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傳統村落高林村文旅項目談,耕讀傳家、月井上居、山泉味屋

2020-12-22 微投行

和網友說:

今天就用海南的幾個村旅項目來和網友談談:什麼是耕讀傳家、月井上居與山泉味屋?

目前海南鄉村民宿約有400餘家,但這個數量其實對海南來說還遠遠不夠,因為這個省自帶流量的旅居人群可能在國內仍是排名第一梯隊的。對於運營民宿來說,客源的問題如果能解決,那麼後面無論怎麼折騰都是正確的。

更何況海南本身具有的歷史積澱、古村、景致……

所以才有了,只要是想做文旅的,一般都會首先海南去調研、考察的原因。

另外在我看來,海南無論成敗在內地都很難複製,或者是不可能複製。因為海南的整體旅遊商業化的意識明顯高於內地省份,簡單說我拿大連做對比,幹這行的就明白了!旅順上百個古建築被分制。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再有瀋陽的古建築群,被分化之後本身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瀋陽的文旅……是去故宮?還是去北陵?

所以一個省、一座城的文旅、民宿等作為硬支撐項目,本身的一體化是繞不開的話題,單純靠自己多牛逼的,不是蠢就是被擱置的利益所困。

之所以我今天推薦民宿、文旅項目對海南比較看好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塊的整體框架要好於很多內地的省份。特別是疫後的地區化分,對區域文化產業的提升也算是一個機會。

雖然,這只是一種表面上可以正向理解的金融邏輯,但是也能說明後來者可借鑑的領域。暗思維不能說沒用,但在陽光下,你還能做什麼呢……

談,中國傳統村落高林村文旅項目

定安縣龍湖鎮裡變村委會高林村,是海南省最早入列並獲第一批中央財政大量資金投入保護和發展的村莊,也是海南目前唯一的一個入列「歷史文化、傳統村落、旅遊重點」三個國家級名錄的古村,海南目前唯一的一個全國百村社會治理調 查基地。

{!-- PGC_COLUMN --}

高林村現有四合院住宅(含大戶庭院配套)21個香爐大戶,項目充分利用高林人文景觀和自然風貌,發揮公共設施和環境功能,根據 這21個不同家庭特點、不同文化特色的21個「香爐戶」民居場所,創建活動康養旅居候鳥型、市民農家樂型、學生研學基地型、科研論壇會所型民宿,突出耕讀傳家、詩書門第、父子進士、三代舉貢、山泉味屋、華僑之家、教育之家、武藝之家、德孝之家乃至高林雅齋、月井上居等主題庭院文化。

建設地點: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建設內容:

(一)高林村古民居部分(建設用地):

四合院住宅(含大戶庭院配套)21 個;總投影面積(含生活配套)16畝(10666 平方米);空閒建築物52棟,除去客廳,空閒房屋112間;建築總面積3860平方米。

(二)高林村古屋空宅基(建築備用地)空閒宅基地(建設用地)18大塊;可恢復原民房50棟;總面積4600平方米。

(三)基本數據 01、高林村整體改造建設,佔地1.53公頃(23畝);

02、民宿修建,10~40間;

03、垂釣基地建設,面積3公頃(45畝);

04、水果、花卉種植地建設,面積20公頃(300畝);

05、耕讀文化農事體驗、國學體驗設施建設完好;

投資規模:高林村21個香爐大戶家屬和投資方股份制合作

建設條件:

一是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提供就業崗位,提高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海南鄉村振興。

二是豐富海南旅遊住宿產品體系,緩解海南旅遊淡旺季明顯、空間分化嚴重等問題,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三是活化利用海南中國傳統村落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大量閒置的傳統民居,傳承和發展海南文化。

優勢條件:

高林村民宿項目環境,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獨具:整個村莊早在兩百多年前就有完備的建設規劃:以居住區為中心,分 為不同的四個分區;以「張嶽崧故居」上衙、下衙為軸,中心居 住區所有1800米的大小巷道,全以青石板順著等高線方格網型 鋪設,為四橫、五豎,道路結構為一「田」字,整個居民區並呈「井」狀布局。

自然生態環境突出體現在數百年對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的保護較好,充滿熱帶田園氣息;獨特的八龍戲珠,四靈圍合的「天人合一」古村址的格局、封閉生動的空間格局、風水寶地坐身看祖地周易文化十分突出;而傳統文化展示與體驗突出體現在高林村嘆為觀止。

