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寶寶沒得到滿足時,大哭大鬧、打滾,甚至撞牆,自傷等過激行為。嚴重者將影響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學業或就業。所以,即使是小孩子也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些父母走了兩個極端「放縱」or「過度嚴厲」,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進行調整的,父母引導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 順從 」或 「 壓制 」
因此作為父母,要知道有情緒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人都會有情緒。
寶寶通過學習並在實踐中逐漸了解行為有哪些後果,他們發脾氣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但是,父母等監護人錯誤的處理方式,使孩子不良行為得到強化,甚至經常導致暴怒發作。
小嬰兒就是通過哭鬧錶達自己的需求,餓了哭、困了哭、不舒服了還會哭,但是隨著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孩子逐漸學會表達,用語言來表達需求。
在生活中,父母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需求,引導孩子思考一種既能滿足自己又不傷害他人的方法,一味壓抑憤怒並不是什麼好事。
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家長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情緒的詞彙:傷心、生氣,委屈,開心,高興,欣慰等等,通過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孩子憤怒值也會降低。
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助於化解憤怒的情緒。
比如因媽媽去上班,孩子哭鬧不止,爺爺奶奶可以帶孩子去玩喜歡的玩具,或者做喜歡的遊戲,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情緒也會平靜一些。
讓孩子學會平復情緒,如當孩子憤怒時,可以另找一個房間讓孩子呆著,休息一會平復情緒;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深呼吸、散步、獨處或其他體育鍛鍊也有助於孩子平復情緒。
通過運動宣洩情緒,讓身心得到放鬆。
發脾氣時,讓孩子在簡單、與外界沒有聯繫房間中呆幾分鐘,孩子平靜後15秒可解除隔離。該方法比較適合2-12歲的孩子,
孩子平靜後採用正性強化的方法,如獎賞、讚揚等鞏固良好的行為。
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在孩子脾氣爆發後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會更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行為。
有些父母有心糾正孩子的行為,可是看到孩子哭鬧異常就妥協,這更讓孩子一次次的試探底線,讓孩子覺得:只要我哭鬧,我的想法都能實現,沒有成功只是說明鬧得程度還不夠!
一味壓抑憤怒是不好的,但也不能為了讓孩子發洩情緒就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這反而會鼓勵孩子反覆做出不當的舉動。
父母應該理性處理,比如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如孩子發脾氣時弄壞了自己的玩具,就不要立即給他換新玩具;弄壞了家人的東西,事後可以讓孩子多做家務活或在能力範圍內進行補償。
經過多次的磨合,孩子能明確的知道父母的底線,有些問題可以商量,但觸碰底線的原則問題,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孩子也變知道,媽媽說了不可以真的不可以。
父母也要有原則有底線,父母的原則隨時變化,底線飄忽不定,孩子也無所適從。
父母能合理的處理情緒也至關重要,孩子在平和的環境中,在父母榜樣的示範下,自然也不會過度暴躁。
如果孩子經常情緒失控,甚至影響了他和家人朋友的關係,而你又束手無策的話,應該及時向專業人員求助。
@李小小育兒故事,一個職場寶媽,樂於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帶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