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還是先進,漢字和英文的世紀之爭

2020-12-11 喝醉了才來的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英文是使用最廣泛的文字,然而誰更先進呢,在這日益交融的世界,誰能最終取代對方?最近總能看到類似問題,竊以為,談文字本身來斷定其存亡,不免流於表面,真正決定它們存續的,另有其實。

五千年前,許多古文明曾存在於這個世界各個角落,隨著時光流逝,他們大多也消逝在歷史塵埃之中,留下一堆堆殘垣斷壁,土石瓦礫,人們問古蹟而無聲,徒相顧望,不得其解。

可喜的是有些發達文明留下了文字,遂開啟了一道傳送之門,呈現出這個民族往時的榮光和智慧。文字就是這樣,有穿越時空的力量,讓後來人得以借著它,探索新的路程

中華文明也是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文明,有著自己優美的漢字系統,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華夏族不斷兼納創收,開創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文明的巔峰,人類能夠像今天這樣上天遁地,昌盛繁榮,其功大矣

但這並不代表中華文明力壓群雄,一枝獨秀,像古埃及文明,精巧壯麗的金字塔,蓋世之奇觀,發達的埃及文字系統,雖然失去了其傳承者,但對後世其他文字影響深遠,比如腓尼基文字和阿拉伯文字等。瑪雅文明的天文學,數學和農學等也都異常發達,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他們都湮滅在時間長河中了。為什麼會這樣?

還是拿古埃及舉例。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過後經歷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在公元前343年,波斯徵服埃及,隨後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滅波斯,緊跟其後的是羅馬的入侵,從此以後,埃及人一直處於異族的統治之中,失去了自主權,幾百年過後,埃及人連同他們的文字,慢慢消亡在了歲月裡,這片土地再也不屬於他們了。埃及較之其他文明,先於富強,卻在不斷內耗中裹足不前,最終被後來者趕超和覬覦,搶奪了文明成果。這不是個例,文明的終結,大抵如此。

雖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但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幾次危急時刻。第一次就是13世紀蒙古草原的崛起,宋朝繁榮已久,正處腐敗橫行,軍武羸弱之際,然後華夏族自主政權第一次被外族消滅,人民完全處於敵人的屠刀之下,喜歡屠戮的蒙古人如果舉起屠刀,華夏文明可能就此終結,幸得蒙古人更願意收稅,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可惜,元朝是個短視的政權,視華夏文明如敝帚,不接受,不學習,自己又沒有更好的東西,所以變成了短命王朝,最終被漢族人趕跑了。

然後第二次是滿清滅明,漢人第二次失去了自主政權,不過後來證明,此時的漢文明,根基深厚,系統發達,和滿清相比,差距巨大,自己的文明反遭吞噬,融合成了華夏族的一部分,甚至後期的滿清統治者已經不會說自己的母語(滿語)了,可以說是融合的相當成功。 當此之時,漢文明最大的危機,已經不再是落後民族的入侵,真正的威脅來至於更加先進的西方文明,自從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其工業技術得到長足發展,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進入殖民時代,堅船利炮打開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思想以英語為載體侵蝕世界各地,英語變成了世界的寵兒,先進文化的代表,大家爭相學習。反觀以中文為代表的漢文化,感覺是抱殘守缺,落後愚昧的糟粕。

在七十年代,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人類迎來了又一次科技革命,這一次,漢字也迎來最大的一次危機,以英文26個字母為基礎的錄入系統讓漢字在這一領域毫無用處,漢字進入不了計算機。漢字看來要徹底敗於英文了,一時間漢字落後論盛囂塵上,很多人說只有漢字拼音化才能拯救中國,甚至有許多專家已經開始把漢字拼音化付諸實踐。出現了全拼音報刊。

這真是一段低聲下氣的時光,我們要努力去適應各種對我們並不友好的規則標準,甚至有可能一些東西不相兼容,以至於窮途末路,要放棄自己原本的東西。不過同時,也有許多專家在不同的方向尋找出路,1976年,臺灣朱邦復發明第一個形碼輸入法——倉頡輸入法,打開了電腦漢化的基礎,隨後1983年8月,王永明推出了劃時代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讓漢字輸入速度快速提升,破產了漢字無法適應時代的說法,隨著時間推移,到目前出現的智能拼音,或直接語音輸入(漢字單個字體一個音節,語音非常好辨認),甚至讓漢語漢字變得有些許優勢了。

