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翻譯協會對77位長期活躍在我國外事、對外傳播、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技、民族語文、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翻譯服務等領域的資深翻譯家予以表彰。我校張洪儀、張文、李建忠3位老教授獲此殊榮。至此,我校共有23人被評為「資深翻譯家」。今天小薇先給大家講講李建忠老師的翻譯故事~
李建忠教授從事西班牙語翻譯48 年,主要著作有《船長奧爾亞索》、《簡明拉丁美洲文化詞典》、《道德經》等。
翻譯之美在於呈現譯者的獨特性
「我一直和學生說,把一篇西班牙原文翻譯成漢語,找一百個人來,絕對不會有兩篇字面上一樣的譯文。」李建忠教授十分肯定地說到。李建忠教授認為,翻譯不像數理化或代碼一樣有公式和固定的答案:「每個人的認知、每個人的水平和每個人的價值判斷都不太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那麼喜歡教翻譯這個課程。」
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翻譯」之橋
李建忠教授是《道德經》的譯者之一。《道德經》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佳作之一,將它翻譯好,可以讓外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在談到翻譯過程時,李建忠教授坦言:「相比於學術類文章,像這樣涉及主觀情感的內容翻譯起來更為困難。」琢磨古人的思想情感,把握文言文中的意象,成為李建忠教授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工作。
除了《道德經》,像《國史百聞》這類歷史作品翻譯起來也很有難度。李建忠教授說道:「這本書涉及了許多清朝的文言名稱,這些詞現在已經沒有了,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一些詞語恰當的表達。我翻譯這本書的時間比翻譯《道德經》還久。」
李建忠教授分享了自己為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風光畫集》翻譯的經歷。「這本書中的每幅畫都題了一些詩意的詞句要翻成六種語言。當時這位畫家來問我願不願意承擔畫冊標題的西語翻譯,我覺得這挺有意義的,就欣然接受了。」李建忠教授說到。
「翻譯,是藝術再創造的跨文化活動,它與電碼譯電報不同,翻譯是具有藝術性的。」 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李建忠教授始終認為:「翻譯絕不只是字譯字。尤其是將中國故事翻譯成外語這一過程,更要考慮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經過 40 餘年的翻譯工作,李建忠教授在不斷的經驗積累中,總結出一些自己的方法。「漢譯外時一般要合零為整,而外譯漢時大多要化整為零。當然這是就整體而言,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數十年來,李建忠教授用自己的經驗與成就,為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橋,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翻譯不止於傳播文化,更在於育人
李建忠教授經常告誡後輩們說:「漢語同西方的表音語言不同,是表意語言。漢語的韻律,節奏,以及對仗的形態美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西方語言文化中所不具備的。這些美的元素是難以轉換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往往被稱作「減色」翻譯。」
長期的翻譯工作讓李建忠教授不斷感知漢語之美,並且始終希望將中華文化之美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李建忠教授年逾古稀,他的翻譯熱情自他選擇從事翻譯教學的那一天起,絲毫不曾減退。如今,李建忠教授依然進行著與翻譯相關的工作。
在長期的翻譯教學中,李建忠教授撰寫了《漢譯西翻譯教程》,將一生中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翻譯實踐融入其中,希望幫助到更多渴望用翻譯來講好中國故事的年輕一代。他坦言道:「能夠傳遞知識,弘揚文化,才是一個譯者真正的願望與初心。」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翔宇東方新聞社
文案 | 張婧怡 林鈺旋
圖片 | 李建忠
指導老師 | 唐恩思
編輯 | 劉嫣然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