目前海南鄉村民宿約400 家,鄉村民宿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南北部沿海區域以及東線旅遊帶,中部和西部相對較少。

談、昌江自駕車房車營地項目

建設地點:棋子灣旅遊度假區和霸王嶺生態停車場

建設內容:在棋子灣大角和霸王嶺生態場等地規劃建設自駕車營地、房車營地、帳篷營地、配套自駕車位、廁所、充電樁和男女浴室等具有商務多功能的設施配套。

文末提示:

投資有風險,每個決定之前要認真考慮。詳細的市場調研報告才是捷徑!

您的關注、點讚就是對我們最大滴支持!

本號以投行視角為網友解讀、展示各類項目計劃書、融資報告、相關合同、協議等;並附上實用模板以做參考。

希望可以為網友解決金融領域的所有問題。

如果有哪些問題需要了解,直接私信我即可!歡迎關注,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學士對耕讀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給自己的書房畫室起了諸如「耕讀軒」「耕讀山房」等名。詩詞歌賦中,也常見關於耕讀生活的描述。如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元代王冕《耕讀軒》:「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明代徐勃《過荊嶼訪族兄文統逸人隱居》:「半榻暮雲推枕臥,一犁春雨挾書耕」。那麼,耕讀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呢?
  • 耕讀傳家,龍門這條村落走出40多名大學生
    南都訊 8月15日,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召開首屆返鄉大學生座談會。這條只有400人的村落,改革開放以來,走出了40多名大學生。多數畢業大學生從事教育和醫療工作據了解,鶴湖村是龍門縣眾多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之一,在201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有著名的王氏宗祠、樹槐堂等歷史遺址。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這個沈氏一族的血緣村落,人人相敬如賓,戶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族內自覺恪守「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幾百年來不曾改變。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
  •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06月09日 15:00   來源:福建僑報莆田延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入莆徐姓的肇基地。《閩臺百家姓》載:「唐天寶八年(749年),徐務,官授國子上舍,自浙江衢州龍遊縣入閩,居莆田延壽裡,世尊徐務為延壽徐姓一世祖,且為莆田徐姓始祖。」
  • 傳統村落:愛她,就要先懂她
    傳統村落保護的重大意義,凸顯在中華民族整體的、長遠的利益,但現實中保護的責任或代價卻由具體的人來承擔。 傳統村落,於王二哥而言,也許是在鄰居金碧輝煌的新房旁邊那處屋漏牆塌的老宅;於張鄉長而言,也許是上頭髮下來的諸多疲於應付的表格;於黃老闆而言,也許是下一個投資開發戰場……怎麼向這些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人說明,必須保護傳統村落?
  • 一門六進士——中國傳統村落李宅村
    2019年10月23日,走進中國傳統村落——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於清道光、鹹豐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李氏大小宗祠堂和傳統古建築,古建築內精美的木雕、磚雕、鵝卵石鋪地保存完整,營造「耕讀傳家」等傳統氛圍隨處可見。2013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從儒生「焉用稼」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對「亦耕亦讀」生活的實踐和追求,其間,必定有著值得研討的思想文化背景。那麼,具體到了何朝何代這種觀念開始轉變了,國人開始崇尚「亦耕亦讀」的生活了呢?其實,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了。
  • 耕讀傳家人文美 文脈綿延家國情
    眼前是一座融合客家風格和嶺南園林特色的民居建築,古樸的門聯道盡丘氏家族耕讀傳家的傳統,這裡便是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丘氏家族蒙學私塾——力田草廬。丘成桐的父親丘鎮英正是在力田草廬啟蒙學習。據悉,丘氏很早就開始自主辦學,古時候族人在春節會相聚在力田草廬談論經史子集、教導年輕的,足見羊岃村教育之風盛行。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廈門海滄區:耕讀傳家 家風潤心
    ( 鄭偉明 攝) 臺海網8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背上小話筒,化身講解員,走進滄江古鎮向遊人講述源遠流長的海絲文化;訪鄉村家廟,聽鄉賢故事,來到東孚古厝親身感受歷久彌新的耕讀文化……這個暑期,海滄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在文化的浸潤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生活、植入心底。
  • 海南周刊|定安籍女作家王奼推出新作《耕讀龍湖》
