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文物考古 先給你下一碗4000年前的麵條

2020-12-18 中華網文化頻道

說起考古發現,人們很容易想到遺址、墓葬,還有青銅器、瓷器、陶器這些生硬的器物。而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面對那些出土的食器、樂器,我們也只能在冷冰冰的說明牌上看到簡單的用途介紹。

那麼,在考古發掘中,這些文物是什麼樣子的?食器裡有食物嗎?酒器裡有酒嗎?事實上,在考古發現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為數不少的食物。

西北地區出土的各種食物

今天,館兒君來盤點一下,古代「吃貨」為我們留下了哪些食物遺存?

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葉

2016年1月,英國《獨立報》網站報導,考古學家在漢景帝的隨葬品中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茶葉,距今2150年。考古學家對這位皇帝墓葬群中的食物和其他祭品的科學分析結果顯示,除了茶,他還決定帶著穀子、大米和藜科植物去另一個世界。

這位好茶的統治者——漢景帝卒於公元前141年,因此這些茶葉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雖然考古人員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掘了這處陵墓,但直到今天對這些有機物品的科學研究才確定這些茶葉。

2000多年前的黑暗料理

去年,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現場,出土了一個火鍋形狀的青銅器,被考古專家初步認定為是一個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銅火鍋。(不過,也有人認為此青銅器無法將食物煮熟,是個保溫器皿。)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火鍋」裡裝滿了板慄、荸薺、菱角等植物果實,館兒君不禁感嘆:這可是……2000年前的黑暗料理啊!

4000年前的麵條

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麵條。經檢測,證實這是一碗由小米麵和黍米麵做成的麵條。

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分析麵條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矽體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片,應當都是這碗麵條的配料,說明這還是一碗葷面。

800年前的美酒

2015年3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消息:考古人員首次發現一座金代高官墓,墓主人是當時陝西東路轉運使兼六部尚書,是金代陝西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隨葬品中有個梅瓶,出土時瓶口還是封著的,裝有清澈的液體。

專家推測,梅瓶內的液體應該是當時的酒。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於春雷說,由於這次出土的裝有疑似酒水的器物密閉性較好,才得以保存了800多年。

西周時期的雞蛋

2013年12月13日,南京博物院展出了一罐距今2800年的雞蛋,為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雞蛋。

據了解,盛放「西周雞蛋」的陶罐出土於江蘇句容浮山果園的一座西周墓葬,學名為「西周幾何印紋硬陶瓿」。陶罐出土時,考古人員意外發現裡面居然裝滿了雞蛋。這些雞蛋蛋殼很薄,直徑在3.1-4.2釐米左右。

所以館兒君又想起了那個千古難題,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在找到更早的雞之前,答案應該是:先有蛋……

「 怎麼樣,看餓了嗎?

還有更多好吃的…… 」

戰國楚墓裡的陽乾魚

2014年12月,在荊州中學新校址夏家臺墓地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戰國楚墓,墓葬裡居然發現了幾條陽乾魚,令人稱奇的是,部分魚肉還沒有腐化。此外,還有木豆、陶罐、鹿角、絲綢等多達30餘件隨葬品出土。

秦漢古墓裡的燉牛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9年6月至12月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先後兩次在臨潼區灣李村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312座。其中秦漢的墓葬共計282座,其餘為唐墓和明清墓葬。

考古人員打開一隻生鏽的銅敦,發現裡面裝滿了一塊塊碳化的東西。銅敦是古代的一種食器,由此專家推斷裡面的碳化物應該是一塊塊的肉製品。

考古人員拿出一塊掰開,結果發現裡面有白色的彈性肌腱膜和一根一根的肉絲。經過幾個月不斷的測試,最終鑑定為黃牛肉。

馬王堆裡的烤串

1972年正式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除了發現驚人漢代女屍、帛畫和竹簡,還有出土了許多肉食類中的「炙」品,即烤肉。

出土「炙」品的原料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雞等,可以說是無所不烤,但竟然沒有羊肉!!

