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愛打人,長大後會不會有暴力傾向?關鍵還是看父母如何引導

2020-08-26 思呈家長課堂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很多媽媽在論壇上討論,說自己家的孩子才剛剛一歲,怎麼就非常喜歡打人呢?下面跟帖的媽媽也會說,孩子動不動就摔東西,還會打人,到底應該怎麼去管教呢,對於這麼小的孩子,暴力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應該如何去制止呢?很多媽媽都非常憂愁。

家長有沒有發現孩子從六個月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就開始了不規則運動,所謂的不規則運動,就是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父母想讓他練習用手抓,可是孩子又抓不起來,有的時候弄得滿地都是食物,索性有很多家長就開始餵孩子。而當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往往都會扶著沙發走路,還有的孩子已經走的很穩了,這時候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各種不平衡,看起來都應該是正常現象,那麼,為什麼不能接受一個一歲的孩子動手打人呢?

一歲的孩子動手打人,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含義呢?

第一、親近。

父母在抱孩子或者想親吻孩子的時候,都會掌握好力度,那是因為父母是成年人,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能力,而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連吃飯都控制不好,怎麼能控制好自己的手,怎樣使力度呢?所以並不是孩子想要打你,很可能是他想和你互動,想要摸你,這些看起來精細的動作,在一歲左右是沒有辦法完全完成的,所以當力度控制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孩子動手打人的狀況,實則想要表示的是親近,因為這時孩子很可能露出天真的微笑。

第二、求助。

一個成年人在求助的時候有多種方式可以呼叫,可以用肢體動作。最主要的是有完整的語言中樞系統和正常的邏輯思維,而對於一個一歲的孩子,語言系統沒有完全建立,當有需求的時候,只能用最簡單的辦法,手舞足蹈,也許是孩子表達自我需求最簡單的方式,比如餓了,尿了,這些生理性的困擾,都會給孩子帶來煩惱,而孩子只能求助於身邊的爸爸媽媽,有一部分孩子不僅僅會動手打人,還會出現咬人的動作,其實都是一樣的表現形式。

三、躲避。

每一個人都有天生的危險意識,小孩子也同樣如此。比如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喜歡兩個手和兩隻腳,全部都朝天蜷縮起來。這是因為孩子剛從母體出來的時候,不能夠掌握基本的平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感受到平衡,所以能夠找到安全感。而孩子動手打人也同樣如此,有的時候看似一樣東西對自己構成威脅,孩子就會出於保護自己的狀態做出反擊,尤其是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當玩玩具或者爭搶東西時,孩子會出現這種正常的防衛心理。

當父母不了解一歲小小孩的時候,就應該去首先探索他內心的世界,不要用成年人的世界先判定孩子是對是錯,或者上升到道德層次,孩子會不會有暴力傾向,遵從孩子的生長規律,在這階段,孩子還有處於一個特殊時期,那就是正在長牙,長牙的孩子也會非常煩躁,而這種隨之而來的煩躁,就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肢體的攻擊行為。

在很多論壇上討論著孩子打人的時候,還有的父母洋洋得意說,孩子只打爸爸不打媽媽,還有的只打媽媽不打爸爸,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會出現只打家裡那個看似最親近的人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在一起時間非常久,接觸的時間越久,也就能夠對孩子的情緒造成更多的影響,所以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時候,首先會像這個人去表達,比如,他可能會咬最親近的人,打最親近的人,甚至揪頭髮等等。遇到孩子這種情況,父母是乾瞪眼還是要武力鎮壓呢?

一歲寶寶動手打人,父母應該如何處理?

一、及時回應。

當孩子第一次動手打人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認為孩子會打人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一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感知到父母的情緒了,這時候不要完全的忽視孩子的表達方式,更不要不以為然,父母真實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舉動,如果你笑臉相迎,那麼孩子以後還會繼續動手,正確的做法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手勢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並且態度一定要堅定,即使孩子當時聽不懂你所表達的語言,他也可以通過微表情能夠判定這樣的動作是不好的,以後孩子就不會再犯了。

二、找到根源。

孩子會出現打人這種情況,往往是有根源可以追溯的,尤其是每天陪在孩子身邊的人,很容易了解到孩子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原因,比如是因為玩具或者因為餓了,尿了這些簡單的行為,當孩子不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或者不能滿足自己內心狀況時,就會通過手舞足蹈打人的情況去表達,這時父母一定要找原因在哪裡,就應該從哪裡下手,馬上去解決掉,讓孩子以後不再出現動手打人的狀況。

