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者,以學楷者居多,學楷者,以學唐楷居多,學唐楷者,顏體與歐體雙峰並峙。按照常理推斷,學一家楷法,自然轉入行書研習時應入同一家的行書,既能順滑轉換筆法,又能更快領悟氣息節奏和風格,畢竟同一人所書楷書與行書有著正常的串接。
那麼問題來了,學顏體的自然有《祭侄文稿》、《爭座位稿》、《祭伯父文稿》等字數較多真跡與碑拓互參,還有《裴將軍詩》、《鹿脯帖》、《劉中使帖》這樣的風標高出的名跡做補充,而歐體的行書作品就沒有這樣豐富的資源了。
歐陽詢一生與魯公一樣高產,楷書墓志銘很多,近百年內新出土的也有將近十部,只可惜時風為有利可圖的人所推,大家紛紛投向《九成宮》。其實在歐書系列裡,離歐體的主流風格最遠的就是這《九成宮》。如同魯公的《多寶塔》,《九成宮》有著明確的經書體風格,雖然傑出,卻也難逃點畫程式化、結字一律滿滿方塊字之譏。當我們對比《多寶塔》與魯公同時期作品《顏勤禮碑》,就能知道「經書體」的標準特徵。
歐體的「瘦硬通神」,樸拙生動,結字靈動的特徵,在《九成宮》裡存留不多,廣大的《九成宮》學習者邁向行書學習更增加了難度。
其實,學歐楷者轉向行書有一種孤獨,二王基本很久都進不去,因為《九成宮》習慣性切翻筆法;
趙孟也很難進去,畢竟中宮收緊成了習慣,要像趙孟那樣去寬博雅致起來有「代溝」;
學宋人也存在問題,筆法完全不通,結字更是習慣性緊結,宋四家那種「隨遇而安」的尚意作風完全對壘;
而且,越往後的行書,越有距離,畢竟明清行草以個性和情感抒發為主旨,與歐楷那種冷靜差別真是太大了。
怎麼辦呢?大成建議上《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理由有四:
1、不要管他什麼贗品不贗品,這樣一流的水準就是好的取法對象。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冷峻而富雄偉、嚴謹自偕挺拔,氣勢橫貫始終,一氣呵成,轉折自如,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氣定神閒、節奏明快,毫不拖泥帶水的氣質。
這種氣質是屬於一流大家的,不是一般作偽者能模擬出來。作偽者能模擬出筆法形態,但模擬不出快速書寫而法度自存的功力。
即使《歐陽詢行書千字文》是摹本(其實基本可以不做此想,因為透過最高仿真還原度的「法帖3.0」版本,我們絲毫找不出雙鉤填色的蛛絲馬跡,反而鋒毫高速運轉的墨色變化清晰可見),或者臨本,也可以斷定這個臨寫者必為一流高手、功力深厚。
更何況對比傳承有序、沒有贗品可能的《夢奠帖》,筆法基本一致,沒有超出同一書寫者不同年齡作品差異的範疇。當然,缺乏《夢奠帖》「人書合一」「人書俱老」的隨性卻又張弛有度的氣質。歐陽詢早期作品是這個樣貌,並不算辱沒了歐陽詢。同樣作為大家的趙孟、文徵明二三十歲的作品,要比這件《行書千字文》差的不止一個身位了。
2、初學者取法門徑其實不能太高。
就算《夢奠帖》洋洋灑灑有幾千字,也未必是初學者適合的臨習對象。臨帖,除了勤勉之外,書道功夫帶來的筆法理解力和讀帖功夫是很重要的。過於成熟期的作品,往往並不適合初學者。比如魯公的《麻姑仙壇記》、《祭侄文稿》、趙孟的《中峰和尚十一札》、米芾《吳江舟中詩》、蘇軾《寒食帖》甚至王羲之《蘭亭序》。
初入門徑,要領會筆法要義、結字規律和部分變化即可,過於抒發性靈的極品之作其實初學者還缺乏一個消化他們的胃。
3、作為「歐味」濃厚的行書作品並沒有第二選擇。
其實歐陽詢有一件行書作品大家很容易忽略——《定武本蘭亭》。這樣的一流大家,即使是臨摹他人作品,也往往會灌注進去自己對書法審美的理解和個性。《定武本蘭亭》結合歐體楷書,我們還是可以想見歐陽詢行書的大致全貌。多點個性,就是《夢奠帖》、《五月帖》,輕鬆淺顯點,就是《歐陽詢千字文》,這個味道是對的。
4、筆法就是歐式的,沒有疑問。
歐陽詢雖然沒有明確的師承記載,但是常年跟隨「二王筆法正宗傳承人」也是一代超級大家的虞世南身邊,二王的魏晉筆法應有所得。這種自然書寫狀態的筆法系統完全不同於唐楷那種繁複板正。作為經歷過初唐「王羲之」風潮並且擔任皇家書法院首席教授的歐陽詢自然對於王羲之的結字風格也應該是下過功夫的。我們欣喜地發現,《歐陽詢行書千字文》裡的很多結字方式、分間布白和轉鋒方式,其實與《集王聖教序》有著驚人的一致。
事實上,這就對了!
出歐楷,進《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同時以《夢奠帖》和《五月帖》同修,以《集王聖教序》為參照,這樣,出帖之後就可以順勢進入《集王聖教序》而事半功倍!
最後,我們要說,初學者,能學帖當然學帖。米芾說「石刻不可學」有其深意在。能學原跡當然學原跡。至少要學「法帖3.0」版極清原跡複製本,一定不要在修改過的、縮放過的、調色過的、裁接成一頁一頁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筆法糊塗的印刷品字帖中討要古人筆法,那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