彼一時,此一時,經過改革開放40年,如今中國變得日益強大,國力和科技都取得了讓人驚嘆的成績,大國復興在望,順理成章的也迎來了一波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我們自己也開始正視起傳統文化,目前很多小學開始了國學教育,漢字從以前被淘汰的邊緣到如今的大熱,其本身並無二致,在這大起大落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民族的衰落與崛起,然而顯見的是,漢字並沒有阻礙我們發展,這不是我們落後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不足,富而驕,驕而墮,墮則殆矣。明清時的「天朝上國,物產豐富」讓我們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了。

再來說說英語,英語起源於何處呢,顯然它不是古老的語言,如果漢字是位老人的話,那英文應該就是一個小屁孩,不過這個黃毛小子是怎麼冒出來的呢?為何他能後來居上,成為了全世界最廣泛的文字呢

從古至今,歐洲從來沒有實現過真正的統一,所以英語其實是各種「拿來主義」所形成的產物,歐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臘文明,使用希臘字母,大約在公元六世紀,開始以拉丁字母作為拼寫系統的英文正式誕生,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上文說過,腓尼基字母影響於埃及文字,可見其文字淵源之雜且遠。

經過千年中世紀的暗黑時代,歐洲人在痛苦中摸索著出路,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

1377年,英法百年戰爭開打,雖然最終英國戰敗,但經過戰爭的洗禮,其民族主義開始興起。隨後經過痛苦的內革,實現君主立憲制度,國內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1588年,由海盜組成的英軍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遂擁有了海上霸權,開啟了海外殖民之路,讓英國的旗幟插遍全球,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也讓英語從一個小島語言,變成了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這就是英語的勵志發家史。

如果說漢字的發展路程,讓我們知道文字本身沒有局限性,那麼英文的發展史就徹底的說明,民族強,則文字強,因為,同為拉丁字母系統的法文,德文就沒有如斯力量。

民族的團結和努力決定了在這個世界上誰能佔據主動,能夠用自己的文化和科技去融化他們,如今,我們的國家必將回到強國行列,弘揚國粹,團結奮進,讓漢字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肩負的責任。

