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下午,在一場主題為「字在」的交流會上,《英漢大詞典》現任主編朱績崧博士表示新版《英漢大詞典》的編纂,希望「提供更多元、精準的檢索路徑,甚至讓語詞信息和百科內容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信息系統。」
朱績崧:未來的《英漢大詞典》中,語詞都不是單維的
文|羅昕
原發於|澎湃新聞
- 聲明:感謝允許刊發,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
10月17日,在一場主題為「字在」的交流會上,《英漢大詞典》現任主編朱績崧博士介紹了《英漢大詞典》數字版編纂進度。正式啟動一年後的《英漢大》在數位化轉型上取得了驚人的進展,紙質版現有內容已可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查閱。不久的將來,讀者還能夠在「上海譯文」、「文冤閣大學士」等微信公眾號平臺查閱這部體量不斷壯大的詞典。
然而詞典數位化並不是簡單地把紙面搬運到屏幕。朱績崧的目標不止於增加詞條,而是希望提供更多元、精準的檢索路徑,甚至讓語詞信息和百科內容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信息系統。
1970年代末,朱績崧的導師、復旦大學英語系教授陸谷孫先生開始籌備、編寫《英漢大詞典》,1986年起擔任主編。這部1500萬字的巨製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大型綜合性英漢詞典。到了新世紀,陸谷孫又主持了《英漢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
數位化下,讀者可以看到詞典的成長
在去年《英漢大詞典》數字版啟動編纂之際,朱績崧就表示,要發起一場橫跨英漢語言文字的「社會文化運動」,請成千上萬的熱心讀者加入編纂偉業。
上海譯文開發了微信新平臺,通過它,可以提交新詞、例證以及對現有任何內容的評價。網友提供素材,編輯審核加工。朱績崧在去年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歡迎天南地北所有讀者通過網絡,一起參與。未來的理想狀態是,《英漢大詞典》所有例證都來自實證語料,比如這句出自莎士比亞,另一句是《唐頓莊園》來的。
今後,《英漢大詞典》會不定期推出相關的數字產品。「我們做數字版,就要像陸家嘴建上海中心一樣,每天加一點,改一點,讓建設的人、走過的人、遠方眺望的人都看到它的成長。出了任何問題,及時修繕。不能再走老套路,規定幾年後推出一個新產品。」
朱績崧感慨,與其說現在的社會急功近利,不如說每個人都對高效率有了很強烈的渴望。「社會的『浮躁』伴隨著生產力的解放而來。現在技術發達,有了這種可能性,允許你一邊走路,一邊刷朋友圈。這是社會變化的大趨勢。
「別說我們這個比較邊緣的行業了,恐怕整個文化主流都沒有辦法和這種趨勢抗衡。遊戲規則不是我們制定的,但是當遊戲規則擺在面前,我們就必須接受,認真研讀。然後,想想新規則的框架下,我們詞典編纂工作者能夠做一些什麼事情。」朱績崧如是說。
朱績崧還強調,詞典編纂在當下的出版環境中,必須把「用戶友好」這句幾年前不痛不癢的口號,抬升為「以用戶為中心」,並將其確立為編纂活動的最高原則,同時積極開展以用戶體驗為主導的市場營銷活動。「數位化」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更是背城借一的使命。
未來的《英漢大》中,語詞都不是單維的
朱績崧在分享交流會上提出,《英漢大》未來有兩大趨勢。一是從「雙語單向」變成「雙語雙向」。「將來這部詞典恐怕不能再叫《英漢大詞典》。叫《英漢大詞典》就意味著你是根據英語查漢語。理想的結果是,你也能根據漢語查英語,成為一部『雙語雙向』的詞典。」
第二大趨勢則是主要負責解釋語言的詞典將來要和百科全書融為一體。「換言之,以後的信息查閱是『一站式』的。」朱績崧打比方說,今天的人看不懂英語就去查英漢詞典或英英詞典,做漢英時去查漢英詞典,若看到某個詞,不明白指的是什麼東西,又得去查百科詞典,「在資訊時代,太低效了。」
然而,朱績崧也坦言,目前《英漢大》還沒有經濟、技術條件支持與百科全書的融合。「高效也不是一步能做到得,我們先爭取實現『雙語雙向』。」他舉例「birthday」一詞。若使用現有內嵌在微信平臺中的《英漢大》,輸入「birthday」,會顯示詞語本義、比喻義等內容。若反查「生日」,則會出現四項相關的英文詞條。「信息還算比較豐富,但就是沒有出現『birthday』這個最核心的詞,這是我們技術上的問題。目前,反向查閱還不成熟。」
朱績崧還拿立體幾何做比喻:一個單詞,處於一個假想的空間裡,可以和許多面發生關係。掌握這些關係,讀者才能充分理解這個單詞。在語義層面,朱績崧希望未來的《英漢大》起碼把編寫者人腦中可以搜檢出來的東西都能呈現出來。「在我可能狹隘的專業視野中,全世界的詞典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的,但英國的牛津在努力。這是工作量極其大的工程。首先,你要確定個基本詞,以基本詞為核心再發散出去。將來,屏幕上顯示的,也得是三維空間。」
「下一個階段,我們還是主要開發詞典文本現有內容的多路徑查閱和語義、語用維度。」顯然,朱績崧的終極藍圖遠遠不止這些。
(完)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