的文化底子好,學生再怎麼問,他們也不怕。我們現在上課就怕學生問,一問就不知道怎麼辦,回答不上來。

我們確實要有點文化積澱。我們的語文內容豐富複雜,它的家屬成員很多,它的社會關係非常複雜,字詞句篇,讀寫聽說,並且跟很多學科都有關係。因此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作出哲學的思考。

作為語文教師還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認識、辨別事物的能力,判斷的能力,發明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別這是科學的,還是偽科學的;是真正反映規律的,還是三流化妝。三流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化妝是精神的化妝;我們要的是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就是語文,我和語文是融為一體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的教學中,不要塗脂抹粉,滿足於三流的化妝。

第二是深思。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是成不了優秀教師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說,我們為什麼會淺閱讀,為什麼會誤讀,就是沒有通過紛繁複雜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內核。

不深思,你怎麼知道這些文字背後的東西呢?感性的認知都是矇矓的,因此你要學生真正理解,獲得清晰的認識,就一定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統的語言,形成理性的思考。為什麼我們的課不能刻骨銘心?不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不能打動他們心靈深處的一隅?就是因為我們往往是泛閱讀,是在文字的表面遊移。任何字句都是語言整體裡的一個部分,七級浮屠呀,拆下來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寶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邏輯,有內涵,有情感的。語言本身是雙刃劍,課堂上我們要發揮它的正面作用,我們通過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理解背後的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的情和義乃至文外的東西。品味語言是中國的特色.因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語每年的新詞大概要增加兩萬,所以莎士比亞的文章,現在英國人讀不懂了。中國的詞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組合一下就好了。過去是牛車、馬車、人力車、自行車,現在是火車、磁懸浮車、動車,你怎麼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語言確實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雙刃劍,弄不好就掉進了語言的陷阱。為什麼這麼說?言過其實,就是語言的陷阱;我們教師駕馭語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詞句拖著走,文沒有了,被肢解了。

教課,一是要研究語文和語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學生。任何優秀的教師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成長。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身,教師的作用是引導,你的方向引得對,方法正確,修行還要看學生自己。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杜麗娘步入園中,情不自禁地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同樣,語言文字非親身實踐不可,要讀,要說,要寫,要聽。教師要養成傾聽學生的好習慣。學生有很多思想、意見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須知心,一定要養成傾聽的習慣。所以課堂,不只是教師展示的場所,它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的場所,實踐語言文字的場所,要讓學生親自實踐。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幹出來的,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不是捧出來的。捧不出優秀教師,也捧不出領軍人物。一定要艱苦奮鬥,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哪些做對了,哪些錯了,用流行的話講,就是反思。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真知。

03

執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我非常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出現很多流派,百花齊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進。

我們什麼時候有教師專門從美育人手來教語文,就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美的世界裡徜徉。也可以從文言文這個角度人手,從朗讀人手,從寫作人手,等等。應該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研究自己。教師一定要充實自己,研究自己,要認識你自己,這叫自信力。我的優勢在哪裡?我的特長在哪裡?我從哪一個地方切人,最能發揮長處和優勢?在教學實踐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逐步成長為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

到底教師要不要教學個性?如果我們全國各地都能出一批個性鮮明的優秀教師,一定可以頂起我們語文教學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這個差不多,絕對不是胡適先生講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們的課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們聽了很多課,特別是年輕教師的,教學過程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絲絲人扣,分秒不差。對怎麼教考慮得很多,但對教什麼考慮得顯然不夠。

上個世紀80年代,全國各個地方很多教師都有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我不是說這些個性都非常完美,從科學的層面、從哲學的層面、從語文本體的層面,也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這個人的教學就是這個人的,不是其他人的,這就叫個性。差不多一個模式,我是比較反對的。大家用一個模式,會出現什麼狀況呢?標準化的教師。

標準化的教師就無法張揚個性,你這個人的才華和潛能自然也就顯示不出來了。我們很多中青年教師很有才華,但是被框住了,潛能出不來。因為一個模式定型了以後,已經是死水一潭了。語文教材中有那麼多豐富多彩的文章,怎麼可能是一個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對象。難道你用一個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嗎?套不住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危害。

我們語文學科太需要領軍教師了。我們教語文的也要深思,語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啊,我們太需要全國性的出類拔萃的領軍的語文教師。可是沒有個性就根本沒有可能領軍,不可能出類拔萃。出類拔萃需要有智慧。我們的課堂是時間和空間的聚焦點,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包括時代精神的交匯點,是教師和學生心靈溝通的一個場所。語文教學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點就是思考。

