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守兒童」到傳奇大師,他年輕時經歷了什麼?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克勒 克勒門文化沙龍

轉眼已經來到了2021年,小克勒在這裡給大家道一聲遲到的新年快樂~

我們去年最後的一場沙龍邀請到了享譽世界的著名藝術家——丁紹光,很多人都被這位大咖的故事所打動,紛紛私信小克勒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丁先生的藝術人生。今天,小克勒就來給大家解答啦!

如果你還對這位大師不太熟悉,小克勒就先給你講一講他光輝歲月的小小碎片:他開創了聞名中國現代畫壇的「雲南畫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展覽逾500次,5次為聯合國作畫,作為唯一的華人畫家入選自十四世紀以來百名藝術大師排行榜……

丁紹光在「克勒門」

這樣一位地位如此重大的大師究竟是如何走上繪畫道路?學生時期的他為何是校內的一朵奇葩?遇見的良師益友對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生於北方的他又為何去往雲南開啟了人生傳奇?

下面,趕快跟著小克勒一起走進丁紹光的青年時代,追尋這位世界級大師傳奇人生的起點吧!

特別的抉擇

丁紹光是山西人,從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長大,家中六個子女,他排行第四。1948年,他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與外公外婆生活在北京,成了那個年代的「留守兒童。」

四合院裡的他並不缺少快樂,老師寫板書時散落的粉筆頭,變成他在院子磚地上畫的一棟棟房子,孩子們一蹦一蹦地在格子中穿梭,生出了許多樂趣。然而粉筆頭還去到了一些不該去的地方,比如牆頭上,衣服上,被單上。

丁紹光的父母丁俊生和李湘君及他們的五個孩子(共有六個孩子),前中間站立者為丁紹光

丁紹光從小喜好畫畫,但那時候家裡已經窮得連紙都供不上了。考高中之前姐姐擔心「不務正業」的丁紹光考不上大學,對他說:「你的大哥是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二哥在北大物理系讀書,你如果連個好高中都考不上,怎麼上大學,如何向父母交代?」

這麼一說,丁紹光果然發奮突擊,考上了當年就非常難考的北京八中。

丁紹光小時候居住的四合院

上了高中後他進入了一個美術興趣小組,這個興趣小組在校內外都很有名聲,因為年年都有人考進中央美術學院,這個小組也被公認為中央美院的「良種選育場」。

在那裡不僅高手如林,而且能了解繪畫藝術的發展動態,了解得越多越讓他感到光畫畫不行,還要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

年輕時的丁紹光

丁紹光在沙龍上說他給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打分最高,那是一段純粹的、主動的學習的時間。

羅曼羅蘭、列夫託爾斯泰、巴爾扎克……他幾乎讀遍了所有能看到的世界名著,通過文學體驗到了許多人的悲歡離合。憑著天賦和努力,丁紹光很快成為這個小組的尖子學生,所有人都對他進入中央美院充滿信心。

但考大學的時候,丁紹光卻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中央工藝美院。

丁紹光在「克勒門」講述自己年輕時的往事

丁紹光告訴我們他去工藝美院就是為了張光宇。

因為年紀輕輕的丁紹光已經開始反思美術教育體系,在畫室裡學的全是學院派的東西,而當他看到電影,看到攝影等技術呈現的時候,認為畫家的很多功能都會慢慢被替代,如何體現畫家的創造性,畫家可不可以走另一條路,成為他思考的問題。

正在那時他看到了繪畫大師張光宇的《水滸傳》,那108個人物絕不是寫實繪畫所能達到的,那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多樣都讓丁紹光著迷,於是他立下了一個志願:張光宇在哪兒,我就去哪兒。

張光宇

到了工藝美院,丁紹光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奇葩。他一直強調一種「進攻性」的學習,那是一種主動和自覺。

大學時光裡,他上的設計課並不多,一直在埋頭畫畫和讀書,好在在那裡,他遇到了好幾位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的老師。

情醉畢卡索

1958年,丁紹光第一次走進北京圖書館,看到那些印著外語的畫冊激動不已,一本本看得如痴如醉。

他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畢卡索的情景,畫上的造型變了,顏色變了,那樣變形,那樣不協調,但卻那樣震撼人心。

丁紹光看到了一個讓他欣喜若狂的新天地,畢卡索、梵谷、塞尚、馬蒂斯,他如饑似渴地借閱著那些畫冊。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年

20世紀50年代張仃和畢卡索

那一晚兩人聊到很晚,張仃將自己的北圖借書證交到了丁紹光手中,憑著這張教師借書證,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查閱資料,還可限量外借。

