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曦林:章太炎與中國文化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的「革命元勳」和「國學大師」,魯迅稱之為「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畢生致力於「光復中華,振興學術」,他將重構中國文化的努力,寓於革命事業之中,從早年提倡排滿革命到後來「猝然成為儒者宗」。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太炎先生主張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中國文化,提出了「國粹」的概念。這裡的「國粹」是指傳統的中國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跡、文學和諸子學等內容。可以說,章太炎對中國文化的復興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深刻闡述,在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提倡古文經學,批判今文經學

 

章太炎被稱為「清代古文經學的殿軍」,他的學術淵源出自乾嘉學派中戴震-王念孫、王引之-俞樾一脈,承乾嘉學統,以古文經學為學術根底。太炎先生早年對古、今文經學並沒有明確的區分,直到師從俞樾 「始分別古今文師說」。此後,為支持維新變法,雖然在學術上與康有為「論學派,輒如冰炭」,但並未排斥,甚至還加以援引。變法失敗後,太炎先生還曾撰文聲援康有為,其初刻本的《訄書》也帶有明顯的改良傾向。庚子事變後,清政府的賣國本性暴露無遺,太炎先生發表《正仇滿論》開始批駁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改良派。以《訄書》的重訂為標誌,章太炎徹底走上排滿革命的道路,並對康有為以今文經學為理論基礎的改良變法進行駁斥。

 

章太炎對今文經學的駁斥,除了為學根底不同,還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借批駁今文,動搖康有為以《公羊》「三世」、「三統」說提倡變法的理論基礎,將六經回歸於歷史文獻、孔子還原為六經刪述者,藉此提倡排滿革命;二是隨著將六經歷史文獻化,太炎先生提出「說經者所以存古,非以是適今也」,將傳統學術中「通經致用」分割為「求是」與「致用」,讓學術回歸「求是」,反對借學術以「幹祿」,他認為學者應當「辨名實,知情偽,雖致用不足尚,雖無用不足卑」,並應學為「匠者」,這是太炎先生對於傳統學術的總結和對現代學術的設計,也是對乾嘉學術傳統的繼承。

 

以「國粹」激發民族自信,增進愛國熱情

 

章太炎除在理論上批駁康有為借今文經學提倡「盡革舊俗,一意維新」,還提出用「國粹」來激發民族自信,增進愛國熱情,抵制全盤西化,重構中國文化。

 

太炎先生認為全盤西化會導致亡國滅種。在《國學講習會序》中,他認為在中西競爭的時代,固守中國傳統雖不足以立國,但若不能復興國粹,同樣也是不能自立的,「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1910年,他在《教育今語雜誌》上再次表示了對西化的擔心:「歐學東漸,濟濟多士,悉舍國故而新是趨,一時風尚所及,至欲斥棄國文,芟夷國史,恨軒轅、厲山為黃人,令己不得變於夷。」並認為當時的許多學者是以「偏心」去看待國學,只佩服別國的學說,對本國的學說,不論精粗美惡,一概不採,甚至還要加以詆毀。當然,章太炎所反對的是全盤西化,正如他所說:「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他對於西學是批判性的接受的,比如他吸收西方進化論所寫作的《俱分進化論》,就是反對單線的庸俗進化論,而提出了進化的兩面性,即好的方面進化,壞的方面也會進化,其結果就是 「進化之實不可非,而進化之用無所取」,並藉以批駁了康有為以《公羊》「三世」、「三統」說和「進化論」為理論基礎的「三世進化論」。

 

針對歐化主義,太炎先生提出以「國粹」激發民族自信,增進愛國熱情。他認為「國粹」若亡,人就不能知道自己的歷史,那麼人與犬馬無異,人如果沒有自覺,就會被他人所欺壓而不能自存;民族如果沒有自覺,就會被其他民族所欺壓而不能自存。他所提倡的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而是要讓人愛惜漢族的歷史。他認為歐化主義者之所以覺得中國人比西洋人相差甚遠,而自暴自棄的認為中國必定會滅亡、黃種必定被剿絕,是因為不了解中國的歷史,而覺得中國文化「別無可愛」,以至於「愛國愛種」的心日益衰薄,最終認為只有歐化才可以拯救中國。如果讓歐化主義者了解中國的歷史,必定能激發他們「愛國愛種」的心,增強對於民族的自信。所以,太炎先生提出「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