相關焦點

  •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 成功學員:學員章玉香:不管我考的怎麼樣,我對石楊平老師講的課很...
  • 決定一堂優秀的語文課,不是靠老師的教學能力,而是靠這個內容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是什麼?老師上得滿頭大汗?學生坐得端端正正?看過了很多優秀老師的課,也進行了不斷地研磨,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決定一堂優秀的語文課,不是靠考試的教學能力。
  • 於漪、酈波、馬玉文如何愛上語文,三大名師談孩子如何語文啟蒙
    語文教育家於漪、文化學者酈波、上海育才初級中學校長馬玉文,他們是如何喜歡上語文的?語文啟蒙到底給孩子帶來什麼?……21日「名師談語文啟蒙」講座上,三位專家共同就孩子的語文啟蒙展開討論。  三大名師有哪些語文啟蒙老師  「做學生時,我不是很用功的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得好,我就專心聽;講得不好,就偷看小說,自己成了『小說迷』。直到遇到初中的黃老師,對我今後學好語文、從教語文直接產生了影響。」
  • 語文教學之美——簡簡單單上好語文課
    語文滋養人文精神,孕育著人文之美;語文充滿情感因素,孕育著人情之美;語文包羅萬象,孕育著文學之美;語文聯繫生活點滴;孕育著生活之美。愛上語文,讓語文課精彩繽紛,成為學生所嚮往的樂園,真正去感受語文教學之美,明白語文是一門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學科。簡簡單單上好語文課,學好語文就是要抓好「聽、說、讀、寫」,注重字詞基礎,強化閱讀習慣,多練筆多寫作,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一、語文=字、詞+閱讀+寫作1.
  • 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簡介
    教學風格思想性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是教學改革的依據,於漪牢牢地把握著這一依據。她的全部教學改革活動,貫穿著一條鮮明的紅線,那就是「教文育人」。於漪所上的語文課,充分地體現著「文道統一」的精神,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結合著思想教育,恰似春風化雨,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真可謂教養與教育的和諧統一。於漪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是很強、很突出的。
  • 酈波、於漪、馬玉文談語文教育:語文啟蒙應該怎麼做
    8月21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辦的「名師談語文啟蒙」專題講座在上海圖書館舉行。學者酈波、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和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校長馬玉文共同就孩子的語文啟蒙問題展開討論。(左起)主持人駱新和於漪、酈波、馬玉文談語文啟蒙教育最初的語文啟蒙三位嘉賓中,既有文化學者,又有長期在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將語文教育作為一生事業,又做出了一定成績,和最初的「熱愛」是分不開的。
  • 北京語問教師成長學院正式啟動,助力機構培養好老師上好語文課
    北京語問教師成長學院正式啟動,助力機構培養好老師上好語文課 據中國教育學會近期發布的調查顯示:課外培訓機構僅有19%的教師參加過應聘前培訓
  • 說道先生,「人民教育家」於漪,完全配得上
    教育路上的追夢人 今天,和朋友聊天,談到先生一詞,讓我有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我冒大不祥,想寫寫我心目中最為敬佩的「改革先鋒」,「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有理想信念 已是耄耋之年的於漪先生為這次會議做了精彩的點評。平易近人的她沒有走上主席臺,而是站在臺下和與會者來了一個面對面的,近距離的,平等的對話與接觸。先生精神矍鑠,「感謝生命的精彩」,「走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詩一般的語言振聾發聵,催人奮進。「我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著做老師。」
  • 於漪的話,帶給我們哪些教育啟示?丨關注
    課文中語言文字是體,人文內涵是魂,兩者一定要融為一體,魂要附體,體中要有魂,語文課一旦沒有了魂,沒有思想情感,如何打動學生?語文課當然要重視語言文字,但是語言文字是載體,載什麼很重要。我們的教育是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語文教育要挑明鑄魂育人的鮮亮態度。
  • 「人民教育家」於漪:為孩子們點亮心中明燈
    於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 蘭保民 | 二十世紀後期語文教學藝術研究——於漪《語文教學談藝錄》導讀
    如鄭光儀《如何指導「說話教學」》就是這一方面的經驗總結。這一時期的相關文章,對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比較清醒和中肯的認識。「當時全國最初只有一本教育雜誌叫《人民教育》,《人民教育》曾經介紹過一位教師怎麼掌控教育時間,嚴格按照規範要求進行教學的先進事跡。那是在福建的一個農村學校,沒有鍾,更不要說電鈴。教師怎麼控制時間呢?當地有一種草的莖,燃燒速度很慢且是勻速的,教師就在草根上刻上刻度,燃燒到2分鐘刻個印……,他在草上標好刻度,上課的時候按照刻度進行教學,完美地貫徹了五步教學法。」