三、轉移孩子注意力。

對於一歲的孩子來說,也是有急躁情緒的時候,所以適當的要幫助孩子轉移一下注意力,可以通過孩子喜歡的玩具和他進行互動,或者帶寶寶泡一個舒服的溫水澡,讓孩子從急躁的情緒中走出來。

四、學會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

孩子如果曾經通過動手打人的情況去表述錯誤的行為,那麼父母要及時制止,當孩子能夠正確表達,是要給予正向的鼓勵,學會誇獎和表揚,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

五、父母做好行為表率。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喜歡咬孩子,或者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夫妻之間在開玩笑的時候也喜歡動手拍打,這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親暱的動作,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做這種錯誤的表率,生活中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導向。

小寶寶動手打人,其實是成長當中必經的一個過程,父母不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學會及時的制止,發現孩子的發展規律,這才能改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也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育兒研究所丨娃娃在校總打人,會不會有暴力傾向?
    我們批評他,他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小小年紀就這麼暴力,長大了怎麼得了?這是暴力傾向嗎?,會不會是有暴力傾向?「不能用『打人』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孩子調皮打人也不意味著有暴力傾向,」常軍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區別看待,初中以下的孩子打人,可能是他們還不懂得和別人的相處方式。
  • 暴力傾向?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父母該如何做
    樂樂的家長也很疑惑,孩子這是怎麼了,孩子喜歡打人,有暴力傾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事出必有因,我們要想制止孩子錯誤的行為首先要發掘出事情的真相,了解到底為什麼孩子會打人。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問題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並不是就證明孩子學壞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孩子出現打人「暴力傾向」其實是內心活動的一種外在反映,這可能是好的反映也可能是壞的反映,家長也不要過於慌張,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 【專家在身邊】孩子愛打人,有「暴力傾向」嗎?專家說,要疏導孩子情感的表達……
    年輕媽媽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煩惱:孩子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會主動攻擊別人,不僅會用手推、用腳踢,還會拿小木棍戳別的小朋友。家長批評孩子後,他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小小年紀就這麼暴力,長大了可怎麼辦啊?情感表達≠暴力傾向要找出行為背後的內心想法周國嶺認為,通常情況下,孩子的行為動作往往是表達內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可能出現所謂的「過激行為」。因此,父母需要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並不能以「暴力」來概括孩子的行為。
  • 孩子打人就是有暴力傾向嗎?
    ,但是有時候就會出現拿東西砸人這樣比較嚴重的行為,然後像沒事人一樣,或者表現的很開心,好像打人這件事情能讓他獲得愉悅感,在家的時候打家人,出去外面,有其他人、其他小朋友也一樣照打不誤,家長說:必須要好好管管孩子這種愛亂打人的壞習慣,孩子還這麼小,才三歲,如果放任不管的話,以後孩子長大了肯定會出現暴力傾向,後果將不堪設想。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父母該怎麼辦?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然而「孩子愛打人」並不像各位家長想的那麼簡單!3.生理因素影響有些天生愛熱鬧、愛發脾氣的「難帶型」嬰兒,在長大後容易產生愛打人的行為;另外有些體格強壯的幼兒由於受荷爾蒙分泌影響,也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男孩總比女孩愛打人,但是生理因素是造成孩子打人行為的次要因素。
  • 寶寶愛打媽媽有「暴力傾向」?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一次兩次覺著娃很可愛,次數多了,不免泛起了嘀咕:這麼小就打人,是不是有暴力傾向,不制止以後還得了!到底要怎麼制止呢?壹孩子愛打媽媽是因為有暴力傾向?稍安勿躁。首先咱們先明確一點,孩子愛打媽媽是不是因為有暴力傾向 得從孩子的月齡段分析。
  • 為什麼寶寶會打人?孩子「暴力傾向」背後的9個原因,父母要知道
    他們會很自然在表達自己的情緒,不過可能會以某種形式的暴力方式表現出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我們成人的社交細節和規範。但不要擔心,這些技能孩子將會慢慢掌握的。  四.缺乏同情心和遠見  年齡在2.5歲左右的幼兒注意不到自己除以外的其他事物。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的感受,也不明白打人會帶來傷害。
  • 孩子愛打人?「暴力傾向」背後的幾個原因,家長鬚知道
    孩子突然暴力起來,是所有家長都會苦惱的問題:我家孩子開始變的暴力了,不順從他就很生氣的摔東西,一點不開心就開始甩臉子,甚至會打我!同事跟我說:前幾天家裡老人沒有順著孩子的意願,她就抬手打了老人,氣的孩子爸爸揍了一頓。可這件事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了。和別的小朋友玩遊戲時,因為搶玩具又把人家給打了。為什麼孩子突然性情大變?
  • 美國發布研究稱父母打孩子屁股會增加其暴力傾向,體罰模糊了愛與暴力