館兒君實在找不到這些肉串兒配圖了,但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畫像石上,曾留下很多燒烤的情景:

山東嘉祥西王母、庖廚圖拓片

山東諸城涼臺漢墓庖廚畫像石(摹本,局部)

寧夏漢墓出土的烤肉串

館兒君想起來前幾天微博上看到的,大家在爭論燒烤界的第一素菜是誰的問題。只是沒想到,中國人擼串兒的歷史居然這麼悠久!

逐漸消失的藕片

除了烤肉串,馬王堆還出土了一件雲紋漆鼎。看上去稀鬆平常,但鼎內竟發現了湯和蓮藕片,並且藕片的形狀當時仍清晰可辨。

藕片出土後,隨著搬動次數和暴露於空氣中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地減少,等運回到博物館再看時,藕片已經全部消失了。

西北出土的點心 、麵食等

東中部地區雖然不乏食物出土,但是因為潮溼的氣候條件,食物多不易保存,所以至今能看到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實在有限。而乾燥的西北地區,有很多完整的食物遺存。

以下均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所藏出土食物文物:

餃子 唐 長6釐米 寬2.3釐米 1960年自吐魯番阿斯塔那339號墓出土

寶相花紋月餅 唐 直徑約6.5釐米 1972年自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

花式點心 唐 直徑約3-6釐米:1960-1973年間自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餛飩 唐 長3釐米 寬2.5釐米 1969年自吐魯番阿斯塔那117號墓出土

