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讓我「失去」了狹隘、悲觀……

2020-12-22 瀟湘晨報

山西晚報:這麼多年堅持做公益,付出了很多,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王建強:這個問題,我曾在朋友圈裡說過。我一直覺得做公益不是說收穫多少,而是讓我「失去」了很多。我失去了憤怒、糾結、狹隘、挑剔、指責、悲觀和沮喪,失去了膚淺和短視,失去了一切無知、幹擾和障礙。

我有三個姐姐,父母對我從小有一些偏愛。我因此養成了壞脾氣,做事情非常專橫霸道,遇上事情只會指責和埋怨別人。做了這麼多年的志願者,真的讓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更學會了換位思考。

十多年的公益路,讓我接觸了非常多需要幫助的人,以及一些特殊的家庭,我懂得了感恩,更學會了珍惜。

我做了文博志願者後,又養成了不斷學習的好習慣。因為在博物館做講解服務的時候,會遇到遊客提出的各種問題,要答好這些問題,就必須不斷地促使自己去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正是這些這麼多年的公益活動,讓我也成了身邊朋友眼中才華橫溢、博古通今的人。

山西晚報:是什麼讓您堅持不懈?

王建強:15年前,我在參加公益活動的時候,接觸到了貧困小學的孩子們,我感覺他們需要我。很多校長經常和我說,學生們特別期盼我們的到來,他們渴望我們能帶給他們一些新的知識,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樣的支教也圓了我的教師夢。所以說,這個愛就是愛孩子們又愛教師這個行業。

除了愛還有一份責任,我覺得作為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熱愛公益參與公益事業的一份心,儘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對別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曾經在兩個救援隊參與救援工作,每當我一次次救援了被困者,看到他們的笑容,聽到他們的致謝,甚至很多人因此也要加入我們的公益團隊參與公益服務,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果每個人都成為志願者,成為公益人,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的和諧美好。

山西晚報:講一件公益路上,自己特別得意的事情。

王建強:在公益的道路上,讓我感動和暖心的事情特別多,而特別得意的事就是看到我的兩個孩子也能夠熱愛公益,並且經常參與公益活動。

2007年,我女兒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開始參與到山區的支教、扶貧、幫困和助學活動中。這些年,我每年都會把不同地方的山區孩子們接到太原來,讓他們來了解我們美麗的省會,帶孩子們去博物館,走進大學校園,品嘗美食,與城市的孩子互動遊戲及表演節目。我女兒作為一名志願者,經常都會參與到這樣的一些志願服務當中,她會一整天陪伴著這些山區的孩子,把他們當做她的弟弟妹妹一樣關心,照顧他們吃飯、上廁所,保護著他們的安全。

2015年,女兒正式成為了山西博物院的一名志願者,這讓她開拓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這麼多年的志願者經歷,讓她更加知道了勤儉感恩,知道了尊師敬老,養成了好的品行。

今年,我的兒子也5歲了,他從4歲開始,就跟著我參加志願活動,小小年紀的他就知道與人分享,幫助別人。

山西晚報:獲得「十美」,您希望對哪些人說什麼?

王建強:獲得「十美」,我是衷心地想向我的家人和我的志願者朋友們說,謝謝你們,正是你們不斷的鼓勵、支持和幫助,才能讓我在公益道路上,一直堅持走下去,並且能夠獲得這樣的榮譽。

我的父母已年近八旬,兩位老人特別盼望我能夠經常回家看看他們,可是做志願服務,經常都是周末,看望他們只能是擠出時間去。我的父母從最初的不理解,有一些埋怨,到現在變為支持和鼓勵。我的母親經常會說:「你在外面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太累了,多幫助別人,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每一次的志願活動都需要很多志願者幫忙,也會有新的志願者加入。正是大家的辛苦付出,不畏艱辛,不懼苦累,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才能一次次將志願服務做完美。

我想說的話其實有很多很多,總而言之一句話,做志願服務就是我奉獻、我付出,盡己所能,無怨無悔。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頒獎詞