    俯視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民居。 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龍湖鎮是定安歷史長河中,最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地方之一。」而掉隊病員留住的地方,就叫李家村(即龍湖鎮文頭領村),成為定安最早的漢人村落。而當時的定安尚未建縣,地屬珠崖郡。  未建縣先建都,無人跡先行政。此後,李家嶺成為入瓊漢人爭先湧入之地。周邊的仙溝、居丁等地也成為漢人定居點。漢人的湧入,為這片蠻荒的土地帶來了農耕技術和詩書禮樂,成為海南一方科甲興旺的象徵,人才薈萃之淵藪。
  • 易振銘:湖南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椅村樣本」
    中國古村落大多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遺存大量文物古蹟,蘊含獨特的地域鄉土文化,具有優越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隨著新鄉村建設的加快,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大規模被「建設性破壞」,保護村落及村落歷史文化則意義重大。本文以高椅村的歷史文化保護為例,通過尋求該地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湖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提供借鑑。
  • 家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自身教育/家長自身教育讀書:閱讀方法/知識積累/好書推介/心理:心理諮詢/心理普及/文獻分享/臨床案例/理療:文化養心/情緒調理/心通祛病/孩子健康成長,特中特可以在前面《家教/新年新希望,立訓傳家風》說過,我們劉家家訓是「積善立家、勤儉興家、孝雅治家、耕讀傳家
  • 美麗鄉村·印象|耕讀傳家—金堂縣金箱村
    金箱村,所屬金堂縣五鳳鎮,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也是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的出生地,整個村子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被一種「耕讀文化」所薰陶著!這位低調的文壇大咖,讓中國在世界哲學界擁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創立了新心學,被成為「東方黑格爾」。 而他的故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建面4200平米,佔地13畝,有大小房屋80多間,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房屋為土牆青瓦的三重四合院落,以土木結構為主,是典型的庭院式四川民居。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腳本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 耕讀傳家[片花]:15代人聚族而居這是一個家族的繁盛3900口同鍋共食這是一個千古的美談家規家訓撐起一個家族的脊梁德義忠孝講述一種民族的精神一部家族史話【廬山、鄱湖大景軟切至航拍義門陳山川地貌,村落大全景,出解說】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記者任瑋  「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說起村裡「耕讀傳家」的故事,村民們都會提到「示範戶」王澍民家。王家四個孩子全考上大學,大兒子曾經是西吉縣的高考狀元,也是上世紀80年代村裡走出去的第一個名牌大學生。  今年78歲的王澍民至今記得父親當年留下的家訓:「生多生少,砸鍋賣鐵,咬柴吃草,都要把娃娃送進學堂。」王澍民和妻子何鳳英謹遵家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裡,只能把苦嚼碎了往肚裡咽。
  • 端午耕讀之旅,住茅草屋,吃素食,親子農耕,讓孩子體會」汗滴禾下土...
    這個端午,我們為大家定製了2天1晚的耕讀之旅。讓我們帶上孩子,越過水泥森林,來到隱匿於山林中的農家小院,住在茅草屋裡,與孩子一起體驗親子農耕,親手採摘,柴火燒飯,吃無公害素食。乘一葉扁舟,尋找夢中的桃花源。
  • 葉延濱演講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王婧堯 攝影 楊濤 樂至現場報導中國是一個有深厚農耕文化傳統的國度。田園與詩歌有著濃厚的聯繫,寄託著古往今來文人的夢想。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河北保定千年古村落大激店:農村主婦成了民宿管家
    滿城區柿子溝的借山而居民宿。  燕趙晚報訊(記者 石英傑)2019年7月23日,保定市千年古村落大激店躋身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行列。  保定千餘文旅商品亮相美術館  保定市競秀區大激店村全村三面環水,往日驛站衙署、賈市店堂、寺廟行宮,星羅棋布,有著 3000 多年的歷史,曾是古時的驛站和碼頭,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北方古村落、保定傳統村落文化的標杆與模範。通過河北雲鄉居文化發展集團參與,陸續建設了九畝竹院、路美術館、耕讀民宿群等。
  • ...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詩歌耕種心田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王婧堯 攝影 楊濤 樂至現場報導中國是一個有深厚農耕文化傳統的國度。田園與詩歌有著濃厚的聯繫,寄託著古往今來文人的夢想。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