 

太炎先生認為爭取民族獨立,需要以研求國粹為主,而國粹則必須以歷史為主。如何由歷史以通國粹?如前所述,太炎先生認為廣義的歷史(即「國粹」)包括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跡,但特別強調「惟語言、歷史為亟」,這裡的歷史則是指狹義的歷史,即史書、史籍,他認為史書是民族主義的依託所在。而民族主義像稼穡一樣,需要不斷地依靠史籍所載的人物、制度、地理、風俗為之灌溉,才能蔚然以興。語言之所以重要,太炎先生認為是「國故之本」,是研究國故的基礎,「以為學問之道,不當但求文字。文字用表語言,當進而求之語言。語言有所起,人仁天顛,義率有緣。」同時太炎先生也是為了論證中國各地的方言都蛻變自中國的古語,他在《新方言》中就說:「今之殊言,不違姬、漢,既陟升於皇之赫戲,案以臨瞻故國,其惻愴可知也。」因此,中國的語言出於同源,民族出於同源,以此激發民族的自覺。

 

章太炎極力反對西化,提倡國粹,其深層原因在於民族主義思想蘊含於國粹之中,只有通過國粹樹立民族的自信,才能激發民族主義的思想,才能立足於傳統去重構中國文化。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章太炎畢生致力於「光復中華,振興學術」,所涉獵的範圍極廣,如語言文字學、文學、史學、經學、諸子學及佛學等,現撮要進行介紹,以見其對中國文化之貢獻:

 

語言文字學。語言文字學演變自傳統的「小學」,太炎先生的學術出自乾嘉戴震一系,秉承清初顧炎武所提出的「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的治學方法,所以,對語言文字學特別重視。太炎先生認為小學是「國故之本,王教之端」,「小學」同史學一樣,是倡導「國粹」的重要內容,也是他所說廣義的歷史中三要之一,因此,「小學」也與太炎先生倡導民族主義緊密相連。太炎先生在語言文字上的貢獻體現在《文始》、《小學答問》、《新方言》和《國故論衡》中:《文始》探討語言文字的本源及形聲的流變,是近代第一部漢語語源的著作;《小學答問》則為回答弟子關於小學的疑問而作,以《說文解字》為基礎探明本字、借字的流變;《新方言》則是探究各地方言的本源及其不同時期的流變;《國故論衡》的上卷則被視為「語言文字學的總綱」。此外,中國第一套注音符號也是創自太炎先生。

 

文學。宋衡曾稱讚太炎先生的文章是「天下第一」,他中年以後倡導文學復古,認為義大利的中興,以文學復古為先導,中國文化的復興,同樣也應該以文學為先導。他提倡的復古,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提倡魏、晉時期的文章,他認為魏、晉的文章「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達」,反映太炎先生所倡導的平實、邏輯性強、簡明和富於說理的文風,而這正與革命時期太炎先生的文章相契合,所以魯迅說:「戰鬥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

 

史學。太炎先生倡導民族主義,認為歷史是民族主義的寄託所在,所以對史學尤為重視。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太炎先生秉承乾嘉以來「精研故訓,博考事實」的為學宗旨,主張研究歷史應當實事求是,不可牽強附會以「幹祿」。其次,在研究範疇上,他在《自述學術次第》中就指出當時的史學研究過分拘泥於地理和制度,並提出應當加強「姓氏之學」、「刑法之學」、「食貨之學」、「樂律之學」的研究,認為這四門都是「實事求是之學,不能以空言淆亂者」。再次,對於近代學校的文科教育,他認為必須加強史學教育,而且不能僅靠課堂講授,還要研習史書,這樣才能避免「尚文辭而忽事實」、「因疏陋而疑偽造」、「詳遠古而略近代」、「審邊塞而遺內治」、「重文學而輕政事」的弊端。最後,太炎先生在學術史上的貢獻也是為人所矚目的,侯外廬先生稱他為「中國近代第一位有系統地嘗試研究學術史的學者」,特別是對清代學術史的研究,更是「闢除榛莽」的第一人,他所提出的「文字獄」說則是清代學術史研究的經典範式之一,甚至梁啓超對清代學術史的論述也是啟發自他的《清儒》篇。

