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如何在德國引爆鯰魚效應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郝倩

一直以來,歐洲造車業中就一直有種觀點:行業的大變局,不大可能因市場已有的大玩家中出現,而更有可能是因為一個獨立的,財力雄厚的玩家出現而改變。如果說這種變局更像是「鯰魚效應」,特斯拉就是那隻行業忌憚已久的鯰魚。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德國受到的追崇不亞於任何一個流量明星。他在推特上放風說希望在德國訪問期間可以參觀在建中的格倫海德工廠(Grünheide)廠址,之後當地居民,記者和特斯拉的狂熱粉絲們就等候在場址入口前,希望可以見到馬斯克本尊一面。

這其中,有因為環境原因反對超級工廠建廠的,有受夠了這一東柏林板塊的產業落後,熱切期盼新工廠建設的。馬斯克所到之處不乏特斯拉的忠實擁躉。作為特斯拉的忠粉,有一對雙胞胎兄弟每周都開著他們的特斯拉,從柏林到格倫海德工廠,用他們的無人機追蹤拍攝工廠建設的過程。在一個連5G覆蓋都困難的東柏林大區,可以理解當地區民對放衛星的馬斯克有多少崇拜。

最終,沒有官宣,也沒有正式的歡迎儀式,上周四(3日)馬斯克如約出現在格倫海德工廠,會見粉絲和記者。從不過短短10分鐘的馬斯克官方秀的視頻來看,現場的氣氛也是十分輕鬆愉悅。

——馬斯克速度

沒人能夠阻止馬斯克,包括德國繁瑣的監管流程。

馬斯克在去年11月份宣布他要在柏林建設超級工廠的計劃,期間還經歷了新冠疫情,現在噴漆工房已初見端倪。有樂觀的預計稱德國工廠有望挑戰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之前上海工廠是在創紀錄的11個月內建成的。馬斯克是一個相信「速度」的偏執狂,他等不及拿到所有的審批就開始開工建設。這種對現有官僚程序的挑戰,大概也只有馬斯克有這個勇氣。

這簡直就是在挑戰「歐洲速度」的極限,甚至被德媒調侃為「光速」。

馬斯克的行為作風幾乎處處都與德國,或是歐洲慣例相左。對於保守派而言,這就是在極大限度挑戰他們的「舒適區」,可依然有德國人內心熱切期盼著可以有更多的馬斯克來攪動一下歐洲的創新產業。

特斯拉柏林建廠的決定如同一顆石子扔進深潭,濺起層層漣漪。

位於柏林以東40公裡左右的特斯拉格倫海德超級工廠年初已經開工,目前該公司的建設申請中僅提到了50萬輛汽車的年產目標,並可以提供最高1.2萬人的就業。假如這家柏林的超級工廠實現其200萬輛最高產能,那就是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產能的兩倍多,也等同於歐洲電動車市場16%的份額。這一數據對比可見特斯拉對德國造車業的衝擊。

格倫海德是一個僅有8000常住居民的小城,因馬斯克的到來,當地的鄰裡中心每周組織一場兩小時的居民大會,與當地人來溝通特斯拉工廠的進展,了解居民的顧慮。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居民對於當地的水源短缺深感擔憂。格倫海德缺水,超級工廠的開建將帶來又一個用水大戶,沒準會加重當地的水危機。雖然對於這個問題,馬斯克的解釋是格倫海德再缺水,難道比加利福尼亞州更缺水麼?

這也是為什麼特斯拉至今還並未得到最終的環境建築許可。雖然工廠的建設如火如荼,馬斯克依然是在做一場豪賭,若建築許可出現了狀況,最差的可能就是需要拆掉自己承擔成本拆掉所有已建成的設施。可即使如此,與工廠相配套的交通,物流,以及員工需要的住房和新的高速出口都需要協調建設。按照馬斯克明年夏天工廠開工的計劃,這一切都必須要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完成。

起碼從目前德國官方的言論來看,對於馬斯克的投資大家還是充滿希望,甚至願意接受「馬斯克速度」的挑戰,假如德國此次可以實現馬斯克的超級工廠的建設計劃,那或許會釋放出一個更為強烈的信號,有利於這個工業發達卻略顯傳統的國家改變一貫的形象,去面對競爭激烈的未來。

——歐洲出不了特斯拉?