葡萄 唐 長6釐米 1969年自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17號墓出土

紅柳串羊排 公元前800年 1985年自且末扎滾魯克墓葬出土


相關焦點

  • 揭秘2000多年前古人飯食:小米麵條骨頭湯
    (資料圖片)日前,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1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在新疆蘇貝希遺址中發現的一碗2400多年前的小米麵條和在陝西發現的2000年前的骨湯共同入選,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2400年前人們吃什麼?3000年前的人們吃什麼?這是許多當代人總想知道的一件事。而今,考古專家在古墓裡發現的這種小米麵條,保存完好。
  • 英國發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文物,上書:吉姆在這裡
    歷史與人類而言似大漠走來的舞娘,帶著戈壁的風塵與塞外的英姿,一身紅衣颯爽,而那面紗下是掩不住的嫵媚,美目盼兮山聚眉峰,引人注意的同時又帶著幾分神秘。總想讓人拂了面紗,對她面貌一探究竟。 而考古,便成了人們撩開她神秘面紗,一探究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們是如何進行考古?考古又為人們帶來了什麼?
  • 喇家遺址出土一碗四千年前老面,專家經過研究,破解麵條成分之謎
    1999年,青海省的考古專家們,在喇家遺址中出土了一碗老麵條,距今約4000多年,還被譽為「世界最古老麵條」。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老麵條」的成分有點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吃的麵條不一樣,究竟四千年前的麵條有什麼不同呢?
  • 青海發現特殊遺址,揭開4000年前天災,史前偉大母愛讓人淚目
    對古羅馬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羅馬曾經出現過一座龐貝古城。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重要歷史遺產之一,龐貝古城從一個漁村發展起來,經過不斷努力之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古國之一。在研究喇家遺址的過程中,專家們不僅發現了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與文化資料,還發現了一段感天動地的史前母愛在中國青海省的一個縣城,有一處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大型村落遺址,據考古專家測量,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在我國目前的考古史上,法國遺址是首次發掘大型災難史前遺址的發現,初步了解了我國史學界居民對遠古時代的生活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被有關部門發現但由於當時的考古技術不成熟
  • 「視頻」四千年前的喇家麵條如今怎樣了?
    麵條無疑是一種世界性的食物。有資料顯示,亞洲有四成的小麥被製作成了麵條,全世界每天有10億人要吃一頓麵條。儘管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有了關於麵條的文字記載,但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還是為爭奪麵條製作技藝的發明權而吵個不休,直到中國青海一碗麵的現身,打破了他們的爭吵。2002年,考古工作者從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村發掘出了一碗麵條狀物體。
  • 一個不得已的「二次元」文物展,是考古人的執著
    簡單來說,就是,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原本,近日在永壽宮開幕的「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將展出的是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精品90套(組)。撒扎幹和拉巴特兩個遺址,與兩千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尋找的大月氏,有著密切關係。
  • 考古大發現!臺灣5000年前已有農業
    華夏經緯網8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1996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臺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 4000年前貴族定製隨葬品長啥樣?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位列其中,該遺址出土的距今超過4000年的多組專為墓主「定製」的明器頗為引人關注。12月5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餘莊遺址考古現場進行了實地探訪。
  • 英國考古發現1600年前文物,寫有中國文字,中國古人去過英國?
    縱觀人類的歷史,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都曾有過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總是令人興奮的,而要說在英國1600多年前的文物上,發現了中國文字,想必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難不成我國古人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經到達了英國?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除了莉莉開出的「馬首」,杜嶺方鼎、武曌金簡、青銅虎符等20餘件珍貴文物的迷你版也隨機分布在盲盒中。盲盒附帶的袖珍版洛陽鏟等「考古鑽探工具」、包裹著「文物」的洛陽北邙山土壤,更為這段「考古」經歷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考古+盲盒,博物館文創迸出新火花 考古體驗類文創搭上盲盒概念的「快車」,古老的文物和時興的玩法碰撞出了新火花。
  • 做了三十多年考古工作,我想寫下在黃土坑裡挖殘磚碎瓦的意義
    北京文物研究所圓明園考古課程組趙芬明,擁有三十餘年一線考古現場發掘工作經驗,他在傳記《行走在千年廢墟之上》一書中,書寫了自己苦中有樂的職業生涯,體現了考古人身上難能可貴的「匠氣」。下文為作者自序和一段修文物的故事。
  • 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鮮資訊一籮筐 舉報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 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4800年前聚落遺址現身 大大小小的灶坑到底做啥用
    昨天,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島上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他們對佔地約20000平方米的大榭島實施了Ⅰ期大規模考古發掘,在4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發現史前至宋元時期各種遺蹟現象50餘處,出土陶、瓷、銅、石、玉質遺物(小件)200餘件。寧波海島,第一次大規模發掘了新石器時代遺址。
  • (文化)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四千年前「打翻」的一隻陶碗,盛著世界上第一碗麵
    韋亮 攝  簡單質樸的一碗麵,  各地的傳統、做法都不相同,  但你知道世界上第一碗麵是在哪裡誕生的嗎?  一碗「打翻」的面  河湟谷地—  黃河與湟水交匯的盆地、青海主要的農業產區,  新石器時代的喇家遺址坐落於此
  • 「考古盲盒」讓文物巧妙「出圈」
    日前,河南博物院推出一套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與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玩家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在挖掘過程中,玩家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 「先考古,后土地供應」!濟南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134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全市館藏文物20餘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4000件。
  • 20年城市考古帶你穿越「地下濟南」9000年歷史
    眾多市民紛紛在第一時間前往觀展,為「地下濟南」所涵蓋的豐富文物所驚嘆。  展覽集中展示了濟南市近20年來50餘項重要考古發現中的850餘件(套)文物。與博物館展覽不同,濟南考古館以考古發掘項目為單位,對出土文物和考古信息進行了密集而詳盡的展示,眾多考古工具同時展出,讓觀眾得以一窺「神秘」的考古工作。
  •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2007年來增長90% 這下,網友們不滿意了,把鍾芳蓉和北大考古專業一同送上了熱搜,理由如下:「浪費分數」「冷門」、「不好就業」、「沒錢」。 事實上,在網友感嘆考古專業冷門的同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圈」年輕人,正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冷門的變成流行的。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