他是一名文博志願講解員,把山西的歷史故事廣播遠傳;他是一名支教者,讓山區的孩子能聽到精彩的外面世界。今日致力脫貧攻堅,明日投入道路救援。哪裡有需要,他就在哪裡出現。

獲獎感言

我能獲得這樣的榮譽非常激動,首先感謝大家對我這麼多年的支持和幫助。我從十多年前自己走進山區做支教、扶貧、幫學、助困,到現在有那麼多愛心人士、公益組織參與進來,助力了那麼多公益活動。讓山區的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和重視,帶領他們走出山區開闊視野展示自我,還解決了那麼多特殊家庭滯銷積壓的農產品,方方面面都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更助力了我的成長、豐富了我的經歷。接下來我將繼續努力,把我們的志願服務做到常態化、規範化和系統化。在黨建引領下,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平臺上,把紅十字志願者「助老助困助醫助學助殘助幼」的志願服務內容,落實在我們基層群眾中,帶動更多志願組織、公益團隊、愛心企業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志願服務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讓我們社會更加溫暖和諧。

個人簡介

王建強,男,42歲,太原市嘉昕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太原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山西博物院志願者委員會委員,山西地質博物館志願者,原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志願者,百援公益支教聯盟發起人。先後榮獲2017年「山西省十佳志願者」、2019年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優秀志願者」等稱號。

工作之餘,王建強曾在貧困山區小學支教14年,每年接貧困山區幾十名孩子來省城學習參觀,開眼界,長知識。他多次進校園、社區、單位等宣講山西歷史及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常組織愛心企業及個人對山區貧困家庭和學校進行資助幫扶;常年幫助山區貧困家庭銷售滯銷農產品。

投身志願者工作6年,他組織、開展、參與志願者服務1000餘場,個人累計志願服務8000多小時,多次參加山地救援及道路應急救援等。王建強成為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以來,協調組織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山西省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組織志願服務隊隊員進行了兩期共32課時的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等活動。

記者手記

為公益長出「三頭六臂」

擁有多重志願者身份,是王建強做公益十餘年來的收穫,也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我最好奇的,是他怎樣一直保有持續不斷的熱情和精力,在公益路上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能讓山區的孩子們自己操縱機器人,能給參觀博物館的人們帶去一些山西厚重歷史知識,能幫窮苦村民們賣掉積壓的農產品,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這些都是鼓勵和動力。」王建強說,他忘不了第一次去給山區孩子上課時,娃娃們臉上興奮的神情,和他們做遊戲時快樂的笑聲,那樣的場景足夠讓他消除志願服務路途奔波的疲憊,也足夠給他增添無比的內心滿足。

我在和王建強交流的過程中,始終能夠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祥和,那種氣定神閒,不急不躁。其實,他一天的任務有很多,除了公司的工作,公益服務方面佔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不僅要安排山西省紅十字志願者協會的日常活動,帶著社區老年人上門開展志願服務,還要隨時接聽來自山區農戶的電話,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以及各種求助和諮詢。

「最幸運的是,我身邊有相關部門的支持,有志願者團隊,有親朋好友助力,我每次在朋友圈一發布山區農戶滯銷的農產品銷售信息,就有很多好友主動聯繫,這個要10斤小米,那個要一袋土豆,特別讓我感動。」王建強說,每到這個時候,他就像「充滿了電」一樣,感到自己真的有了「三頭六臂」,能夠繼續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更多的事。

