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發展傳輸物理特徵和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1-02-18 中科院之聲

自然界中的閃電通常發生於強烈起電的雷暴雲內或雲與大地之間,起始於所謂的「先導」過程的發展和傳播。先導以擊穿空氣的形式為隨後強烈的閃電放電過程提供電離通道,其發展傳輸的物理過程和機制是閃電物理研究的關鍵問題。但由於閃電具有的瞬時性和隨機性,以及先導快速傳播過程的微弱光輻射和電磁輻射,對先導的探測存在較大難度,國際上提出的閃電物理研究十大難題中,就有四個與先導過程直接相關。

基於火箭-拖線技術的山東霑化人工引雷實驗自2005年夏季開始持續開展,最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郄秀書和副研究員蔣如斌等,在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支持下,通過自主研發高時空解析度閃電探測和動態定位設備,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觀測,獲取人工引發閃電和自然閃電放電電流、高速光學和電磁場等高解析度綜合同步資料,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沿已擊穿人工引雷放電通道中同時沿兩個相反方向發展的雙向先導過程,類似一種所謂的雙向「反衝先導」,但其極性與傳統的反衝先導相反,從而拓展了對這一先導類型的認識。通常,人工引雷所引發的閃電為負極性,除上世紀我國前輩科學家在內陸高原地區特殊雷暴電荷結構條件下引發的正極性閃電外,人工引發正閃在國際上比較罕見。近來,研究團隊在山東人工引發閃電實驗中,成功引發了兩例正極性閃電和三例雙極性閃電。基於寶貴的觀測資料,研究得到了相應的上行負極性先導過程的起始電流、脈衝波形、梯級電荷量等重要物理參量,並揭示了負極性先導初始階段的多分叉和梯級形成過程。

研究團隊通過精心設計觀測方案,還獲得了每秒高達15-18萬幅的閃電先導發展圖像,最近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文章,清晰闡釋了閃電通道分叉和蜿蜒曲折的根源:負先導前方多個「空間先導」集簇出現,空間先導與先導主通道依次連接並持續發展,從而導致了閃電眾多分支通道的同時傳播並蜿蜒前行,研究定量給出了空間先導發展方向的概率密度分布。另外,團隊還通過高塔閃電觀測,首次揭示了正先導在自持傳輸階段的梯級跳躍式發展傳輸特徵,並提出了與負先導梯級機制不同的「頭部電荷聚集—跳躍—停頓」的正先導梯級形成機制,更新了正先導連續傳輸的傳統認識。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 等期刊上。

人工引雷照片

人工引雷場地

高速光學觀測到的地閃先導發展過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9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菁課題組在上述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提出了通過新的對稱性(Maximal Symmetry)完美解釋電弱對稱性自發破缺的起源。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在湖北開展了地基聯合觀測試驗,共捕捉到7次強降水過程,並將外場試驗的觀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在前期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組使用了包括GPS水汽監測站、GPS探空、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C波段雙偏振雷達、毫米波雲雷達、雲高儀、雨滴譜儀等多種地面觀測設備和飛機觀測,對搜集到的探測資料進行了誤差分析,利用C波段雙偏振雷達反演了降水微物理特徵,探索了基於地基、空基多源觀測數據融合應用。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超疏油表面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究發展中心張招柱研究員帶領的複合潤滑材料研究組在超疏油表面的製備及功能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電子和能量轉移過程被譽為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心臟,決定化學反應的所有初始步驟。蛋白質分子能量轉移對生化反應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許多生理和細胞過程均依賴於蛋白質的超快能量轉移過程,例如,構象變化傳輸和變構通迅與沿蛋白質骨架上的能量傳輸直接相關。快速且有效的能量轉移是蛋白質維持在很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的保證。因而,理解生物膜界面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是揭示膜蛋白質工作機制的關鍵。
  •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江萬軍研究組在拓撲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9月14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萬軍助理教授應邀在物理類綜述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上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磁性多層膜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 in magnetic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福建物構所鋰硫電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鋰硫電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這些問題通常導致硫的利用率低,循環壽命差,甚至一系列安全問題。如何大幅提高Li-S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和循環穩定性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隔膜也是電池的重要組成之一,其作用是導通離子傳輸並防止電池短路。
  • 近代物理所等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來源:中國科學報 • 2019-03-29 10:37:13
  • 閃電是如何發生的?並非全都從天而降……
    在雷暴雲內的正負電荷層之間,當電場強度足夠大時,就會產生閃電。  閃電像樹的生長一樣不斷延展通道,「根」和「葉」同時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棵閃電樹整體呈電中性,一端帶正電荷朝著雲內負電荷區發展,另一端帶負電荷朝著雲內的正電荷區發展。
  • 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在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美國物理評論》,影響因子IF=8.462)發表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CAPT)賀賢土院士課題組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者的最新科研進展,報導了他們在ICF黒腔動理學效應實驗表徵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文章兩位通訊作者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均為CAPT中心成員。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動醫學院:動物重大疫病病原感染和致病機制研究團隊在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體液免疫應答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豬繁殖與呼吸道症候群病毒(PRRSV)感染宿主後體液免疫應答的機制,以及中和抗體在PRRSV免疫保護中的作用,為未來PRRSV病毒的新型疫苗研發和防控打開了新的方向。
  • 在納米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李君課題組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子課題「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生物效應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1-2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與中山大學實驗合作者劉強團隊合作,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新進展。  AURKA在細胞分化中非常關鍵,也在腫瘤發生和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