從此,很久不上講臺親自帶學生的張仃收下了丁紹光這個學生。

1989年1月,丁紹光(前排左)在香港與老師張仃(前排中)會面

而丁紹光跟隨恩師的的另一個收穫是認識了張仃的愛人陳步文。

丁紹光說:「有的老師教的是一種技能、手段,但陳老師是塑造了人的靈魂,完全從人的本質上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20世紀50年代張仃和陳步文夫婦

丁紹光說在工藝美院的那段日子是廢寢忘食的五年,是真正如饑似渴地學、畫,那五年沒有睡過被子,所有的被面和床單都用來畫畫了。

那段日子學到的色彩與線條,構成了他人生的底色和坐標。

夢飛彩雲之南

大學畢業的畢業創作,丁紹光選擇了黃河,那一瀉千裡的氣勢,那豪情壯志的氣魄讓他著迷,但真正走近黃河時,他卻看到天災人禍帶來的慘象,黃河濃稠地如同泥土,像是淌在母親臉上的一行淚。

失望的丁紹光提不起筆,回到學校準備再尋找新的創作。

正在這時畫家黃永玉出現了,他剛從西雙版納寫生回來,把那裡描繪地如同仙境,鼓勵丁紹光去那裡收集素材。

年輕時的黃永玉

想起兩位恩師張光宇、張仃都曾畫過西雙版納,丁紹光立刻有了不可遏制的嚮往。

原則上學生創作的區間不能跨過黃河,去遙遠的西雙版納絕對不是個小目標,正在糾結之時,張光宇出資300元巨資,助丁紹光走向了通往南方的火車。

大學時期的丁紹光

丁紹光的「南行記」,黃永玉是策劃,張仃是監製,張光宇是出資人。

這豪華的陣容註定一個不同凡響的結局,從此,丁紹光在彩雲之南開始了另一個故事。

克勒門

是一個在上海

發現美、創造美、傳遞美的文化沙龍

如果你還不了解我們

就看看看我們講的這些故事吧

點擊以下文字直達

特別感謝

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靜安區文旅局

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

對我們的大力支持


原標題:《從「留守兒童」到「流氓學生」再到傳奇大師,他年輕時經歷了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謝晴晴:從「留守兒童」到老師 一路風雨一路歌
    (圖右為謝晴晴)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張笑 生於「乾旱走廊」、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寄養在外婆家、邊幹農活邊讀書……謝晴晴小時候有著一個特殊卻並不讓人意外的身份:留守兒童。現在,這個曾經的「留守兒童」成為了衡陽市衡南縣衡雲中學的一名教師,在重新審視自我蛻變歷程的同時,也希望能用一己之力,給予如今的「留守兒童」們更多的關懷和指引。 留守的孩子早當家1996年,謝晴晴出生在衡陽縣渣江鎮新錦村,該村位於貧瘠的紫色頁巖地區,是有名的乾旱走廊。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他是AC米蘭傳奇,被贊「足球大師」,踢球細膩優雅,性格內斂!
    他是AC米蘭傳奇,被贊「足球大師」,踢球細膩優雅,性格內斂!1995年5月21日16歲的皮爾洛上演了自己的意甲處子秀,三年的時間皮爾洛展現出了高人一等的足球天賦以及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成熟穩重。憑藉著出色的表現,被當時國際米蘭的主教練盧切斯庫所賞識。
  • 農村「留守兒童」還要守望到什麼時候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是這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據權威調查,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23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   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   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92歲仍在給留守兒童補課 他希望「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的」
    到外邊買書,我自己帶著乾糧和火腿腸,一碗陽春麵、一瓶礦泉水我都不買,省下來的錢,要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 然而,對自己苛刻的葉連平對學生卻分外大方。一位在南京理工大學讀書的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因為家中困難,學費以及學習必要的筆記本電腦無力購買。葉連平一次給了他一萬元。他說,教育就像種田,你播下種子它豐收了,用不著你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回流兒童經歷流動又留守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權利保障...
    韓嘉玲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研究表明,由於各地入讀公辦學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礙,一般而言,有升學需求的流動兒童都會轉變為回流兒童。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高中階段留守兒童有過流動經歷的比例大約為15%,「雖然具體數據難以統計,但總量還是相當龐大的」。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新華社銀川8月27日電(記者趙倩 王騰 汪健)這個暑假,11歲的劉逸航過得特別充實,他終於不再整日只能對著兩條金魚發呆了。  「我最喜歡心理課,和志願者哥哥們在一起很踏實,也很開心。」這個夏天,劉逸航和當地其他小夥伴第一次參加了留守兒童夏令營。  劉逸航家住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秋季開學將要上四年級。
