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克勒 克勒門文化沙龍
轉眼已經來到了2021年,小克勒在這裡給大家道一聲遲到的新年快樂~
我們去年最後的一場沙龍邀請到了享譽世界的著名藝術家——丁紹光,很多人都被這位大咖的故事所打動,紛紛私信小克勒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丁先生的藝術人生。今天,小克勒就來給大家解答啦!
如果你還對這位大師不太熟悉,小克勒就先給你講一講他光輝歲月的小小碎片:他開創了聞名中國現代畫壇的「雲南畫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展覽逾500次,5次為聯合國作畫,作為唯一的華人畫家入選自十四世紀以來百名藝術大師排行榜……
丁紹光在「克勒門」
這樣一位地位如此重大的大師究竟是如何走上繪畫道路?學生時期的他為何是校內的一朵奇葩?遇見的良師益友對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生於北方的他又為何去往雲南開啟了人生傳奇?
下面,趕快跟著小克勒一起走進丁紹光的青年時代,追尋這位世界級大師傳奇人生的起點吧!
特別的抉擇
丁紹光是山西人,從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長大,家中六個子女,他排行第四。1948年,他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與外公外婆生活在北京,成了那個年代的「留守兒童。」
四合院裡的他並不缺少快樂,老師寫板書時散落的粉筆頭,變成他在院子磚地上畫的一棟棟房子,孩子們一蹦一蹦地在格子中穿梭,生出了許多樂趣。然而粉筆頭還去到了一些不該去的地方,比如牆頭上,衣服上,被單上。
丁紹光的父母丁俊生和李湘君及他們的五個孩子(共有六個孩子),前中間站立者為丁紹光
丁紹光從小喜好畫畫,但那時候家裡已經窮得連紙都供不上了。考高中之前姐姐擔心「不務正業」的丁紹光考不上大學,對他說:「你的大哥是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二哥在北大物理系讀書,你如果連個好高中都考不上,怎麼上大學,如何向父母交代?」
這麼一說,丁紹光果然發奮突擊,考上了當年就非常難考的北京八中。
丁紹光小時候居住的四合院
上了高中後他進入了一個美術興趣小組,這個興趣小組在校內外都很有名聲,因為年年都有人考進中央美術學院,這個小組也被公認為中央美院的「良種選育場」。
在那裡不僅高手如林,而且能了解繪畫藝術的發展動態,了解得越多越讓他感到光畫畫不行,還要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
年輕時的丁紹光
丁紹光在沙龍上說他給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打分最高,那是一段純粹的、主動的學習的時間。
羅曼羅蘭、列夫託爾斯泰、巴爾扎克……他幾乎讀遍了所有能看到的世界名著,通過文學體驗到了許多人的悲歡離合。憑著天賦和努力,丁紹光很快成為這個小組的尖子學生,所有人都對他進入中央美院充滿信心。
但考大學的時候,丁紹光卻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中央工藝美院。
丁紹光在「克勒門」講述自己年輕時的往事
丁紹光告訴我們他去工藝美院就是為了張光宇。
因為年紀輕輕的丁紹光已經開始反思美術教育體系,在畫室裡學的全是學院派的東西,而當他看到電影,看到攝影等技術呈現的時候,認為畫家的很多功能都會慢慢被替代,如何體現畫家的創造性,畫家可不可以走另一條路,成為他思考的問題。
正在那時他看到了繪畫大師張光宇的《水滸傳》,那108個人物絕不是寫實繪畫所能達到的,那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多樣都讓丁紹光著迷,於是他立下了一個志願:張光宇在哪兒,我就去哪兒。
張光宇
到了工藝美院,丁紹光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奇葩。他一直強調一種「進攻性」的學習,那是一種主動和自覺。
大學時光裡,他上的設計課並不多,一直在埋頭畫畫和讀書,好在在那裡,他遇到了好幾位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的老師。
情醉畢卡索
1958年,丁紹光第一次走進北京圖書館,看到那些印著外語的畫冊激動不已,一本本看得如痴如醉。
他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情景,畫上的造型變了,顏色變了,那樣變形,那樣不協調,但卻那樣震撼人心。
丁紹光看到了一個讓他欣喜若狂的新天地,畢卡索、梵谷、塞尚、馬蒂斯,他如饑似渴地借閱著那些畫冊。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年
20世紀50年代張仃和畢卡索
那一晚兩人聊到很晚,張仃將自己的北圖借書證交到了丁紹光手中,憑著這張教師借書證,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查閱資料,還可限量外借。
從此,很久不上講臺親自帶學生的張仃收下了丁紹光這個學生。
1989年1月,丁紹光(前排左)在香港與老師張仃(前排中)會面
而丁紹光跟隨恩師的的另一個收穫是認識了張仃的愛人陳步文。
丁紹光說:「有的老師教的是一種技能、手段,但陳老師是塑造了人的靈魂,完全從人的本質上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20世紀50年代張仃和陳步文夫婦
丁紹光說在工藝美院的那段日子是廢寢忘食的五年,是真正如饑似渴地學、畫,那五年沒有睡過被子,所有的被面和床單都用來畫畫了。
那段日子學到的色彩與線條,構成了他人生的底色和坐標。
夢飛彩雲之南
大學畢業的畢業創作,丁紹光選擇了黃河,那一瀉千裡的氣勢,那豪情壯志的氣魄讓他著迷,但真正走近黃河時,他卻看到天災人禍帶來的慘象,黃河濃稠地如同泥土,像是淌在母親臉上的一行淚。
失望的丁紹光提不起筆,回到學校準備再尋找新的創作。
正在這時畫家黃永玉出現了,他剛從西雙版納寫生回來,把那裡描繪地如同仙境,鼓勵丁紹光去那裡收集素材。
年輕時的黃永玉
想起兩位恩師張光宇、張仃都曾畫過西雙版納,丁紹光立刻有了不可遏制的嚮往。
原則上學生創作的區間不能跨過黃河,去遙遠的西雙版納絕對不是個小目標,正在糾結之時,張光宇出資300元巨資,助丁紹光走向了通往南方的火車。
大學時期的丁紹光
丁紹光的「南行記」,黃永玉是策劃,張仃是監製,張光宇是出資人。
這豪華的陣容註定一個不同凡響的結局,從此,丁紹光在彩雲之南開始了另一個故事。
克勒門
是一個在上海
發現美、創造美、傳遞美的文化沙龍
如果你還不了解我們
就看看看我們講的這些故事吧
點擊以下文字直達
特別感謝
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靜安區文旅局
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
對我們的大力支持
原標題:《從「留守兒童」到「流氓學生」再到傳奇大師,他年輕時經歷了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