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新聞網9月17日訊(馬曉丹)本周,我市幾所公辦幼兒園最小班的萌寶正式入園了,伴隨而來的是擺在家長和老師面前的入園焦慮問題。那麼,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市第一幼兒園副園長蔡天麗介紹,根據以往經驗,孩子們的焦慮表現大致有暴躁型、粘人型、茫然型、沉默型、自言自語型、陌生膽怯型、受人影響型、喋喋不休型等。而形形色色的焦慮狀態背後都會有一定的原因。有的孩子是有生理或心理需求,表現出異常情緒;有的孩子是因為在家庭中說一不二的地位決定的,不能融入集體的平等、包容氛圍而呈現出暴躁表現;有的是因為環境陌生、人際陌生形成的不安全感,或者因生活技能出現困難表現出膽怯、茫然、自言自語或喋喋不休;還有的孩子則是看到同伴哭自己也跟著哭,特別容易被感染或受人影響。
為此,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因素,「一人一法」才能更有實效地達到緩解和適應的目的。在這裡,蔡園長為新入園寶寶的家長們,介紹了一些幼兒園教師緩解孩子入園焦慮的方法,希望能夠給家長一些啟示。
暴躁焦慮型
對策:轉移注意力
有的孩子入園後情緒非常激動,但看到有意思的事就會去看看熱鬧;覺得無趣了,又開始號啕大哭。所以教師們一般會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與孩子溝通、遊戲、跳舞、唱歌等等,安排豐富有趣的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將難過的心情轉移到有趣的遊戲當中。陌生焦慮型對策:提前預熱,拉近距離孩子的陌生焦慮,來源於對教師、小朋友們的陌生。所以在幼兒正式入園前,齊市一幼的老師們都錄製了一段自我介紹的小視頻,發到微信群中,讓幼兒看看老師可愛的模樣,聽聽老師溫柔的聲音,用這種方式來拉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此外,為了讓新入園的寶寶們能夠在家長陪伴下適應幼兒園、熟悉環境、熟悉老師和小朋友,一幼採取了晨間陪伴式入園30分鐘的方式,每個家庭固定一至兩位做核酸檢測的家長陪伴,並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戶外活動、遊戲等等。這種方式有效改善了孩子的入園焦慮和入園混亂的場面。
需求焦慮型
對策:深度觀察,讀懂孩子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因為臨時出現身體的一些需求,不敢跟老師表達出來,才會出現哭鬧情緒。比如有的孩子想小便、大便,或找不到想要的玩具等等。在家面對熟悉的家人時,他們會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面對不熟悉的老師時就覺得不好意思說,情急之下只能用哭泣來表達。
所以這就需要老師仔細地觀察孩子,通過他們的眼神、動作來幫助孩子解決當下的困難和需求,讀懂孩子,他們哭鬧的情緒也會隨之緩解。
「其實,入園分離焦慮不僅僅在幼兒身上存在,隨著現在父母年輕化,六養一的家庭態勢,有些家長也存在著嚴重的分離焦慮。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在屋裡哭,家長在外面哭的情況。」蔡園長說,因此,我們也要重視緩解家長的分離焦慮情緒。新生家長會是尤為重要的家園共育「第一堂課」,它讓家長和教師相互熟悉,並讓家長了解到教師的專業性,從而減輕家長的焦慮。要知道,家長的分離焦慮是會傳染給幼兒的,為此,建議家長要和幼兒一起認識新環境,對幼兒進行新生活的引導。此外,家長要多與教師和其他家長溝通,常與孩子談一談關於老師和小朋友的話題,這樣有助於孩子建立新型的依戀關係。
蔡園長說,「孩子的入園焦慮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入園第一個月為高峰期,最為強烈階段;起伏期是入園兩個月到三四個月之間,基本平穩但不代表徹底消除;平穩期基本在入園四五個月到半年時間。」所以,在小班入園時,一幼給每個新班都增配了4名行政人員,依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和適應曲線來調整入園模式,適當延長生活環節,並根據每個孩子的需求採取不同策略,以人為本,因人施策,讓孩子們合理過渡,逐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