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方略形成和發展過程回顧:經歷三個階段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權運行的基本原則。這次全會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作出了系統規劃和全面部署,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篇章。這次全會作出的《決定》是對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一步深化,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要深入理解這一戰略部署,有必要回顧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總體上說,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孕育階段

(1978年到1997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如何執政?採用什麼方略治理國家呢?在這個問題上,黨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探索過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文革」十年,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十年動亂之後,在總結「文革」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開始探索治國理政的新方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段談話,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準確而簡潔地概括為16個字,體現了鄧小平同志民主與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為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論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目標。全會公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方針」,準確地描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內核,闡述了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為依法治國方略的最終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同志還強調:「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這進一步指明了實施依法治國的方向。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立法工作。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現行憲法。該憲法第5條第1款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在憲法中的最早表述,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國方略的憲法基礎。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對人民而言,它是基本權利的宣言書;對我們黨來說,它是執政興國的法制保證。依據憲法和相關法律的規定,司法機關恢復重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按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方針,立法機關開始推進立法進程,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經濟法律,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力推動了法制建設穩步前進。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是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開端。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各級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法治建設的重點,進一步豐富了依法治國的內涵。這一時期,國家賠償、行政複議、公務員等法律制度相繼建立,政府的行政行為逐步被納入法律規範的軌道。司法機關在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民權益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逐漸形成了與經濟發展需要和國家治理相適應的司法體系。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雖然尚未提出,但「十六字方針」的提出和憲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訂出臺,清晰闡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開始形成,這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二階段:形成和發展階段

(1997年到2012年)

  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這就正式將依法治國提升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全面總結與升華,標誌著黨在執政理念、領導方式上實現了一次歷史性跨越,為我國此後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裡程碑意義。雖然「法治」和「法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有很大差別,即不再僅僅將「法」作為一種治理工具,而是作為國家制度的依據和基礎,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自此,「法制」回歸其本意,成為法律制度的總稱,主要從法律規則的層面強調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法治」作為一種與人治相對立的治國方略,強調依法治理,不僅要求具備「依法辦事」的制度安排及運行機制,而且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規範權力、保障權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等精神和價值。

  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將這一條作為憲法第5條第1款,正式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憲法的基本原則,通過國家根本法對依法治國予以保障,使其有了憲法保障,也使「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有了長期性、穩定性的制度基礎。

  在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堅持依法執政、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思想,要求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將民主、法治、人權建設從以往的「精神文明」範疇中獨立出來,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這就進一步豐富了依法治國的內涵,明晰了依法治國與其他治理方式的關係。黨的十六大還提出「三統一」的法治原則,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就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原則。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把依法執政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之一。這表明,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實現執政方式的根本轉變,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執政要求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進一步將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結合起來。「依法執政」的提出,表明我們黨依法治國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我國立法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按照十五大報告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2010年我國如期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國家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並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自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頒布之後,一批規範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行政聽證、告知和申辯、信息公開等行政程序相繼確立,標誌著我們在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適應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國家穩步推進司法建設與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和《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採取相應的改革舉措。這些措施致力於改革和完善訴訟程序制度,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發展。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確立,有力推動了法治觀念的普及,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我國法治建設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就。

第三階段:完善階段

(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新任務和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個戰略目標是與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同時提出的,進一步凸顯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治國目標,並將其定位為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的重要內容。這表明,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方略圍繞著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推進而進一步展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必然要求壓縮政府審批權限、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係,釐清政企關係、政事關係;進一步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範行政行為與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通過權力問責機制,加大對違法、失職行為的追懲力度,這為建設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法治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依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這為我國的司法改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後,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標誌,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國家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落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中央首次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這兩次全會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高度評價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系統總結了依法治國的經驗,研究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對依法治國進行總體部署和全面規劃,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次全會對依法治國方略作出進一步完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與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比較,雖然「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內容和精神實質已發生明顯變化。法律體系注重立法層面的有法可依,而法治體系則覆蓋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過程,囊括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各方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次全會提出建設「五大體系」,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並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實際上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路線圖。同時,強調依法治國必須依憲治國。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這次全會科學規劃了具體實施依法治國的路線圖和制度保障。這是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科學認識和深刻總結的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發展和完善的歷史經驗表明,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世事雖無盡,人心終有歸。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孜孜追求的夢想,而社會主義法治是實現這一追求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規劃了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步驟和具體內容,必將有力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王利明)

相關焦點

  • 陳冀平: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時代內涵
    全文如下: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最新戰略定位,具有十分豐富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時代意義,需要從發展歷程、戰略布局和基本內涵三個方面予以把握。
  • 【時政熱點】民法典與依法治國
    22.以下是我黨對依法治國探索經歷的艱辛歷程:階段事件內容孕育階段(1978年到199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形成與發展階段(1997年到2012年)1997年
  • 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學習領會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地位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擘畫了壯闊法治圖景,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堅定決心。這些時間節點,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 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要求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活動全部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幹預、阻礙或破壞。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隨意被個人意志所幹擾。
  • 羅志堅: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而又具體的頂層設計,繪就了依法治國的升級版宏偉藍圖。新中國成立65年、改革開放36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7年以來,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為國人所關注和期盼,法治已然成為我國政治新常態的主要標誌。
  • 心得體會範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心得5篇
    【篇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是全會對黨員幹部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一項具體要求。
  • 馬丁·雅克:中國的治國方略獨具特色
    來源:人民網「中國的治國方略,獨具特色,儘管西方對其存有偏見,但中國的治理模式是十分有效的。」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4日在北京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他認為,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治國理政的新典範,也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開啟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新徵程
    原標題:開啟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新徵程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闢了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時代。
  • 新華社評論員: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憲法之基——寫在第三個國家憲法...
    在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大力普及憲法知識、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實施,讓法治成為「國家信仰」,全面依法治國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築牢法治軌道,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夯實法治根基。  歷史總能給人以深刻啟示。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主題為「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的第37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與道德關係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 1999年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這也是我國1982年憲法的第三個修正案。在這個修正案中,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就是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了憲法,其第十三條修正案規定:「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 問答: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概述各個階段的主要流派和觀點?答:發展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發展經濟學的形成時期。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主流。發展經濟學在這一階段的基本論點有這樣三個:唯資本論、唯工業化論和唯計劃劃論。①強調物質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傳統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有三種:土地、勞動和資本。資本,是指物質資本。自然資源對傳統經濟發展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 為什麼說不抓住這個「關鍵少數」,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上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並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完備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在國家治理中要確立法治思維,並有一系列系統深刻的論述。
  • 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1.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81)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及歷史貢獻
    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密的扶貧思想,成為指引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形成過程  習近平扶貧思想「形」於知青的特殊經歷和長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積澱,「成」於擔任黨的總書記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核心後,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 依法治國 禁毒協行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誌,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為全面普及憲法及民法知識,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維護法律尊嚴,保證法律實施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 切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
    ……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