  • 留守兒童 什麼時候能讓你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有空?我也想和別的孩子一樣,攜爸爸的手,拉媽媽的手,去湖面泛舟,細數滿天星鬥。 回到村裡,王澤的母親安玉紅小聲地說「孩子沒吃過什麼苦,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受不了,這次帶他來,就是讓他看看同齡的農村孩子怎麼生活、學習。」安玉紅是東莞市婦聯首位公開招聘的「新莞人」副主席,對在東莞打工的外地人,她有一種特有的親切感。 為了讓城裡的小夥伴感受農活不易,陳媛拿出了家裡為自己特製的小鋤頭,做起了鋤草示範,只見一鋤、一撥、一翻,一小撮雜草就已被連根拔除。
  • 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
    想法很簡單、普通,可現實是殘酷的,很多農民工中,說不上有什麼一技之長,更談不上技術,只能靠吃苦耐勞和堅持,再加上運氣好遇到好的工廠,好的老闆,這樣才能掙到錢,要是怕髒,怕累,嫌工資少,頻繁換工作,那一年時間只能是混日子,可能到過年時連回家的車費都沒有。
  • 傳奇小說家專寫間諜故事 《柏林諜影》來源於他的親身經歷
    《柏林諜影》。報導指出,他並未感染新冠病毒。小說來源於親身經歷  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維爾,1931年10月19日出生於英國沿海小鎮普爾。勒卡雷被不少人稱為間諜小說大師,1963年,他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一舉成名,從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  勒卡雷的很多作品,如《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夜班經理》等都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只是因為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列為人類疾病之一,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興趣便有很大的提高。筆者以為,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體現了其對留守兒童現象的現實關照,非常值得肯定。不過,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研究者對問題的關注應該不同於社會大眾的關注,更不同於新聞媒體的關注。研究者需要用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鄉村教師張瓊瓊和他的留守兒童籃球隊
    張麗平和蔣慧霞的故事,只是涼亭坳369名雙親都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兒童中共同遭遇的一部分;涼亭坳小學,又只是湖南省超過70萬留守兒童中的一部分;湖南也只是中國內地大約902萬不滿十六周歲的留守兒童中的一部分。11月21日,湖南懷化,隊員寢室。
  • 榜樣力量 | 大山裡留守兒童們的「陳爸爸」——陳亮偉
    也許你對這個名字還不夠熟悉,但是當提到他的名頭「祁東縣啟航學校校長」時,相信不少人的內心為之一顫。近段時間,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在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合唱團的精彩表現震撼了不少人。合唱團的優秀表現與創始人陳亮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留守女童對監控喊爸爸媽媽,請給留守兒童多一份愛
    安徽安慶的一位留守女孩對攝像頭呼喚爸爸的視頻在網絡引起熱議,爸爸看到視頻後立刻和媽媽一起連夜驅車9小時回家。爸爸說,女兒一開始見到時有點陌生,但馬上就把珍藏幾個月的零食分享給自己。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見到爸爸媽媽吧?
  • 十年再出發,一汽-大眾給留守兒童的夏令營
    大男孩叫睿睿,另外兩個分別是他的表弟和表妹。這是姥姥家,平時都是姥姥在照顧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遠離家鄉,到大山外面的廣東東莞打工了。 「你今年幾歲啦?念幾年級?」 「12歲,剛六年級畢業,到了9月就可以去鎮裡念初中啦。」 「期待去鎮裡念初中嗎?
  • 他是「荒謬大師」,年輕時顏值很高不敢認,比沈騰差距還大?
    世人都言歲月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無論你年輕時有多美,都終究逃不過時間的摧殘,它總是要在你臉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的,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可若相差太多也是會讓人感到意外的。沈騰,相信大家對於他已再熟悉不過了,但你們見過他年輕時的長相嗎?
  • 王聯榮:為留守兒童營建溫暖的家
    這段經歷雖然讓他分享了成功,可卻與自己夢想「讓農村孩子享有城市教育、讓留守兒童學會自主發展」漸行漸遠。2003年,王聯榮決定辭職,開啟他的民辦教育夢。最初,他跟隨巴東縣民辦教育的拓荒人趙光明學習教育管理。
  • 中國留守兒童電影《大愛回家》舉行首映禮
    鄧剛 攝中新網貴陽4月15日電 (記者 張偉)貴州本土導演執導的留守兒童電影《大愛回家》15日在貴州省會貴陽舉行首映禮。《大愛回家》是一部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電影,是以當下的留守兒童社會現狀通過藝術編撰而成。時長94分鐘的該電影總投資1700萬元人民幣,以精彩的故事情節,反映當下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