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6℃為參考標準的隔水加熱,但砂糖的配方相對更高時,可以稍將溫度提高至40℃打發。如若用機器較高速打發時,加熱溫度也應當調製稍低於36℃。雞蛋的新鮮程度較差時,蛋白的彈力較差,會更易於打發。因此加溫的溫度也可略微調低。冬天室溫較低時,雞蛋溫度會冷卻降低,從而也會不易打發,因此雞蛋可以用更高的溫度加溫後再攪打,反之夏天或室內溫度較高時,則可以將溫度適當調低。
【1】蛋糕出爐後,很快的回縮的原因。
常溫蛋糕失敗原因理論有哪些?
一般常見的問題是,蛋糕在烤爐裡,長得很高,很漂亮。出爐後,短時間內縮成餅狀,從外向內塌陷,質地很實。
一般來說,回縮的原因。是由於下面原因造成的:烤箱溫度過低;長時間烘烤過度;烘烤不足;比重過輕,模具內壁有油,模具使用不當……
有很多師傅,遇到這個問題,不知道從哪裡下手解決。因為,回縮的原因太多了。
先說說烤箱的溫度,烤爐的溫度過低,不容易烤熟,所以烘烤時間必然會過長,而水分也會因蒸發而使蛋糕體積縮小。接下來,烘烤不足時,水分的蒸發就會不完全。所以蛋糕體的組織還十分柔軟,一旦拿出烤箱,溫度自然下降,就會導致氣泡中的空氣或水蒸氣的體積變小,但蛋糕組織仍是被撐開的,就會產生坍塌。
所以,烘烤時,一定要烤熟為標準。對這方面拿捏不準的,可以用一個細的鐵絲叉進蛋糕裡試探。只要,沒有黏的麵糊在鐵絲上,就表明熟了。
另外,有關麵糊比重的問題。就有點學院性了。首先,什麼是麵糊比重? 所謂的比重是指同體積的重量比。可以說海綿蛋糕麵糊比重值越小,所含的氣泡越多,比重的大小不同,完成烘烤後的膨脹感和口感也會因而不同,一般以0.45~0.5之間找平衡點。
過輕,雖然很多氣泡會膨脹的很大,但因混拌的次數過少,所以成為蛋糕骨架的麩素量也較少,而難以撐起膨脹起來的蛋糕體。因此在冷卻過程中,膨脹狀態會逐漸降低進而表面形成褶皺回縮。
最後兩個原因的分析。使用前,模具內壁一定有油漬。因為內壁有油漬,蛋糕麵糊的粘附力不強,才會造成有外向內的回縮。所以,使用前將模具內的雜質完全擦乾淨。一定不要在模具內塗抹油脂。另外,也可能和使用的模具的材質有關係。如果,使用了防粘的模具,也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所以,對使用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必須的。
當然了,蛋黃糊沒有攪拌均勻,油脂沒有充分乳化,有顆粒感,也會造成回縮; 攪拌麵糊出筋。攪拌麵糊時間過長,用力過大,導致出筋,涼後同樣導致回縮; 蛋白打發不足,未達到應有的蛋白狀態,蛋白狀態不穩定,也會造成回縮。麵糊攪拌完成後,沒有馬上放進烤箱,長時間放置室外,導致麵糊消泡,蛋糕體出爐後也會回縮。
出爐後沒有及時倒扣,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烘焙過程中短時間內過多調溫,開爐門時間過長,次數過多,溫度變化過快同樣會導致蛋糕體回縮。
【2】蛋糕底部出現凹陷的問題。
失敗的蛋糕倒扣脫模後,底部上凹,形成很典型的倒環形山狀窟窿。這個問題有時不時的會出現。
這個問題,相比第一問題,就容易一些。因為,它只有一個可能,溫度不對,底火太高,底部烘烤過度,導致底部上縮。所以,準確調節上下火,把溫度找準了,問題就解決了。如果,在溫度調節準確的情況下,麵糊放置離下管太近,底部烘烤過度,也會造成底部凹陷。這時,我們需要用烤盤放在模具底部,隔熱。
【3】蛋糕塌腰的原因。
蛋糕脫模取出後,蛋糕腰部向內回縮,出現「小蠻腰」現象。男人們都喜歡女人有小蠻腰,這樣看起來,女人才好看。但是,如果,蛋糕產品出現了這個問題,就不好看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 攪拌麵糊出筋,也有可能是沒有徹底涼透就就脫模了。所以,將麵糊攪拌至順滑即可,不要長時間的攪拌。那麼, 沒有徹底涼透就脫模,脫模過快,蛋糕體未完全涼透,蛋糕體內部組織結構不穩定,脫模時引起塌腰。
所以,從烤箱裡取出,待冷卻到常溫後脫模,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了
【4】有關蛋糕開裂的問題。
戚風蛋糕烘烤時,表面逐漸形成裂痕的情形。這個問題,直接的反應,就是烤爐溫度過高,烤的時間太長,造成的。另外,也和攪拌麵糊時出筋有關。因為,有了筋度,它才會來回跑,當筋度不足承擔壓力時,就會出現開裂了。
這這裡,我重點講講蛋黃糊中總水量的問題,當蛋黃糊中水量少,就會稠度大,烘烤時麵糊太幹,缺水就會導致開裂。這個原因,也會有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看不懂食譜配方的,如果,食譜配方是錯的,就有可能出現問題了。
換句話說,一個準確的食譜配方,才是製作一個好的產品的基礎。常溫蛋糕失敗原因理論有哪些?
