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媽媽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煩惱:孩子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會主動攻擊別人,不僅會用手推、用腳踢,還會拿小木棍戳別的小朋友。家長批評孩子後,他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小小年紀就這麼暴力,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表示,小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行為,是他們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探索世界的反饋。就像嬰兒啼哭,也許是在表達餓了或想要大小便。
情感表達≠暴力傾向
要找出行為背後的內心想法
周國嶺認為,通常情況下,孩子的行為動作往往是表達內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可能出現所謂的「過激行為」。因此,父母需要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並不能以「暴力」來概括孩子的行為。
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可能會發脾氣,小朋友之間因爭搶玩具而「打架」的情況就是如此。
「有時候,不能用『打人』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周國嶺表示,孩子年幼,掌握不好表現友好的方式和輕重。因此,孩子的某些行為,並非家長認知中的「暴力傾向」,僅僅是他們不懂得和別人相處的方式,還不會正確地表達情感的表現。
家庭教育是關鍵
父母要做引導人
雖然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可以放任這種行為。在孩子的前額葉沒有發育成熟之前,家長應該充當孩子的「前額葉」,幫助他理性思考、梳理問題所在,然後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
要杜絕孩子的打人習慣,功夫還得落在平時的教育中。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純粹講道理也不太行得通,他們可能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如果能用一些載體把道理「生動化」,效果會更好。
周國嶺建議,可以設置場景,藉助情景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表達方式。比如設計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場景,父母逐步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處理和他人的關係,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和待人接物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家長可選擇一些幼兒繪本諸如《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牙不是用來咬人的》等來講解,儘可能帶領小朋友們一起讀。
懲罰孩子不可取
重視道歉環節
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打人,就會打孩子、罵孩子,用懲罰的方法讓孩子「長記性」。周國嶺表示這樣做不可取,因為這樣本身就是給孩子做錯誤示範,讓孩子以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
道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孩子做出傷害到別人的行為之後,家長要提醒他真誠地跟對方道歉。這樣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培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學會表達友好。
周國嶺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周國嶺,副主任醫師、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杭州市心理衛生中心兒童心理分中心主任,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醫學會兒童精神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心理行為發育學組委員。
擅長治療各類兒童心理行為及情緒障礙的診治,對兒童多動症、抽動障礙、自閉症、強迫症、考試焦慮、網絡成癮、兒童期精神障礙的診療有豐富的經驗。
供稿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轉載請註明「健康杭州」
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