他說,踏踏實實做事,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這,是世上最好的事情。

山西晚報記者 張婉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你可以說我狹隘,但,憑什麼?
    兩個月前,我關於信息定向推送形成的認知繭房寫了一篇文章,呼籲大家多突破、懷疑自己,涉獵更多以擴大自己的認知。但很可惜,今天的我要批評兩個月前的我,也需要和這篇文章的青年讀者們說,不要擔心,我們根本不狹隘,我們是這個世界上涉獵最豐富的一群人。我為什麼會如此否定自己?
  • 其實它是說視野狹隘
    tunnel vision視野狹隘;井蛙之見。tunnel是「隧道",想像自己站在隧道的一端,往另一端出口看過去,是不是只看到一塊很小的視野呢?卡爾:我覺得莉薩太悲觀,視野太狹隘。範妮:我也這麼覺得,傑克覺得她的心理有問題。卡爾:我希望她能夠尋求一些幫助。範妮:事實上,傑克已經建議她去看心理醫生了。
  • 樂觀與悲觀的區別僅僅在於那半杯水嗎?
    今天問候幾位在國外的好友,焦急的想知道他們是否安全,國內的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好消息是,我所認識的華人和他們的家人都安全的居家隔離著。而算不上好消息的是,疫情對他們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而他們的不同回答,則引起了我對樂觀和悲觀的思考。
  • 孩子遇事太悲觀,家長需要給予重視,悲觀性格影響很大
    有的時候父母一度認為是孩子得了心理疾病,想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又害怕孩子非常牴觸,對於這一點,夫妻兩人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去做。在這些壓力的影響之下,孩子就會漸漸的對自己失去信心,自然而然會出現悲觀的情緒。孩子產生悲觀情緒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導致悲觀情緒存在下來的,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不夠關係。如果孩子的悲觀情緒一直存在的話,會給孩子本身帶來什麼影響呢?
  • 承認自己的狹隘
    後來我發現學者們稱這為「地域壁壘」,說這會讓人狹隘,會讓人異化,還不自知,我似懂非懂。聽說第一次地域壁壘被大面積打破,是城市化,橋梁鐵路承載的是車馬,也是信息。第二次地域壁壘被打破,很徹底,是網際網路,我也經歷過。
  • 狹隘型性格的障礙
    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定;而心胸狹隘、憂鬱的人,其結果正好相反。俗話說「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雖說有些誇張,卻道出了人的心境、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神情沮喪、鬱鬱寡歡的人,問起實際年齡,常會使你吃驚地感到其衰老程度確實與實際年齡不符;而笑口常開、精神愉快的人卻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
  • 對未來悲觀失去信心?來看治癒的小短文吧,適當解壓,許願未來
    尼採曾有言:「唯有悲觀淨化而成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每當我們步入一個全新的環境,總會在興奮之餘又不免生出許多的煩惱,如果不能適當的排遣,積累起來很可能就會影響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感到對未來的迷茫和悲觀。
  • 樂觀者:我無法理解悲觀的世界
    ——達爾文樂觀和悲觀的對比「無論目標是什麼,都相信自己有決心而且有能力實現既定的目標」。樂觀的人把失敗視為可以改變的東西,下次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而悲觀的人對失敗感到沮喪,將其視為無法改變,也不會為此做出努力。比如做推銷員會經常遭到拒絕,隨著拒絕次數的增多,再次主動變得越來越困難。
  • 林繁男和女兒一樣,做公益不落人後
    林志玲父親林繁男和女兒一樣,做公益不落人後。日前,林父出席某公益活動活動並接受媒體採訪,就林志玲的公益事業與婚姻大事回復記者提問。林志玲向來為善不欲人知,近日被發現曾大手筆捐過近5000萬臺幣,最近也被大陸慈善榜頒發「最具影響力明星慈善家」獎,她事後在臉書上謙虛發文「在有能力的時候做應該做的事」,獲得網友一致讚賞,誇她是人美心也美。
  • 教你克服悲觀情緒,做一個快樂的女人
    悲觀是一個幽靈,如鬼魅般隨時偷襲一下脆弱的心,悲觀的女人無時無刻不在焦慮、恐 慌,這給她們自己帶來了許多煩惱的同時,也 讓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哭笑不得。悲觀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悲觀的女人無時無刻不在焦慮、恐 慌,這給她們自己帶來了許多煩惱的同時,也讓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 哭笑不得。
  • 悲觀是一種遠見,至少還能樂以忘憂
    最近跟朋友說起一個人的內在狀態,我雖然是個悲觀的人,但我也不是因為悲觀而覺得這個世界太苦,我覺得生命本質就是苦。活著就有欲望,不被滿足覺得苦,被滿足就會空虛還是苦。有生就有死,有團圓就有離別,相愛要忍受相守的不易,有愛難免就有嫉妒、猜疑、怨恨,有財富會擔心失去,有美貌會擔心歲月流逝,在體制內上班就要面臨雞零狗碎的政治鬥爭,在體制外逍遙就要扛起獨立的壓力。