【5】蛋糕組織有大小不一的氣孔。
一般來說戚風蛋糕,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切開後,剖面有明顯氣孔,組織不細膩的情形,這主要和蛋白和灌漿的手法有關係,如果,蛋白打發不足,蛋白狀態就不穩定,烘烤後就會出現氣孔。
另外, 蛋糕糊倒入模具時,捲入空氣,就產生了氣泡,烘烤時,就容易出現大小不一的現象,其實,灌漿的問題好解決。只要,將蛋糕糊緩緩倒入模具中。放入烤箱之前,用力往檯面上震兩下模具,就基本上可以消除麵糊中的氣泡。
只是,打發蛋白不好控制,快了,慢了,都不行,其實,按照快速--中速--低速相結合的方式,就可以使蛋白的狀態趨於穩定。 最初以高速攪拌時,不需在意氣泡粗大的攪拌使體積迅速變大。
在確認體積增大後,將速度調為中速繼續攪打,這時因空氣不易進入原來的氣泡中,所以新增的氣泡變小。同時大的氣泡也因分化而變小,隨著雞蛋含氣量增加,全體顏色開始變白且出現光澤,此時,再調整成低速。同樣的,氣泡繼續分化變小,此階段新產生的氣泡非常小,所以蛋的全體體積不會再增加,蛋白狀態就趨於了穩定。
【6】高度不夠的問題。
蛋糕在烘烤過程中長不高或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的現象。這個問題,很大的原因在於打發蛋白或打發蛋黃都不夠有關。 當然,也有可能和水量多,粉料少有關。但是,那是因為食譜配方不對,這裡就不強調了。在這個重點說說溫度和雞蛋打發的關係。
首先從雞蛋最佳打發溫度談起。如若製作分蛋戚風蛋糕,冷藏的雞蛋,蛋白只要花些工夫都可以打發,但全蛋就很難打發成想要的樣子。因為全蛋中,蛋黃含有脂質,會使氣泡較難形成,比打發蛋白困難的多。
那麼,我們可以預先隔水加溫全蛋。添加了砂糖的全蛋,在隔水加熱前是黏稠狀,具有很強的黏性,以攪拌器舀起時會粘黏在攪拌器鋼線上,所以必須隔水加熱至黏性降低,流動性佳,幾乎不會粘黏為止。一般加熱升高至雞蛋36℃左右最宜,可以削弱雞蛋表面張力,也更容易攪打出豐富氣泡。但是溫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對於雞蛋,砂糖用量是雞蛋重量70%以下的配方時,可以36℃為參考標準的隔水加熱,但砂糖的配方相對更高時,可以稍將溫度提高至40℃打發。
如若用機器較高速打發時,加熱溫度也應當調製稍低於36℃。雞蛋的新鮮程度較差時,蛋白的彈力較差,會更易於打發。因此加溫的溫度也可略微調低。冬天室溫較低時,雞蛋溫度會冷卻降低,從而也會不易打發,因此雞蛋可以用更高的溫度加溫後再攪打,反之夏天或室內溫度較高時,則可以將溫度適當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