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品牌的快遞櫃宣布收費標準,引來各方的不同凡響。就在消費者們熱議包裹是否送貨上門的話題時,寧波圖書館的文史負責文史研究和檔案整理的陳老師,對相關史料進行整理,全面回顧了120多年前,寧波人與快遞包裹的那些事。史料記載,早在清末,阿拉寄快遞不僅能保價還可空運至歐洲。
1897年,寧波人開始了快遞包裹之旅
要說關於快遞包裹的故事,就得先從郵局開始……
歷史的時鐘撥回到清光緒22年(1897),已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朝廷擔心郵權旁落,就創辦了「大清國家郵政」。全國首批御準成立的郵政局共24處,最先開埠,早在1878年就已作為浙江海關所在地的寧波,名列其中。
寧波一等郵局(資料圖)
那一年,寧波郵界郵政總局管轄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等15處郵政局和24處代辦郵政鋪商,幾乎遍布大半個浙江省。
「別看年代久遠,當時的郵政包裹可謂是分類明確,分為國內普通包裹,外寄到海外的萬國包裹,還單獨分出貨運包裹。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在清末一個寧波人,精心準備了一份包裹,他來到郵局,根據工作人員的指示,完成所有手續,這份包裹就可以直接寄往英國等歐洲國家。如果這份快遞包裹價值不菲,則可以直接對其進行報價,一旦運輸中發生意外,由郵局方面負責善後。」陳老師表示,1898年,寧波人寄存包裹就可以保價運輸了。
84年前,寧波人就開辦了航運包裹業務
隨著郵政業務的快速發展,寧波人已經不再滿足速度較慢的包裹船運。於是,在1936年,鄞縣(今鄞州)郵政開辦了航空包裹業務。當如今的消費者感慨某些快遞公司,通過空運,讓快遞轉天到達的便利,其實,早在84年前,阿拉的郵政先輩們就開發了這項業務。「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空運包裹業務被暫停了,但隨著和平的到來,1947年該業務重啟。據說,當時寧波的包裹可以通過航空運輸,直接快遞到戰後的德國,現在想來也是不可思議。」陳老師介紹道。
1949年後,寧波人客運包裹更新迭代
除了遠渡重洋的「出口」包裹,大多數時候包裹在國內、省內進行運輸。1912年12月,隨著寧波至慈谿(今慈城)段通車,寧波乘客就帶了行李包裹上了火車。
不過正兒八經的客運包裹要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寧波站辦理包裹轉運,主要託運杭甬間包裹。到了1962年,蕭甬鐵路還開設了381、382次列車,並特闢了活豬、活禽等車廂,這些雞鴨豬狗成功加入包裹家族。
80年代的老外灘(資料圖)
除了火車運輸,當然還有海運,從民國起的100多年間,寧波來往上海主要依靠輪船。客艙裡安置乘客,最底層的貨倉裡面就可以安放各種包裹和物件。
寧波來往上海最後一艘客輪「天封輪」的政委鮑光明告訴記者,在高速公路還未普及的歲月裡,每趟前往上海的航班可以說是裝得滿滿當當。尤其是貨倉裡的包裹更是種類繁多。「有書籍,工具零件、慈城年糕等寧波特產,甚至一些不容易腐敗的水果也一併打包。這些包裹直接運送到上海郵政部門手裡,再由上海方面進行派送。從上海回寧波則有許多裝著時髦衣裳的包裹。」 鮑光明回憶道。
2001年6月23日,「天封輪」客船,最後一次載著330多名乘客從上海回寧波,就此結束了運營140餘年的申甬線。此後,高速公路的快速運輸成為了主流。
中馬路172號郵政局舊址(朱立奇 攝)
1950年起,郵政部門有規定,除了10斤以上較重的包裹,其他都必須投遞到戶。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上門將包裹放到郵箱與市民前往郵局認領,成了包裹投遞的主要兩種方式。
「寧波的農村不少有山川、河湖,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郵政工作者無論是靠著兩條腿,還是騎著自行車,都想辦法送到各鄉各鎮的村民手中。」陳老師說道。 記者 朱立奇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