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活動之一,只要聽到有趣的故事,他就很容易被吸引過去。鑑於此,我們不妨利用孩子的這個興趣,多給他講一些童話、寓言故事,以此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上4年級的玲玲不喜歡學數學,每次考試數學成績都非常低。最近在數學課上,他們開始學習分數了。對於這個新概念,玲玲理解起來非常吃力,感覺有些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
為了幫她很快地接受這個新知識,媽媽給她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狐狸和野豬分西瓜吃,因為狐狸比較聰明,把西瓜分成了8份……」
就這樣,媽媽邊講故事,邊給女兒講解分數的概念。最後,媽媽還要求女兒在紙上畫一個圓,把它平均分成8份,以驗證她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概念。最後,玲玲對分數這部分內容掌握得特別牢固,也不像以前那樣牴觸數學了。
媽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女兒懂得了分數的概念,同時還增加了她學習數學的信心,這種方法非常好。事實上,講故事,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們能將做人的道理和書本中的知識融入到故事之中,孩子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很容易就能學到知識,同時還能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應該給孩子講什麼樣的故事,才能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呢?
▲ 講古代人刻苦學習的故事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匡衡鑿壁偷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的故事,他們為了讀書,什麼困難都能克服,甚至不惜傷害自己身體。這種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實在值得孩子好好學一學。為此,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講一講諸如此類的小故事,激勵他學習古人努力讀書的精神。
▲ 講傳統小故事
在中國傳統小故事中,很多都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曹衝稱象」是數學知識的應用,體現著等待代換的概念,表明若干個小部分之和就是一個整體;「田忌賽馬」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告訴我們思考問題要轉換思路,尋求最優方案,也是數學知識的應用。此外,像「司馬光砸缸」、「狄多圈地」等故事也都體現著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其中也蘊含著數學、物理等多方面知識的應用。我們可以多搜集這方面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當他發現所學的知識可以運用在生活中時,他學習的興趣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 講古代名著中的故事
一位媽媽為了培養兒子看書的興趣,每天晚上給他講一段《西遊記》裡的故事。這樣持續了3天,兒子聽故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第四天,媽媽最開始依然繪聲繪色地講書中的故事,可是講到最精彩的地方時,突然停止了,問道:「知道後來怎麼樣了嗎?」兒子用力地點了點頭,說:「想。」這時,媽媽故意打了個哈欠,說道:「可是媽媽有點困了,你自己拿著書看吧。」 接著,把書遞到了兒子的手裡。結果兒子饒有興趣地獨自看了起來。
如今,很多孩子都沒怎麼讀過古代名著,對此也沒有什麼興趣。事實上,這些傳統文化和知識應該讓他多了解一下。因此,為了鼓勵他讀書,我們不妨借鑑這位媽媽的做法,最開始用講故事激發出孩子對故事的興趣,然後再鼓勵他自主閱讀,這樣他讀書的興趣慢慢就建立起來了。
▲ 給孩子買適合他讀的童話、寓言類書
一般來說,孩子們都喜歡看各種小童話、小故事、小寓言,其中不僅有有趣的情節,還有豐富的知識和道理。閱讀這些內容不僅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讀書興趣,還能給他很多生活中的啟迪。比如,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這類書都可以買給孩子,讓他好好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