 

經學及諸子學。經學和諸子學是傳統學術的兩端,六經原非儒家所獨有,自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六經成為儒家經典、孔子日益神聖化,而諸子則日漸居於異端的地位,宋以後更甚。針對康有為借今文經學鼓吹變法,太炎先生則以經古文學家的立場進行駁斥,並接續章學誠「六經皆史」說,提出六經在古代為官書,因史官掌之,所以也是史書。隨著六經的歷史文獻化,章太炎也將孔子從「改制聖王」還原為史家和教育家。在剝去儒家經典和孔子獨尊的地位的同時,太炎先生致力於諸子學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學術源於先秦諸子,儒家只是諸子之一,而諸子學說相對「獨尊儒術」後的中國學術,無「援引攀附」之弊,而且能各自獨立,成一家之言。通過將諸子的學說與儒學相互闡發,使儒學回歸本真,諸子與其對等。太炎先生對諸子學的倡導與其維護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密切相關,他認為各國的文化傳統不同,在學習西方時,不可將一切中國傳統文化加以「輕鄙」,仍然應當立足傳統,如「今中國之不可委心遠西,猶遠西不可委心中國也」。

 

此外,太炎先生在佛學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這裡說的宗教就是佛教。他認為佛教提倡平等有助培養堅定的革命信念;道德是民族的根本,「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恨極」,而佛教「一切以利益眾生為念」,除了可以培養社會道德外,更重要的是培養革命者的道德。在學術上,太炎先生將佛學和西方哲學、老莊玄學融合,其中《齊物論釋》就是以佛釋莊的著作,梁啓超稱為「石破天驚」之作。

 

章太炎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既不盲從西化,也不固守傳統,而是立足於中國傳統,選擇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契合中國傳統的內容,以此來改造中國文化,這在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當代更具有借鑑意義。他在語言文字學、文學、史學、經學、諸子學及佛學等諸多方面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也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太炎先生所提出的學人為學應當實事求是,而不借學術以謀求私利,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上一篇:陳新宇:時代的憂傷——瞿同祖為什麼要回國下一篇:錢乘旦:大陸世界史研究的沿革發展

