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這麼多年堅持做公益,付出了很多,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王建強:這個問題,我曾在朋友圈裡說過。我一直覺得做公益不是說收穫多少,而是讓我「失去」了很多。我失去了憤怒、糾結、狹隘、挑剔、指責、悲觀和沮喪,失去了膚淺和短視,失去了一切無知、幹擾和障礙。
我有三個姐姐,父母對我從小有一些偏愛。我因此養成了壞脾氣,做事情非常專橫霸道,遇上事情只會指責和埋怨別人。做了這麼多年的志願者,真的讓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更學會了換位思考。
十多年的公益路,讓我接觸了非常多需要幫助的人,以及一些特殊的家庭,我懂得了感恩,更學會了珍惜。
我做了文博志願者後,又養成了不斷學習的好習慣。因為在博物館做講解服務的時候,會遇到遊客提出的各種問題,要答好這些問題,就必須不斷地促使自己去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正是這些這麼多年的公益活動,讓我也成了身邊朋友眼中才華橫溢、博古通今的人。
山西晚報:是什麼讓您堅持不懈?
王建強:15年前,我在參加公益活動的時候,接觸到了貧困小學的孩子們,我感覺他們需要我。很多校長經常和我說,學生們特別期盼我們的到來,他們渴望我們能帶給他們一些新的知識,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樣的支教也圓了我的教師夢。所以說,這個愛就是愛孩子們又愛教師這個行業。
除了愛還有一份責任,我覺得作為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熱愛公益參與公益事業的一份心,儘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對別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曾經在兩個救援隊參與救援工作,每當我一次次救援了被困者,看到他們的笑容,聽到他們的致謝,甚至很多人因此也要加入我們的公益團隊參與公益服務,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果每個人都成為志願者,成為公益人,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的和諧美好。
山西晚報:講一件公益路上,自己特別得意的事情。
王建強:在公益的道路上,讓我感動和暖心的事情特別多,而特別得意的事就是看到我的兩個孩子也能夠熱愛公益,並且經常參與公益活動。
2007年,我女兒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開始參與到山區的支教、扶貧、幫困和助學活動中。這些年,我每年都會把不同地方的山區孩子們接到太原來,讓他們來了解我們美麗的省會,帶孩子們去博物館,走進大學校園,品嘗美食,與城市的孩子互動遊戲及表演節目。我女兒作為一名志願者,經常都會參與到這樣的一些志願服務當中,她會一整天陪伴著這些山區的孩子,把他們當做她的弟弟妹妹一樣關心,照顧他們吃飯、上廁所,保護著他們的安全。
2015年,女兒正式成為了山西博物院的一名志願者,這讓她開拓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這麼多年的志願者經歷,讓她更加知道了勤儉感恩,知道了尊師敬老,養成了好的品行。
今年,我的兒子也5歲了,他從4歲開始,就跟著我參加志願活動,小小年紀的他就知道與人分享,幫助別人。
山西晚報:獲得「十美」,您希望對哪些人說什麼?
王建強:獲得「十美」,我是衷心地想向我的家人和我的志願者朋友們說,謝謝你們,正是你們不斷的鼓勵、支持和幫助,才能讓我在公益道路上,一直堅持走下去,並且能夠獲得這樣的榮譽。
我的父母已年近八旬,兩位老人特別盼望我能夠經常回家看看他們,可是做志願服務,經常都是周末,看望他們只能是擠出時間去。我的父母從最初的不理解,有一些埋怨,到現在變為支持和鼓勵。我的母親經常會說:「你在外面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太累了,多幫助別人,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每一次的志願活動都需要很多志願者幫忙,也會有新的志願者加入。正是大家的辛苦付出,不畏艱辛,不懼苦累,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才能一次次將志願服務做完美。
我想說的話其實有很多很多,總而言之一句話,做志願服務就是我奉獻、我付出,盡己所能,無怨無悔。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頒獎詞
他是一名文博志願講解員,把山西的歷史故事廣播遠傳;他是一名支教者,讓山區的孩子能聽到精彩的外面世界。今日致力脫貧攻堅,明日投入道路救援。哪裡有需要,他就在哪裡出現。
獲獎感言
我能獲得這樣的榮譽非常激動,首先感謝大家對我這麼多年的支持和幫助。我從十多年前自己走進山區做支教、扶貧、幫學、助困,到現在有那麼多愛心人士、公益組織參與進來,助力了那麼多公益活動。讓山區的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和重視,帶領他們走出山區開闊視野展示自我,還解決了那麼多特殊家庭滯銷積壓的農產品,方方面面都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更助力了我的成長、豐富了我的經歷。接下來我將繼續努力,把我們的志願服務做到常態化、規範化和系統化。在黨建引領下,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平臺上,把紅十字志願者「助老助困助醫助學助殘助幼」的志願服務內容,落實在我們基層群眾中,帶動更多志願組織、公益團隊、愛心企業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志願服務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讓我們社會更加溫暖和諧。
個人簡介
王建強,男,42歲,太原市嘉昕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太原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山西博物院志願者委員會委員,山西地質博物館志願者,原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志願者,百援公益支教聯盟發起人。先後榮獲2017年「山西省十佳志願者」、2019年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優秀志願者」等稱號。
工作之餘,王建強曾在貧困山區小學支教14年,每年接貧困山區幾十名孩子來省城學習參觀,開眼界,長知識。他多次進校園、社區、單位等宣講山西歷史及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常組織愛心企業及個人對山區貧困家庭和學校進行資助幫扶;常年幫助山區貧困家庭銷售滯銷農產品。
投身志願者工作6年,他組織、開展、參與志願者服務1000餘場,個人累計志願服務8000多小時,多次參加山地救援及道路應急救援等。王建強成為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以來,協調組織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山西省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組織志願服務隊隊員進行了兩期共32課時的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等活動。
記者手記
為公益長出「三頭六臂」
擁有多重志願者身份,是王建強做公益十餘年來的收穫,也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我最好奇的,是他怎樣一直保有持續不斷的熱情和精力,在公益路上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能讓山區的孩子們自己操縱機器人,能給參觀博物館的人們帶去一些山西厚重歷史知識,能幫窮苦村民們賣掉積壓的農產品,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這些都是鼓勵和動力。」王建強說,他忘不了第一次去給山區孩子上課時,娃娃們臉上興奮的神情,和他們做遊戲時快樂的笑聲,那樣的場景足夠讓他消除志願服務路途奔波的疲憊,也足夠給他增添無比的內心滿足。
我在和王建強交流的過程中,始終能夠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祥和,那種氣定神閒,不急不躁。其實,他一天的任務有很多,除了公司的工作,公益服務方面佔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不僅要安排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協會的日常活動,帶著社區老年人上門開展志願服務,還要隨時接聽來自山區農戶的電話,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以及各種求助和諮詢。
「最幸運的是,我身邊有相關部門的支持,有志願者團隊,有親朋好友助力,我每次在朋友圈一發布山區農戶滯銷的農產品銷售信息,就有很多好友主動聯繫,這個要10斤小米,那個要一袋土豆,特別讓我感動。」王建強說,每到這個時候,他就像「充滿了電」一樣,感到自己真的有了「三頭六臂」,能夠繼續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更多的事。
他說,踏踏實實做事,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這,是世上最好的事情。
山西晚報記者 張婉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