    調查對象排除了那些沒有孩子或有更大孩子的人,主要關注兼職或全職在家的、至少有一個2到12歲的親生孩子、領養的孩子或繼子繼女的父母。報告顯示,在1993年的調查中,大約50%的父母打過孩子;到2017年,這一數字降至35%。儘管相較之前有所降低,但以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制定的標準來看,這個比例還是太高了。
  • 小孩愛打人,父母很頭大!三招教你引導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這些看似攻擊性的動作時,大家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知道如何引導更合適嗎?一、自我意識萌發2歲左右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有強烈的物權意識--「我」的東西就不許別人碰,就要「保護」起來。
  • 「打人敏感期」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孩子喜歡打人發洩情緒,除了訓斥家長這樣能更好地糾正行為孩子在小的時候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尤其是很多被老人寵著長大的孩子,一發脾氣就愛打人,不管是打家長還是打同伴,下手都毫不留情,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正確地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憤怒的情緒呢?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係,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
  • 你家孩子愛打人,高情商父母的這一招更管用
    其實父母不管是什麼反應,都決定了孩子對不良行為的態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了依舊還是出現「打人」的行為,那麼一定是你的處理方式出現差錯知道有很多父母都在擔憂,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打人了,會不會有暴力傾向?會不會變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 父母必看-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孩子愛打人,會是我們家長逃不開的難題,尤其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 朵朵媽:我女兒一歲五個月,特別愛打人,還愛搶別人東西,現在都不敢帶她到樓下小公園玩了,每次都把別的小孩打哭,又或搶別人的的玩具,我天天跟她說不要這樣,每次答應的好好的,哪知道轉眼又和別家孩子打起來了。各種辦法都想了還是沒用,不知道該怎樣教育,我天天為這事頭痛,覺得自已教育孩子好失敗。
  • 孩子愛打人,家長要正確教育引導,幫助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會用打人咬人的攻擊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欲望往往在很多時候,都會把同伴打哭或者打傷。當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或暴力傾向時,就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管教和制止,那麼對愛打人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管教一,當孩子有打人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制止,而不是縱容
  •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咋辦?盲目打罵不可取,父母要正確引導
    如果一個班級裡面有幾個孩子具有非常明顯的暴力傾向,那麼在這幾個孩子的影響之下其他的孩子也會慢慢的變得喜歡暴力,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具有暴力傾向。二、暴力傾向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哪些負面影響?1.情緒失控很多家長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乖巧的,不會出現暴力傾向。
  • 小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
    小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到了他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的時候,這個孩子老是喜歡動手打人。不是把人推到,就是給人一巴掌,有時候碰到其他小朋友要借他的玩具,他不願意,直接上手就打,弄的氣氛十分尷尬。
  • 幾種原生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有暴力傾向,潛在表現很明顯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少部分人存在暴力傾向,只是他們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性格特徵,以至於在相識初期根本無法識別出來,而日後的相處中才會逐漸露出馬腳,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暴力的傾向呢?
  • 孩子喜歡打人,是學壞了?還是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其實,一直以來無論是孩子打人還是被打,家長都很苦惱。(最多60個字)編輯不僅僅是簡單的攻擊性行為打人屬於攻擊性行為,所以寶寶一打人,媽媽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孩子不老實,有攻擊他人的傾向,便想方設法地阻止寶寶。
  • 熊孩子愛打人,父母別當是好事,不懂教育的父母「害人也害己」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困惑:我們要教過孩子這些,他怎麼會養成愛打人的壞習慣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以及應對方法。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寶寶之所以會打人,是因為她沒有辦法把他的憤怒表達出來,告訴別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孩子才會把憤怒全部發洩在爸爸媽媽的身上。看到孩子如此「暴力」,很多父母常常會選擇「我打你,看你會不會疼」的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暴力的方式貌似有效,其實會有3個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