相關焦點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語文的演變0210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尤其在近代中國,國家的落後、腐敗,不斷地被侵略、欺侮,使很多文化精英反思其中因由時,將之歸綹於落後的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認為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譚嗣同、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當時很多文化名人都主張廢漢字,改用字母文字。魯迅先生更是提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
  • 專家:漢語夾帶英文是「漢字落後論」思想作祟
    人民網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 彭心韞)28日上午,來自社科院等機構的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向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分別提交了「反對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有網友質疑這場「保衛漢語」的行動打擊面太廣,有一些含有英文字母的詞彙已經深入生活了,翻譯成漢語反而會讓交流和理解有困難。比如PM2.5、建外SOHO、QQ,已經深入生活了,如果翻譯成漢語反倒會讓人不明白,這些詞也需要反對嗎?是不是打擊得太多了?
  • 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漢語和英語哪個更先進,這幾乎是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只能說各有優勢。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漢語和英語應該互補。一、漢語的優勢相對於英文,漢語的詞彙量更少。一般情況下,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閱讀報刊、書籍,基本就沒有文字障礙了。但是,英文需要掌握1萬多個單詞,才能基本無障礙地閱讀報刊書籍。因此,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看起來難學;實際上,總體而言,學漢語比學英語要容易不少。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如果要改變的話,是應當將之標準化,還是按約定俗成做出更改? 網友熱烈討論拼音修改 力彑 -1- 改讀音是正常需要還是遷就錯誤?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至於第三點,如果說漢字無法準確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那麼其他文字不是同樣難以表達漢字的精髓嗎?眾所周知,漢字是最講究意蘊的。漢字的結構和組合之美在唐詩宋詞中就可見一斑,使得漢字不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藝術品;又有誰敢說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既準確表達出意思,讀著看著還如此有意境呢?強行要求漢字去為了其他語言服務,本身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情!
  • 拋開個人情感,你認為漢字優秀還是英文優秀?我為什麼選擇漢字?
    毫無疑問,漢字比英文更先進!理由如下:漢字其實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廣義上的漢字和狹義上的漢字,廣義上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以甲骨文、隸書、草書、楷書等各種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字,而狹義上的漢字則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衍生出來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咱們現階段使用的簡體漢字。
  • 漢字是低等文字?從電腦程式員看漢字的高效和強大
    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歷史最漫長的文字,漢字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非常先進的文字,有人認為它是非常落後的文字。對漢字的攻擊,最主要的證據就是漢字在編程領域的存在感近乎為零,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是以英文為基石。
  • 漢字為何比英文強?淺析漢字發展
    毫無疑問,漢字比英文更先進!理由如下: 漢字其實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廣義上的漢字和狹義上的漢字,廣義上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以甲骨文、隸書、草書、楷書等各種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字,而狹義上的漢字則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衍生出來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咱們現階段使用的簡體漢字。
  • 漢字曾被指不科學差點被廢掉:一項獨特優勢證明漢字比英文更先進
    說到漢字危機,就不得不提到曾在這片土地斷斷續續上演過的「漢字拉丁化改革」,由於近代中國式微,一些人將落後的原因歸咎於傳統糟粕太多,很不幸,漢字也淪為了他們的打擊對象,被指為一種過於繁複且不科學的文字。可即使到了80年代,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拼音的聲音卻仍然存在,由於漢字不是字母文字,輸入計算機十分麻煩且效率低下,關鍵在於需要字庫支持,不像英文,26個字母排列組合便可構成詞句,漢字總數可是高達將近十萬個,即使是常用漢字也有三千多個。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字,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應用漢字,我們的孩子們學寫漢字,漢字在中國古代還升華為書法藝術,世代流傳,供我們學習欣賞。漢字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脈裡,成為我們身體裡難以割捨的,除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 英文字母已成現代中文一部分,爭論漢字編程還是英文編程已無意義
    從漢語拼音在中國推行的那一刻起,英文字母就已經是中文的一部分,漢字是方塊文字,但並不影響26個英文字母成為中文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英文單詞縮寫也將成中文的一部分,如「UFO」、「UN」、「USA」、「WHO」等,英語中先進的部分我們不會視而不見,這也是中文不斷成長完善的過程。
  • 甲午戰敗後「漢字」成了中國落後的替罪羊?
    十九世紀末,貧弱的中國飽受西方國家的侵略。人們開始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1894年中日甲午戰敗,國內有識之士認為必須立刻改革政治並普及教育,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就遇到了漢字形體難學難寫的問題。當時知識分子追求漢字初衷,是認為漢字的書寫認記很難影響了國民普及教育的推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另制拼音新字。也就是仿照拉丁字母化。在近代的半個世紀有這種思潮的人並不是鳳毛麟角,包括很多名師大家。
  • 恢復使用漢字?韓國人又爭起來了,日本網友也呆了
    比如,韓國韓文協會就發表聲明,表示「韓文專用是文字生活的表現和理解自由,是我們固有的」。而且該協會還指責,「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這樣的觀點,自然是不值得一駁。按這個說法,中國全部用漢字,那乾脆就等於放棄信息化、科學化。韓國人有時的盲目程度,完全是超乎想像。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國際解讀|要開始使用漢字了?韓國會再次掀起「漢字之爭」
    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古代韓國一直都在使用漢字,甚至就連韓國的史書也是用漢字書寫的。然而從1948年發布《諺文專屬用途法》以來,韓國已經花了72年時間來廢除漢字,不過儘管如此,在韓國國內關於是否要使用漢字的爭議仍然持續不斷。
  • 什麼是先進位造業?什麼是落後製造業?
    先進位造業是相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取得很好經濟社會和市場效果的製造業總稱。先進位造業是《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的一個很突出的名詞,一個很重要的經濟行業。翻閱《綱要》,「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在構建6大現代產業排行第二位。而珠三角的江門市則在《綱要》中被列入「先進位造業重點發展區」。
  • 暢談漢字的改革歷程史,差一點我們就沒有漢字了?慶幸沒被拉丁化
    詩經版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戶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中國的落後是由於科技的落後,而科技落後被歸結為教育的落後,教育的落後就被推演為文化的落後,在自我貶低自身文化的前提之下,改革中國文字也就自然成為了變法圖強的選項之一。
  • 漢字是漢字,英文是英文,千萬別用英文的衣裳包裝漢字!
    外國人和精通英文的中國人一直詬病中文表意不清,經常不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並舉例說科技論文都是用英文寫作,科技和編程讓中文走開。我對此一直嗤之以鼻,我認為只要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就能簡潔、高效、精準的把事情說明白,不存在模糊、歧義、詞不達意等被詬病的問題。我一直認為教育能解決中文存在的一切問題!
  • 漢字不適合計算機時代?錯、錯、錯!漢字或許是未來科技的瑰寶!
    當今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世界上眾多的語言文字中,漢字是最特別的一個,也是惟一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在人類文明之初就發明的一種文字,並一直延續使用到今天未曾斷絕!作為中華文明的符號,漢字在近現代經歷過兩次生死考驗,一次是民國初年,大批愛國文人因國家的落後而心生憤慨,他們認為中國落後的本源是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的載體是漢字,因而大聲疾呼廢除漢字,改用西方的拼音文字。
  • 回應對「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的質疑
    小序:我們是在教育工作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退休老人,深感語文教學中存在某些問題,因此我們發表了那個《語文教學: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載《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31日)的訪談,受到了《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載《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6日)的質疑。這裡再做些闡述,同時也進一步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