3900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已經超過了德國所有車企加在一起的價值。作為汽車的誕生地,歐洲已經感受到背後的涼意。與歐洲動輒上百年的車企品牌相比,特斯拉從發布第一輛純電體育用車到現在不過12年,但已經成為電動車的話題中心。

至今,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與特斯拉比擬的電動車品牌,但是若將電動車拆解成諸多板塊,歐洲都有類似的企業做的更好——即使他們的成長要比矽谷的創新企業經歷更長的成長期。

例如,克羅埃西亞超級跑車品牌Rimac雖然只是電動車初創公司,卻已因為Concept-one電動超跑而名聲大噪,在過去數年引來諸多中國投資人入股。

類似的,愛沙尼亞的骷髏科技(Skeleton Technologies)所研發的超級電容器有望取代電動車所使用的鉛酸電池,這是汽車產業從傳統動力轉型電氣化一個重要關節。

這一點說起來甚至和馬斯克也有些淵源。2006年當馬斯克到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初衷也是為了研究超級電容器。所以去年特斯拉以2.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骷髏科技在美國的競爭者Maxwell科技公司79%的股權,可見其對超級電容器的執著。毫不遜色的,骷髏科技所研發出的「超級電池」可在15秒鐘完成充電程序,並可以經過幾十萬次充電周期不會老化。

骷髏科技今年剛與一家德國「領先車企」籤署了一筆價值10億歐元的協議,將這一技術進行市場化,在此之前,骷髏科技的客戶主要還是華沙和德國幾個城市的有軌電車網絡,和幾家醫藥器材生產商。這個電池公司創業10年才開始在營收上取得突破,也折射出歐洲創新企業與美國相比擴容的困難之大。

疫情之後,無論是電動車還是能源轉型都是歐洲各國計劃投資的熱點。在疫情之後第一輪的刺激計劃中,也有多個國家都提出對電動車的補貼。這也主要是因為汽車行業受疫情打擊太大,德法英幾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都已經臨近崩潰的邊緣。

德國一個月前出臺的購車刺激計劃是對總價4萬歐元以下的電動車給予最高9000歐元的政府補貼。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這一刺激政策的效果十分明顯。雖然6月份德國新車註冊數量比去年同期跌了4成,創下30年以來最低紀錄,但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在上半年增幅高達90%。

8月份,德國電動車銷量的市場佔有率提升到13.2%,在政府一系列補貼政策的刺激之下,今年全年銷量有望達到25萬輛。德國車企對電動車生產也是盡力提升,希望今年可以將電動車整體產量提升三倍。

悲觀主義者認為,歐洲造車顯示出歐洲在將想法轉化為產品這個過程中有心無力,就連最優質的工程人才也對改變現狀無濟於事。當特斯拉在電動車市場風生水起之時,包括德國大眾和戴姆勒,以及法國的雷諾和雪鐵龍卻都還深陷柴油車排放醜聞,大多數的車企在大規模電氣化的過程中行動力緩慢。電動車的新商業模式要求企業將生產線和供應鏈同時作出調整,很多企業的行動並不夠迅速。

