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0%~7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現象 。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許多孩子在家裡折騰一兩個小時才能勉強吃上小半碗,到了幼兒園裡,挑食的毛病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讓寶媽不解的是,老師並沒有做什麼特殊的舉動,難道是幼兒園廚師廚藝高超,做的大鍋飯都媽媽精心準備的美食更香嗎?
說道孩子挑食的問題,曉樺可謂是深有感觸。女兒不知從什麼時候養成了不餵不吃的壞習慣,每次吃飯都要舉著飯碗在房間裡上演追逐大戰。
孩子上了幼兒園,曉樺最擔心的也還是吃飯問題,沒有自己餵飯,寶寶說不定得餓成什麼樣。
結果從老師分享的視頻中,曉樺一眼就看到了「埋頭苦吃」的女兒,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吃的可香了。
趁著家長參觀日,曉樺特意查看了寶寶們的午餐,發現就是普通的三素一葷絲毫沒有新意,針對曉樺的疑惑幼兒園老師給出解釋,關鍵不在於飯菜,而是飲食習慣。
寶寶吃飯難是許多家庭都存在的問題,尤其以3~6歲兒童最為嚴重。我們都知道寶寶長期挑食、厭食,勢必會造成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到孩子發育,讓寶媽愁白了頭。
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挑食的毛病就會好很多,但也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乖乖吃飯,一到家就又變成這不吃那不吃的狀態。
其實幼兒園的飯菜質量肯定不如寶媽捨得下功夫,寶寶之所以出現這種「區別對待」的現象,是因為寶寶的飲食條件發生了變化。
1. 關注度低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就餐積極性受家長期望值影響,家長對就餐關注度越高,兒童厭食情緒越明顯,女童比男童更容易厭食。
在幼兒園裡老師雖然也會對小朋友進行關照,但肯定做不到每一個都用勺子喂,這這種輕鬆隨意的就餐氛圍讓孩子更願意自主進食。
2. 運動量大
我們都知道人總是越累就越容易餓。在家裡的孩子沒有那麼大運動量,對飲食的需求就比較小,可吃可不吃的情況下,就會不願意吃飯。
在幼兒園裡跑跳玩耍了一上午,孩子到了中午肯定餓了,因此即使是吃普通飯菜也會覺得香。
3. 從眾心理
大人通常也會有一個感覺,就是「人多吃飯香」。周圍人都在熱火朝天地吃飯,孩子不由自主就會被這種情緒感染。
再加上老師常說,剩飯的孩子不乖,小朋友們就會爭相把碗裡的飯吃光。
1. 與大人同桌用餐
從一開始寶寶吃輔食的時候,就讓他們和大人同桌用餐,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讓孩子意識到,每天按時、按量吃完自己的飯,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要縱容剩飯、挑食的苗頭。
2. 培養餐桌禮儀
首先家長要做一個良好示範,吃飯時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小朋友吃飯時也要放下玩具,不能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讓媽媽餵飯。
這樣不僅影響孩子對吃飯的理解,也不利於消化吸收。
3. 儘量母乳餵養
醫學專家研究,嬰兒時期的孩子只有單味覺,沒有分辨複合味道的能力,過早餵奶粉會讓兒童提前適應重口味食物,出現挑食現象。
總的來說,就是不要提前讓孩子接觸高糖、高鹽食物。孩子的味覺比成年人敏感,一旦他們的味覺習慣固定下來,再吃普通食物就會覺得寡淡無味。
糖果媽媽叮囑:如果寶寶不愛吃飯,媽媽不妨在飯菜的口味、樣式上下點功夫,畢竟孩子喜歡新鮮事物。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