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習中文的老外常常會有所抱怨,吐槽說中文實在太難,學起來費勁,真是吃力不討好。國人倒是覺得歡喜,這下可長臉了吧,你們也有今日。學中文!咳,哪有這麼容易,中華上下五千年,水深著呢!
有一個笑話,某老外苦學漢語十年,到中國參加漢語考試,試題如下:請解釋下文中每個「意思」的意思。阿呆給領導送紅包時,兩人的對話頗有意思。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 阿呆:「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結果看完試卷後,老外淚流滿面,交白卷回國了…… 這已經是一個玩爛的梗,但是體現出的確實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人見面常問,吃過飯了嗎,英語有固定的句式,是這樣表述的,「Have you eaten?」,句子中的每個單詞用什麼樣的形式,該如何排列單詞,都有固定的章法。但中文則不然,你可以如此敘述,「吃過了?」,「你吃了嗎?」,甚至可以是一個字「飯?」就表達了所有的含義。簡直是隨心所欲的表達方式,如果放在英語可不行。如果你問人家「rice?」,鐵定要鬧出個笑話來。
除了語法上有所差異外,在字體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所用的是簡體字,而香港與臺灣仍保留著繁體字。中文與英語的差別有一點在於,英語可以基本上靠讀音就能還原單詞本身,雖然中文並不具備這一功能,但是中文是象形的。也就是說靠著它像什麼就能推測出這個字長得什麼樣,當然,這是針對繁體字而言,繁體字中仍保留有大量的象形字,而簡體字中已被「簡化」了大半。
舉個例子,如學習的「學」字,繁體為「學」。可見,除了保留下部外,基本上是變了模樣。下部的意思很好理解,即臺下有孩子做觀摩狀。那麼原來的上部是何意思?在古代,掌握爻,即卜筮的史,同時也是掌管知識的人。所以學的上部指的是雙手操爻狀,這下就很好記住了,臺上的老師雙手操爻,臺下的孩子在認真觀摩,這便是「學」。
那麼「教」呢?在繁體字中,「學」加一「攴」便是「斅」。「攴」表示的手持棒棍。古代的教育真的很殘酷啊,動不動就要耍棍耍棒的。這對比一看,現在的孩子真的幸福。爸媽都「求著」他學習呢。
話說回來,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歷史潮流。想當年,多少人因為它獲得了新生,這也是不容人們所質疑的。只是苦了後來來學習中文的老外,不好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