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得不提到二十四節氣。
古代人靠著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觀察生活中氣候、植物等方面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利用二十四節氣,人們便知道一年中什麼時候適合播種,什麼時候要躲避雷雨,什麼時候收割糧食,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的「天氣預報」。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對中國千年農耕文化精準獨到的總結,是古人研究而出來的大智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放到今天,也從飲食、習俗、節日慶典等地方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就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之後,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就增加「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高考的改革也多少影響到中考,初中語文改革也重點強調了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
這一點,就體現在考題中。如果孩子平時沒有這些知識的積累,這些題還是挺難回答的 。
其實除了應試,讓孩子多了解二十四節氣,也是為了把優秀的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像清明這樣可以放假的節氣,能被孩子牢牢記住,但那些沒有假可放的節氣,孩子可能連名稱都叫不上來,更別說知道他們的內涵了。
立春吃春餅,立秋貼秋膘,清明吃青團等一些根據節氣而來的飲食習慣,如果我們這代父母不給孩子講,他們也許不會把這種習俗傳承下去了。
但關於節氣的知識點繁多,該從何給孩子講起呢?
前不久,我發現了一套講二十四節氣的寶藏繪本——《藏在地圖裡的二十四節氣》,書拿到手後就愛的不行。它是我見過把節氣的知識科普得最有趣、最系統的書。它用孩子喜愛的語言,講述一個個節氣的故事。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閱讀。
書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把節氣知識聯繫起地理、歷史、古詩詞知識一併學習。不僅是一套適合孩子看的科普書,而且對以後孩子學地理也很有幫助。特別是今後高考改革不分文理,很多孩子可能會選擇考地理,那麼讓孩子提早學習一些地理知識就很有必要了。
給孩子選書,我最關心書的質量和內容的權威性。
這套書是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郝志新主編的,內容相當專業靠譜。
她從地理、歷史的角度深挖每一個節氣,將更豐富、更系統的知識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學起中國傳統文化來更輕鬆。
這套書將同一節氣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用地圖來呈現,孩子能直觀地看到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
要知道,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同一節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習俗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呦。
比如清明時,廣州的氣溫已經很暖和了,而東北地區的氣溫還不高。
驚蟄時,西南地區1月底就能聽見雷聲,而東北、西北地區要在5月初-6月才能聽見陣陣春雷。
驚蟄時,不同地區的農耕安排也是不一樣的。
此時,華北地區的小麥返青,人們正在耕地施肥。
西南地區的人們正在追施穗肥,防蛀治蟲。
西北地區的人們此時在整理田地,春麥播種。
這樣細緻的講解,能讓孩子能看到同一節氣在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和不同的農耕活動。讓節氣深入到實際生活中,不再是生硬的概念。這些細節描寫能讓孩子感受到二十四節氣對農業具體的指導作用,孩子會更清晰地認識節氣。
這套書包含的知識點太全面了,我以立秋這一節氣舉例,帶大家看看這套書的各大板塊。
首先,介紹了立秋這一節氣的具體時間,還用簡單的文字解釋立秋節氣的特點。
孩子可以在地圖上,看出我國不同地方真正感受到秋天到來的時間點。
還教孩子怎麼判斷是否入秋,這樣的小知識很實用。
每一個氣候都總結了氣候特點。
還給孩子科普了「七十二候」的概念。我是頭一次聽說,所以還特意查了一下七十二候是什麼。
「七十二候」是根據黃河流域的動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現象變化的徵候等編寫而成,用來說明節氣變化,作為農事活動的依據。但由於候的時間單位較小(以5天為一候),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運用。——百度百科
我的理解是,這是古人用植物、動物的現象來判斷現在到了這個節氣的什麼階段了。
在節氣習俗板塊,孩子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立秋這一天都有什麼活動,增加了生活常識。
再往後翻,還介紹了節氣裡的傳統節日,和這個節日的傳說了,增加了孩子的閱讀樂趣。
最後還可以學習一首跟節氣相關的古詩。
在每一冊書的開頭,還附有節氣知識報,補充一些關於節氣的基本小知識。
總的來說,這些板塊設計,既能激發孩子對自然地理的學習興趣,又是對孩子傳統文化的啟蒙,配的插畫圖也很精美,不得不說這套書的作者真的用心了!
還隨書贈送了一個二十四節氣轉盤,等孩子看完四冊書,可以用轉盤迴憶每個節氣對應的時間和物候現象,相當於對整套書知識的簡單總結,加深孩子對節氣的記憶。
我還想提一下這套書的材質,封皮是厚實的硬板紙,內頁是膠版紙,禁得起孩子反覆閱讀。12開的大精裝本,買來當禮物送親朋家小孩也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為大家爭取到了團購價,這次折扣力度非常大。原價158元,現在只要70元,就能一套四冊打包帶回家!學習節氣、了解節氣,不僅是讓孩子感受古人的智慧,更是一次傳統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