相關焦點

  • 大師評大師:馬一浮、傅斯年、錢穆眼中的章太炎
    章太炎像章太炎先生是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代國學大師。他辦報、講學,一生著述極為宏富,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學術、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錢穆對章太炎先贊後批,稱其立論怪誕文/江湄(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章太炎的國學或者他所講的國粹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個什麼樣意義的傳承?或者章太炎是怎樣的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
  • 章太炎:我是醫學第一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關注我們在中國近代史上,章太炎(1869-1936)無疑佔有一席之地。
  • 清末民初章太炎對王學評析之再檢視
    侯外廬謂章太炎乃「中國近代第一位有系統地嘗試研究學術史的學者」,從他的著作中整理出一部「太炎的中國學術史論」實為「頗有意義」的事[2]。然章太炎論學並非簡單地辨章學術、考訂源流,而是與他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緊密結合,故結合其對於中國政治、文化與社會問題的思考,釐清章太炎清末民初關於王學的闡釋論析,猶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3]。
  • 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教育的特點
    國學教育家章太炎在救國道路上,秉持著「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的信念,曾多次舉辦國學講習會以傳播國學教育。「在蘇州講學時,標舉先憂後樂之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之顧炎武以為倡;又舉『孝經』之繼承民族傳統,『大學』之研究政學標的,『儒行』之鼓勵強毅堅貞,『喪服』之鞏固民族宗親,以為教;而主要目的,則在繼承保有文化,反抗敵人侵略,所謂『範以四經,標以二賢』者也。」章太炎希望通過國學教育達到以「用國粹激動種姓」之目的。所謂國粹「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跡」。
  • 吾家世授醫術——章太炎與他的醫學
    經過七年勤學,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系統的研究,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青年學者。俞曲園先生不但擅長治經,對諸子、語言、訓詁、文學都有很深造詣,又愛好醫學。因家人誤於醫,曾作《廢醫論》,又有《內經辨言》(又稱《讀書餘錄》)和《枕上三字訣》各一卷,由考據經典而泛涉醫典,兼談醫理,具有獨到之見。
  • 章太炎與章士釗:發明「孫中山」的革命家
    愛國學社附設於革命組織中國教育會,由陳獨秀創辦,以教授文理課程與宣傳革命思想為主要宗旨。1903年3月起,章太炎開始在愛國學社任教,負責三、四年級的國文教學,並常常撰文宣揚革命。章士釗則任軍事教習,並被湖南同鄉、《蘇報》主辦人陳範所賞識,聘為主筆。百日維新慘澹收場後,逃亡海外的康有為從事保皇活動。
  • 日本教授小林武:當雨天芥川龍之芥遇到章太炎
    更進一步,章太炎在經歷了《訄書》時期對於西方、日本思想的吸收之後,從《民報》時期開始對西方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而建立了自己建基於中國文化傳統之上獨特的哲學體系。本書是一部優秀的研究章太炎的論著,為國內學界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章太炎和章太炎研究方法,有助於深化學界對於章太炎的研究。
  • 「國學大師」章太炎講授國學的三十年 │ 溫故
    《章太炎全集》虞雲國 / 馬勇 整理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儘管不如東京講學意義深遠,章太炎的北京講學同樣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史與教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書「上海泰東版、重慶文化服務版、香港創墾版,先後發行了三十二版,日本也有過兩種譯本」(曹聚仁《從一件小事談起》),至今風行不衰。在章太炎的全部著述中,《國學概論》可謂最為知名與普及的一種。時人與後世對於「國學」的想像,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此書的論述框架。不過,上海講學卻成為了章太炎講學生涯的轉折點。
  • 最是大學看不上(上):章太炎的"大學厭惡症"
    其實,章太炎在大學曾得到過最高的禮遇。1932年親歷太炎北京講學現場的錢穆寫道:&34;&34;章太炎的大學講學就有如此之氣派。但章太炎對大學就是不感冒。&34;,這是章太炎長期一貫的看法。章太炎在《與王鶴鳴書》中寫道:&34;。這其實才是章太炎不進大學的主要原因。
  • 章太炎的因明研究---章長炳 孫旺
    一  學術背景章太炎,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元勳,學術泰鬥。縱觀他的一生,貢獻不僅在於將畢生獻給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事業,而且還在於他一生永不懈怠的致學精神,他對學術研究尤其是因明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章太炎早年師從俞樾,以研究古文經學為學術生涯的發端。