  • 《郭初陽的語文課》:郭老師教你如何使學語文變得有趣
    接下來,在中英文教學、兒童詩歌、公民教育、教師培訓等方面均有建樹的自由教師王小慶老師,浙江工業大學教師、文學學者顏煉軍老師,與郭初陽老師一起,從郭初陽老師的新書《郭初陽的語文課》說起,討論了若干令人深思的語文教育問題。
  •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合
    於漪(見上圖,新華社記者劉穎攝),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
  • 人民教育家於漪
    高中數學毛老師,不但教給了於漪嚴密的邏輯思維,而且教會了她嚴謹的做人道理。一次數學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學要於漪幫幫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學之間講義氣,考試時於漪把一道題的解法寫在紙條上遞給她時,被毛老師發現了,他一把抓走了紙條。試捲髮下來,她倆都是零分。「誰知毛老師還不罷休,把我找去說了一頓。有幾句至今我還記得:『你這是幫助同學嗎?歪門邪道。
  • 於漪自選集《點亮生命燈火》面世 教師專家共話「把課教到學生心裡...
    主辦方領導致辭後,現場播放了於漪老師的專題紀錄片,講述了她平凡而偉大的教育事跡。語文課程是實現中學階段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之一,於漪老師在60多年的教學中,致力於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探索,堅持「既教文,又教人」,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與會專家認為,語文課程改革一路走來,於漪老師的探索和教研成果發揮著重要影響。
  • 以於漪等優秀教師事跡為基礎創作 話劇《師者之路》試首演 傳遞...
    該劇以獲得「改革先鋒」獎章、「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的於漪等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為基礎進行創作。  《師者之路》於2018年年底正式啟動,既是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2020年度重大創作項目,也是為明年建黨百年的獻禮劇目。劇中,中青年丁漣、老年丁漣、少年丁漣在不同時空出現,為年輕老師樹立起樸實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丁漣從教六十周年紀念日,遍布世界各地的學生紛紛回來探望青絲變白髮的老師。
  • 「人民教育家」於漪: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1947年,18歲的於漪考入復旦大學教育系。大學裡,曹孚、周予等教授嚴謹治學的品格和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她。1951年,22歲的於漪畢業,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師範學校擔任語文老師,第一次登上講臺,她非常緊張。一課終了,組長徐老師說:「你雖然在教學上有許多優點,不過語文教學的這扇大門在哪裡,你還不知道呢。」
  • 【百家】於漪:語文教師建立教學自信力的三個關鍵點
    曾任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校長、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及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於漪老師在語文教學方面的積澱,讓人折服。今天,我們向大家重磅推薦於漪老師談如何建立教學自信力的文章。
  • 從「於漪之問」中感受教師的使命與追求
    一輩子做教師學做老師 1947年,18歲的於漪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1951年於漪本科畢業,進入上海第二師範學校擔任歷史課教師。按照學校要求,1959年,於漪開始改教語文。當時,她還有些惴惴不安。「為了備課、為了改掉自己的口語,我真的把每一句話都背出來,每一句話寫出來……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都是腦子過電影,怎麼講、怎麼開頭、怎麼鋪展開來、怎麼樣形成高潮、怎麼結尾,我把它當作藝術作品來教課。」 回看短片中的於漪採訪,當天的報告人、楊浦高級中學校長向玉青感觸頗深。「她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 51K郝素娥||我的語文課和我的語文老師
    課桌是從家裡搬來的高一點的板凳,坐的是低一點的板凳,由於每家的板凳都不一樣,教室裡的樣子就可想而知了;只記得第一節語文課學的是「毛主席萬歲」其他學了啥真的不記得了,上課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最高興的是到農田裡幹活,記得有一次去摘棉花,天黑才回家,被媽媽罵了「家裡這麼多人不需要你去掙那兩個工分,送你到學校就是好好學習。」不管我怎麼解釋,媽媽也不相信是學校讓去摘棉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