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懷孕已經是件很艱難的事情了,為了可愛的寶寶一切都在強忍,但你說胃口不好、每日孕吐、尿頻也就算了,為什麼還會有痔瘡?!!
不知大家是否聽過孕期「十人九痔」這句話,這說明發生比例是很高的。
而準媽媽一旦患上痔瘡,真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太難熬。連睡覺都得小心翼翼,上廁所更是種難以忍受的痛苦。
有些女性孕前完全健康,到了孕中、晚期便患上痔瘡;還有些是孕前就有了痔瘡症狀,孕後情況變得更嚴重。
沒有得過的人一定想問,痔瘡是什麼?
它是肛門處外凸的「小贅肉」,輕度的痔瘡不會對孕婦的身體造成影響,但比較嚴重的話會有便血、疼痛以及灼熱感。
各種來自肛門處的不適,會讓孕媽們不舒服,坐臥難安,甚至還可能形成「血栓」。
痔瘡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靜脈曲張,二是肛墊下移。
胎兒的生長會隨著孕期時長越來越大,子宮也隨之增大,因此對下腔靜脈形成了較強的壓力,令盆腔內的血液回流受影響。
這樣一來,導致肛周靜脈的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淤滯,最終出現了痔瘡。
另外,孕期經常便秘,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因此,準媽媽們不必太擔心,懷孕期間出現痔瘡的情況很普遍。
無論是否有痔瘡史,妊娠後期大約會有10%的女性中招,產後幾周內也會有四分之一的機率,但通常都不會太嚴重,可能與體液不足有關。
只要好好護理,即使是孕期痔瘡較嚴重的女性,生產後多數也會自行消失。而且不存在胎兒對靜脈的壓迫,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只要注意日常養護即可。
不過說實話,得痔瘡的滋味真不好受。
一則,孕期需要的營養遠高於平常,如果痔瘡出血狀況嚴重,長時間下來會使孕婦頭昏、氣短、疲乏無力、精神不佳、營養不良,不利於胎兒的發育生長,也影響孕婦身體健康。
而且,內痔或混合痔發展到較為嚴重時會脫出肛門,影響孕婦行走,增加精神負擔和身體負擔。
最好不要做手術,以保守治療為佳。
得了痔瘡後建議先去醫院就診,若醫生認為是輕症,沒有嚴重到需做手術的地步,只會告訴你回家自行養護,或者開些緩解的藥。
只有嚴重出血或劇烈疼痛的情況,才會採取手術治療。
因此,我們要了解些緩解疼痛的措施,讓自己和寶寶都好受些。
試試以下技巧緩解:
1、多休養
得了痔瘡後要多側臥,減少對肛門的擠壓。
坐下會感覺疼痛的可以墊個充氣墊,這樣不會壓迫肛部,對局部疼痛的緩解非常有效。
2、冷敷法
用柔軟的布料在冷水中浸溼,然後擰乾,放在肛門周圍,能有效減輕痛感。
3、清潔法
便後用溼紙巾清潔肛周,如果用水洗一下更好,進行徹底的清潔後再輕輕拍幹。
還要注意肛周清潔衛生,最好是每天清洗。
產後可以嘗試的方法又多了些,可以用坐浴盆清洗,也可以把裝了溫水的盆子放置在椅子上清洗,拍幹後塗上藥膏(孕期內使用藥膏可能不利胎兒健康)。
痔瘡通常會在生產完後自行恢復,個別嚴重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加恢復。
恢復到差不多的時候,可以用沒有色素香精添加的衛生紙擦拭,以免皮膚受刺激。
4、手動緩解
如果已經有痔瘡脫出了肛門,洗澡時可以用乾淨的手指將其輕輕推回到直腸內。
排便時把右腳稍稍抬起放在小凳子上,可能會舒服一些。
5、飲食方面
首先要多喝水,最好保證每天1.5L的水量(拒喝咖啡飲料,可吃水果)。
其次,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比如綠色蔬菜、粗糧等等。
最後要適量運動,增加腸蠕動,減少便秘。
6、尋求醫生的幫助
如果積極做了各種措施仍然不見好轉,那麼就要考慮下治療方案了。
痔瘡藥物不可亂塗,需經醫生批准,在其指導下開些治療的藥膏或栓劑,因為有很多藥物成份不適合孕期使用。
這個問題不用太擔心,不是絕對的。
痔瘡嚴重的話,可能會在分娩過程中導致「痔瘡破裂」,但機率較小。如果沒有其它影響順產的因素在,痔瘡是完全可以順產的。
雖然有痔瘡分娩時很疼,但與生娃的疼痛比起來完全可以忽略掉。
因此,只要醫生說你的條件順產沒問題,就是可以的。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