  • 康有為、章太炎與晚清經今古文之爭
    晚清經今古文之爭,是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處理此議題至少有互相關聯的兩重麻煩,一是清人所析之今古文之分是否有當於漢人之實際,這是一個問題;二是清人出主入奴的門戶之見,至今影響學者對此議題的看法,尤其在判分今古文經學派的標準上引申失當,致使治絲而棼,這是又一個問題。
  • 楊焄︱「不可卒讀」的章太炎演講記錄稿
    正如曹聚仁後來所說的那樣,在近現代問世的大量國學入門讀物中,「全國大中學採用最多的,還是章太炎師講演,我所筆錄的那部《國學概論》,上海泰東版,重慶文化服務版,香港創懇版,先後發行了三十二版,日本也有過兩種譯本」(《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第一部分《從一件小事談起》,三聯書店1986年)。迄至今日,各地仍有出版社在不斷翻印,足見此書盛行不衰。
  • 張天傑:章太炎晚年對陽明學的評判與辨析
    作者簡介:張天傑,浙江桐鄉人,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思 想文化、宋明理學和浙學研究。【關 鍵 詞】章太炎 陽明學 《朱子晚年定論》 古本《大學》修己治人近現代的學者重新審視中國的儒學史,或出於內在的對清代考據學的反動,或出於外在的對日本陽明學的回應,紛紛開始重新評判陽明心學的學術價值。諸如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以及此後被認為是新儒家的熊十力、賀麟等人,都對陽明學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章太炎也不例外。
  • 國學大師章太炎正手足無措時,有人說杜月笙能辦成此事
    國學大師章太炎 這時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在上海就沒有杜月笙辦不成的事,如果這事他能出頭,肯定十拿九穩,而且杜月笙此人特別注重文化人,你要不聯繫他看看。杜月笙一舉一動十分規矩,像學生一樣坐在章太炎面前,然後向章太炎講訴解決他侄子房產糾紛的經過及結果,並說如果章太炎對這個結果不滿意,他可以把此事推倒重來。章太炎急忙阻止並連聲感謝。
  • 王銳 | 章太炎的典章制度之學(上)
    章太炎甚至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說,古代「專制」政體之下,統治者與民眾的利益或有一致之處:「乃者諸妄豪強把持公事,政府固惎疾之,雖齊民亦欲倳刃其腹焉。州縣下車,能搏擊巨室土豪者,井裡編氓,皆拊噪而稱民父。豪強之妨民如是,幸其在野,法尚得施。」所以當時的中國,與其盲目效仿西方政治,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製造出一群新的既得利益者,還不如從中國古制之中吸取長處,以此來保證社會的平等。
  • 文壇舊事:《狂人日記》的原型是章太炎嗎?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16年7月,雙方在北京見了最後一面,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正式發表。周作人說,狂人原型是魯迅得過瘋病的阮氏表兄,可小說中狂人那張揚的個性、犀利的思想,令人很難不聯想到章太炎。狂人真是章太炎嗎?為何《狂人日記》後,章太炎與魯迅不再往來?
  • 線上「溪山書會」|哲學博士德平推薦《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作者簡介 德平,現居北京,中國哲學博士,新登文化創始人,登第閱讀發起人,致力於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以文史為主的分級閱讀體系,傳播優秀文化。 推薦書目《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章太炎(1869—1936)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其著述頗多,《國學講演錄》則是其晚年講學的精粹。章太炎早年師從俞樾,就讀杭州詁經精舍,於清代樸學登堂入室。因甲午喪師,章太炎憤而走出書齋,結交天下新學達人,互通聲氣,欲以文章救亡圖存。
  • 電影《大丈夫章太炎》啟動 講述「龍的精神」
    日前,在「杭州市福建商會周年慶典」暨「教育助學款(200萬)捐贈儀式」上,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獻禮片——電影《大丈夫(章太炎)》隆重啟動,全國人大常委李重庵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委員、中國民營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程秀生先生,杭州市福建商會會長林法清先生,著名影星廖京生先生,著名作家、總製片人吳選鋒先生
  • 別再給子女起名子萱子涵了,看章太炎多麼有文化的給女兒起的名字
    而且類似的事以往也有,比如說我們講一個人,民國的一位大師章太炎。章太炎本身也是學富五車,非常有學問的一個人。但實際上大家一讀就明白了,這兩句是俗語,國之將亡必有妖,老而不死視為賊,章太炎故意,把這一個妖字,一個賊字給你隱去。
  • 叕:國學泰鬥章太炎給四千金取的名字,差點讓閨女成了剩女
    如果問:中國歷史上,誰可以真正稱得上「國學泰鬥」的稱號,那無疑就是章太炎先生了。名氣上,章太炎與袁世凱、孫中山齊名,而學術上:章太炎是魯迅、錢玄同等的老師,還一度被公認為「中國傳統學術的集大成性人物」。章太炎,人稱「章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