  • 當你被悲觀情緒左右了心態時,請不要悲觀也不要失望與絕望
    當你被悲觀情緒左右了心態時,會感到失意和落魄。悲觀只會給人帶來負面影響,而不會有絲毫的好處。不要再沉浸在悲觀情緒中不能自拔了,必須與悲觀說再見,用積極的態度跳出失意的陰影,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樂觀者,總能胸有成竹,並且事半功倍,即使深陷荊棘,也會摘到紅豔的花朵。他們從不退縮,從不放棄,用挑戰來磨礪自己的人生,使其價值最大化。
  • 悲觀是本能,樂觀是選擇
    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話,我很喜歡,分享給大家。「有的人喜歡笑,不是事事順心,而是熱愛生活,如果有一天,你難過了,不要強顏歡笑,不要一個人扛著,找一個喜歡的方式,釋放自己的壓力。」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不斷跌跌撞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有的人適應能力強,能夠接受現實,有的人則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 吳建民大使詳談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評
    這並非偶然,吳大使一直秉持「狹隘民族主義誤國」的觀點,在新著《如何做大國:世界秩序與中國角色》中對此有更詳細的論述,或許可以讓關注近日爭議的讀者有所參考。 本文節選自吳建民新著《如何做大國:世界秩序與中國角色》,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授權觀察者網發布,特此感謝。】
  • 不要讓悲觀和失望的情緒影響我們的選擇
    許多人經常遇到點挫折困難吃苦的事,就會選擇放棄,換成另外一個環境,這樣重頭再來,遇到的困難更大,沒有信心,悲觀和失望的情緒由來,這樣會讓他們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所以一個人在難過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做重要的事情,這樣會對自己的生活影響到人生大事。
  • 英語美文賞析: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有什麼區別?
    每個人的周圍都有兩種人--積極的人和消極的人,又可以說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對於這句話,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當你在經歷困難和殘酷時,一定要堅持,對未來保持樂觀,最後等到後天的太陽的人就會是你。
  • 反對一切有關於性別的暴力,我是探探上的公益短片導演
    作為一名名校畢業的學生,Ada不焦慮也不迷茫,選擇公益向的職業,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在這個處處是內卷與競爭的時代,這種獨立的價值判斷和信念感,顯得稀缺又勇敢。之前我在一家反對性別暴力的公益媒體擔任紀錄片、短片導演。今年為了繼續上學,我離職了。雖然不再擔任全職崗位,我還是在繼續參與反對性別暴力、倡導性別平等的視頻項目,比如近期在做的一個呈現各行各業女性勞動者的短視頻系列。
  • 「自從結了婚,我感覺人生失去了意義,感覺活著一點奔頭都沒有」
    有個朋友發的微博是這樣的:『我有一肚子的委屈想說,但是卻不敢在熟人面前說,只能開個小號抒發心中的不快。雖然現在已經復工了,但是每天都過得緊張兮兮的,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也沒心思做。表面上看,一切在慢慢恢復常態,但我總感覺人與人的世界都相互封閉了,總感覺自己是一個人踽踽獨行,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
  • 悲觀情緒來自哪裡
    這就需要我們有這種智慧,我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不是自己引起的,那應該思考該如何面對。人這一輩子就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不能把一件事情當做一輩子的事情來做。在確定完了上面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到了我們篇文章思考的重點了:就是如何行動的問題。行動的執行一般存在兩種模式:一是,邊做邊思考;另一種就是確定計劃,堅決執行。
  • 他做了一陣子皇帝就結束了,他失敗的原因是思想太狹隘
    一個皇帝失去民心,會有何下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有了百姓的支持,那麼這個朝廷也將不復存在。農民們可以支撐一個城鎮,也可以養活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皇帝如果不幹正事的話,首先遭殃的就是農民們,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活,享受著最差的生活。對於那些殘酷昏庸的君主,他們也會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生存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