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無價的「豬肉」——臺北故宮三大鎮店之寶之一東坡肉石

2020-12-19 騰訊網

東坡肉石也稱紅燒肉石,是臺北故宮三大鎮店之寶之一,高5.73公分,寬6.6公分,原型是一塊天然的玉石。該石產自內蒙古阿拉善。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被稱之為鎮館之寶 。東坡肉是在清朝康熙年間供入內府,此奇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當逼真,現它與翠玉白菜、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相關焦點

  • 東坡肉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從故宮運走,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東坡肉的名稱來源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他才華橫溢,卻又仕途坎坷,被多次貶謫。一般人碰到這種境遇肯定是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不過蘇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樂觀的天性,在生死莫測、生計艱難的困境中仍有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
  • 重走張庫大道:臺北故宮「東坡肉石」來自康保?
    武玉章對記者說:「在我們眼裡,每一塊石頭都有生命。撫摸每一塊石頭,就像撫摸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他說,收藏每一塊石頭都是一種緣分。(譚地 宋維根)  相關連結:  「東坡肉石」是清康熙時由一位草原王爺供入內府,現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所藏「東坡肉石」為瑪瑙質玉髓,其礦物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規格為5.73×6.6×5.3釐米,雞蛋大小。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東坡肉石種:玉髓 規格:6.6×5.73×5.3釐米這塊肉形石取自一塊瑪瑙玉髓,經玉雕大師 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最後形成 毛孔和肌理都很逼真的作品,看上去完全是 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此件肉形石與翠 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院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這一席話使我大吃一驚。
  • 臺北故宮有三寶,你知道是哪三寶嗎?
    大陸人去臺灣,一般來講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會去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而排隊的多是大陸去臺灣旅遊團,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
  • 長成「紅燒肉」樣子的石頭,農民在破房子中發現,臺北也有一塊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十分特別的石頭,紅燒肉石。紅燒肉石又稱東坡肉石,因其形似紅燒肉而得名。而近年來最為人所知的一塊紅燒肉石,就數當年出現在安徽淮北市奇石展中的一塊石頭了。在這次展會上,一塊長相奇特的石頭,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這塊石頭,長著一副紅燒肉的樣子,並且表面還油光鋥亮,讓人驚嘆不已,很多人都禁不住上去摸摸這塊石頭,想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玉白菜五花肉都排不上號,珍貴藏品來了解一下
    對於 臺北 故宮,每一個國人都有著難以言明的特殊感情。那段割裂的歷史讓許多珍貴的藏品都漂洋過海來到了 臺北 ,甚至有一種說法「 臺北 有文物沒有故宮, 北京 有故宮沒有文物」。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據說由於當年的海運能力有限,所以只挑選了故宮藏品中的六分之一運到了 臺灣 。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經之地,此岸的人們奔著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傳說中裝滿了一個山洞的國之重器與瑰寶欣然前往,一簇簇講著大陸各地方言的遊客擠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前合影,隱約仿佛一出弔詭的時間遊戲。
  • 農民無意間得到一塊紅燒肉石,長1.1米重520斤,拍賣會上標價38萬
    農民無意間得到一塊紅燒肉石,長1.1米重520斤,拍賣會上標價38萬。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收藏,但收藏並不僅僅限於古董文玩,書法繪畫。比如男人可能會喜歡收藏汽車、手錶,而女人則喜歡珠寶口紅等。一般而言,玉石是大家都比較喜歡的。
  • 臺北故宮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兩件人氣遠高另一件,卻飽受爭議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並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從藏品來看,可以覺得當年撤臺的時候這票專家真是識貨,可以說故宮藏品千千萬,但臺北故宮的藏品才是其中最精華的。不建議都湧向翠玉白菜、瘦肉石,其實也就那麼回事。我在青銅器展區用了大半天時間去欣賞,去發現。相信其他人也能找到自己所熱衷的文物部分。儘管從建築上和北京的故宮相差甚遠,但裡面的東西可真是不錯呀,都是老蔣從北京故宮帶過去的,估計館藏的珍品比北京的要多的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專家喊價1億元,是故意搞噱頭,還是真的價值連城!
    東坡肉石 有這樣一塊「其貌不揚」的石塊,專家居然喊價一億元,很多人都覺得不理解:這到底是賣家有意弄出的噱頭,還是這塊石塊確實價值連城! 這一塊舉世罕見的肉形瑪瑙石,也就是後來被權威專家們稱之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那塊東坡肉石塊的姊妹石——「紅燒肉」。
  • 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早春圖》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為郭熙晚年之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南方兩大博物院鎮院文物,南京的是一瓶子,臺北的卻是一塊「肉」
    中國有三大博物館,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外,剩下的兩個,南京博物院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都位於南方,那這南方的兩大博物院鎮院文物是什麼呢?快點隨小石一起去欣賞吧,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的。首先來說說南京博物院的,小石認為,南京博物院中的一瓶子,絕對能稱的上鎮院文物,這個瓶子就是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這個梅瓶價值珍貴,目前是全國唯一帶蓋還保存完好的釉裡紅梅瓶,絕對算得上價值連城,要知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一個類似的釉裡紅碗就拍出了兩千多萬港元的天價,那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還沒有這個梅瓶這麼大,這麼好。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所以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全部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南下寶貝二號:肉形石在「翠玉白菜」完成使命回北院後,包括「肉形石」、「金甌永固杯」在內的珍寶將「接棒」饗客。在南北兩大院區分別設置的「至寶廳」,交替展出兩館的鎮館寶物。肉形石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 士林夜市,臺北故宮
    不過,在臺北的夜市中有一家使用新鮮、大顆東石蚵的蚵仔煎店深受好評,它的名字叫做「號」。這邊的美食店總在變化,會時常有新的好玩好吃的店加盟進來,跟著感覺走,總會有驚喜在等著你,我以一個吃貨的心態向你打包票,士林是一個臺灣地道小吃匯聚的天堂。中國山水最高境界的長卷,我是第一次看到它,確切來說只是率幅的真身一一無用師卷,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半剩山圖一直於我故鄉的斷江博物館,與無用師卷分割兩岸60餘年。
  • 酸菜白肉鍋-臺北故宮令人垂涎
    小編勞動節去了一趟臺北,有幸參觀了位於臺北的著名景點-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本是一家,由於歷史原因兄弟分離,但是珍寶都是同根生。當初建設臺北故宮,駁費周折,最終某人選定了這座山,將山體掏空。圖片中故宮後面的山。掏空後,山體內放置了大量當年從北京故宮運過來的珍寶。還有大量沒有開箱的。不知道何時才能和世人見面,向大家講述那段歷史。臺北故宮展示的目前只是很少一部分,已經嘆為觀止了。
  • 「毛公鼎」傳奇,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
    遊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般會被首先帶到二樓商周秦漢青銅器館展廳,毛公鼎就陳列在展廳的最顯著位置。被譽為晚清「海內三寶」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其中大盂鼎收藏於北京,大克鼎收藏於上海,唯獨「海內三寶」中的另外一寶毛公鼎越過海峽,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它與「翠玉白菜」、「肉形石」並稱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寶鼎到過海峽,相隔半世紀,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燦爛的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