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陰陽——《莊子·雜篇·天下》
在《莊子》雜篇中,將《易經》總結為「陰陽」,可見陰陽在我國傳統的易經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懂陰陽,幾乎無法理解傳統文化。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陰陽的概念,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把陰陽稱為《易經》的核心,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就目前看來「陰陽」的概念似乎沒落,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僅僅在傳統文化、哲學領域有所體現,其主要應用則在中醫學領域。也就是說,現在對於學中醫的人來說,陰陽的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仍有必要對「陰陽」進行繼承和發揚,陰陽邏輯關係是文化、思想乃至科研的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陰陽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研究,這樣的邏輯關係是符合社會現實發展本質的一種關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在這裡,為了便於沒有接觸過陰陽概念的人理解,我先講述一下陰陽是什麼。
傳統文化裡所講的陰陽,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也就是說,陰陽講的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而非兩件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我們人體來說,上半身屬「陽」,下半身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陰陽指的是一種相對關係,並非是否的關係,也不是正負的關係。並且,這個物質世界的任何一樣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有很多種陰陽的劃分方法。
陰陽是一種對立關係,但這種對立是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之上的。
仍舊按照上述的舉例,人體的上半身與下半身,組成了一個整體。但上、下半身有相互對立,哪個離開哪個都不行。哪怕一張紙,也可以分為陰、陽兩面,而且世界上沒有隻有一面的紙。這就是陰、陽的對立與統一。
這種對立與統一,有點類似現代數學裡集合的概念,但又有所不同。現代數學集合的概念「A、非A」,只有兩種結果,A或者不是A。但陰陽卻不能這麼分,比如人體的上半身和下半身,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說腰和臀部到底哪裡屬於上半身,哪裡屬於下半身。而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裡,大家還可以仔細琢磨一下,為什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在具體解讀事物的過程中,我們馬上就能體會到陰陽理論確實蘊含了幾千年來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
從上述解讀,我們可以看出,陰陽是基於客觀現實的一種對立統一的分法,而不是理想主義的絕對的二分法,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陰陽邏輯認為事物永遠是在矛盾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邏輯,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我們先民的智慧
在我看來,傳統文化中的「陰陽」,用一日一夜的一個整天的例子解釋,更具說服性。
這裡舉一個白天、夜晚的例子可能更顯得淺顯易懂。我們都知道,完整的一天,包括了白天和夜晚。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白天和夜晚之間相互轉化,但這種變化是逐漸發展的。這從太陽的位置,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就能看出。
這就是東方的陰、陽邏輯,也就是說陰陽的對立統一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白天慢慢地變為晚上,夜晚隨著時間的推移,又轉為白天。因此,歷代哲學家把這樣的一種關係,歸納為聯繫的,變化的,矛盾運動的,具有整體性的邏輯關係。
這樣的邏輯,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先民的智慧。
陰陽邏輯在現在,乃至未來仍然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潛力,值得學習與研究
眾所周知,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二進位運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二進位的發明者萊布尼茲研讀《周易》以及《梅花易數》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二進位運算模型的發明與《易經》中陰陽爻以及陰陽理論,有著某種潛在的聯繫。
現代科學的二維碼、生物控制的「陰陽假說」等等一系列的成果,從中總能找到一些「陰陽」邏輯的影子,現代科學家為何仍在研究《易經》,我想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反過來看,通曉陰陽概念的人,看到二維碼,直接想到的就是陰陽——黑色為陰,白色為陽,兩種方格和合而成。
綜上所述,陰陽理論源自古人對世界的樸素認知,認為事物永遠是在矛盾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研究,陰陽邏輯符合社會現實發展本質的一種關係,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我們先民的智慧。而在未來,陰陽邏輯仍然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潛力,值得學習與研究。
上述,就是我對傳統文化中陰陽的理解。希望能幫助更多致力於學習《易經》、中醫等傳統文化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