對於歐洲科技的力量,如同骷髏科技的創始人馬蒂博克(Taavi Madiberk)所評價的:「提到能源儲備方面的研究,歐洲,尤其是德國的一些企業一定是全球最優秀的,但是我們的商業化能力不夠。」雖然骷髏科技已經在盡力改變這一現實,他也坦言考慮到特斯拉的品牌認知度和市場營銷能力,要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容易。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效應:鯰魚效應
    鯰魚,一種生性好動的魚類,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然而自從有漁夫將它用作保證長途運輸沙丁魚成活的工具後,鯰魚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視。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鯰魚效應,那麼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 什麼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對於管理人員來說,鯰魚效應就是要引進優秀的鯰魚型人才來推動企業員工的競爭,從而推動公司的發展。對員工而言,則意味著自己最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像被鯰魚追著跑的沙丁魚一樣,積極地在工作中尋找新的機會來提升自己。鯰魚效應是什麼?
  • 鯰魚效應,完夢時光
    鯰魚效應來歷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 Catfish effect 鯰魚效應
    Catfish effect鯰魚效應Adding a strong competitor to a market can sometimes motivate others to compete.
  • 身邊的心理學丨教育中的「鯰魚效應」
    心理學之教育中的「鯰魚效應在生活中,鯰魚效應普遍存在在教育管理中,也可以利用鯰魚效應,讓學生在適度的緊張中更好的發揮潛力和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在班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 鯰魚效應,對人的生活有什麼啟發生活現象
    效應定律上面的生活現象被稱為「鯰魚效應,什麼是鯰魚效應呢?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裡有一隻鯰魚。
  • 想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需要引用「鯰魚效應」
    但就現在我國這種教育體制下來看,北大清華這樣排名第一的學校是不會主動推動市場的,所以要善於運用鯰魚效應刺激市場。就像前幾年,餘額寶挑戰國有銀行,於是產生了鯰魚效應,刺激了市場競爭激烈,有四大銀行不得不一起合作對抗這條餘額寶鯰魚,同時激發了自身的創行能力,不僅僅引入了網絡思維,開創了各種金融業務,提高了質量,而且還為大眾們贏得了福利。
  • 期待新職業技能標準釋放更多「鯰魚效應」
    在此語境下,國家及時開發制定新職業技能標準,有助於讓新職業在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相關產業升級、行業發展等方面釋放出更多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之一是更好促進就業與再就業。當前,我國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必須健全面向新職業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切實提升勞動者素質。
  • 鯰魚效應——期末排座位小妙招
    一、明確概念給孩子們講「鯰魚效應」的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老漁夫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他去世,人們打開他的船艙,謎底才揭開。
  • 父母巧用鯰魚效應,幫助孩子培養競爭意識
    原來,漁人在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
  • 家長解鎖「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家長可以善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競爭力。;鯰魚效應"是來源於挪威人的一個故事:挪威人喜歡是活的沙丁魚,但是從捕撈至回港,許多沙丁魚躲在返程中窒息死亡。直到他們發現,往沙丁魚的魚槽中放進他們的天敵——鯰魚,沙丁魚的生存信念使他們遊來遊去的躲避,就不會因為缺氧死亡。"鯰魚效應"指的是:採取一定的舉措,刺激部分企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投身於市場競爭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類行業企業一同競爭。
  • 《安家》房似錦的「鯰魚效應」是啥意思?確實殘酷駭人!
    她希望做一條鯰魚,迫使大家拿出更加積極的工作態度。《安家》在《安家》這部戲裡,房似錦把這稱為「鯰魚效應」,那麼這個鯰魚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所謂鯰魚效應,是管理學的一個理念,據說這背後還有一個故事。而有人偶然發現,如果將一條吃沙丁魚的鯰魚,放在魚群之中,那麼在鯰魚的追逐之下,沙丁魚們會被迫遊動逃避,反而提高了沙丁魚的存活率。這個故事聽起來,確實有些殘酷駭人,是否屬實也確實存疑。但是背後的道理不難理解,說白了就是要在公司,創造一種內部競爭的氛圍。
  • 新冠病毒效應=灰犀牛+黑天鵝+鯰魚+蝴蝶……
    思來想去,有了這樣一個判斷: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場病毒疫情,而是一種更為特殊、宏大且複雜的社會狀態或現象,因為找不到適合詞彙來表達,就姑且稱之為「新冠病毒效應」。「新冠病毒效應」,查了百度,還沒有這個詞,我不是社會學專家也說不清楚,但目前這個複雜局面,我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感受。
  • 「鯰魚效應」給你答案,別耽誤了孩子成長
    鄰居並沒有直接會帶去與不去的問題,而是給爸爸媽媽講述了一個「鯰魚效應」的故事。什麼是「鯰魚效應」?家長該如何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既然「鯰魚效應」的效果比較突出,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夠協助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讓孩子受益更大一些呢?
  • 鯰魚效應:99%的人都不知道的管理學,你用對了嗎?
    原來船長把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放在一個裝滿沙丁魚的魚缸裡。當鯰魚進入魚缸時,它們會因為奇怪的環境而遊來遊去。沙丁魚看到鯰魚時非常緊張,所以它們會避開並加快遊泳速度。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將得到解決,它們不會死亡。因此,沙丁魚又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 不妨試試「鯰魚效應」,讓孩子愛上吃飯
    只要父母能夠善於利用「鯰魚效應」就一定能夠順利的解決問題。二、什麼是鯰魚效應?直到有一天有人把它和天敵鯰魚放在一起,為了能夠逃脫鯰魚的攻擊它們只能四處逃竄,但是卻沒想到因此受到鍛鍊讓沙丁魚的成活率變得更高了,這種通過刺激的方法來達到目的就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不僅是在家庭生活中,即使在公司管理中也經常用到這種效應。如果父母能夠合理利用這一種效應一定能夠改變孩子不願意吃飯的情況。
  • 4個新職業技能標準首次頒布 期待釋放更多「鯰魚效應」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期待新職業技能標準釋放更多「鯰魚效應」張智全人社部近期聯合工信部、公安部先後頒布了20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供應鏈管理師、電子競技運營師和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4個新職業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系首次頒布。
  • 從梁山好漢排座次到鯰魚效應(遴選公選面試人際關係題積澱)
    從梁山好漢排座次到鯰魚效應(遴選公選面試人際關係題積澱)所謂「鯰魚效應」,原指將鯰魚放入沙丁魚魚槽中
  • 「鯰魚效應」很靈驗,帶娃老人最擅長用
    這一點,除了因為老人餵飯更有耐心,不嫌追著餵麻煩,還有一點是因為他們會運用「鯰魚效應」。老人是如何把「鯰魚效應」,跟孩子吃飯扯上關係的?①想要弄清楚這一點,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起源於挪威漁民的養殖故事,當地人喜歡吃活得沙丁魚,所以活魚比死魚賣價高。但是,想要把沙丁魚活著運到漁港很難。不過,有一條漁船卻能讓大部分沙丁魚存活,直到漁船的船長去世,謎底才被公布:就是在沙丁魚群裡加入他們的天敵鯰魚。
  • 【作文365】鯰魚效應,「競」者生存
    鯰魚效應便是最好的明證。面對追名逐利的社會現實,我們誠然可以淡然處之,甚至嗤之以鼻。但面對生活中的競爭,若依然無動於衷,與世無爭,換來的恐怕就不是安逸,而是自取滅亡。沙丁魚耽於安逸,懶得遊動,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常常因缺氧而死亡。相反,在沙丁魚中放入鯰魚後,因為天敵的存在,沙丁魚需要不停地遊動,反而不易死亡。事實證明,良性的競爭,可以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