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一道小吃叫做「煎餅果子」,全國人民都知道。這道小吃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有的呢?
說法並不一致。「德祿齋」自稱創立於1903年,「津老味」據傳創始於1912年,這兩家都可謂是百年老店了。還有一家「二嫂子」,也是號稱解放前已開始經營。
不過,有人曾對此說法表示過質疑,因為成書於1931年的《天津志略》中、收錄的天津特色食品裡並沒有煎餅果子。這至少說明,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天津的煎餅果子並非十分出名。
據考證,天津的煎餅果子到了四十年代,才有了較大的發展;1948年時,煎餅果子開始作為天津的特色食品在報紙上刊載。
民國時期的天津,煎餅果子多是作為夜宵出現的。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常居北京時,曾給在天津的學生寫信,讓代購四五個煎餅果子。
有說法稱,煎餅果子源於安徽蚌埠固鎮;也有說法稱,煎餅餜子出自天津的北辰宜興埠鎮老街。宜興埠最初是安徽人的聚集地,這兩種說法兒其實異曲同工。
不過更多的人認為,是天津人將源於浙江的果子卷進了源於山東的煎餅;煎餅果子是天津人自主的創造發明。
具體說來是這樣:一個身負人命官司的山東人流浪到了天津後,一直懷念家鄉的煎餅卷大蔥;他設法攤了煎餅後,怎麼也找不到大蔥,於是只好用兩根「油炸檜」卷在了裡面。這就是天津煎餅果子的雛形。
直到今天,在天津人製作煎餅果子的工具上,還都能看見山東做煎餅的工具的影子。
下面,小酉就帶大家見識一下山東人攤煎餅要用到的工具吧。
一是磨。
磨用來做煎餅「糊子」。一般選麥子、高粱、玉米、穀子、地瓜等糧食,經過淘洗、浸泡,然後用石磨磨成糊狀,也就是"煎餅糊子"。
二是鏊(讀ào)子。
這是一種鐵製的、烙煎餅專用的圓形器具,分大、中、小三號。中號的直徑一般65釐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
磨好的煎餅糊子,澆在鏊子上、進行烙制,鏊子下用柴草或炭木加熱。
三是用來推動糊子的手持工具,叫做"篪(讀chí)子"。
篪(讀chí)子多為木製板狀,弧形、有柄。
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鋪敷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讀pá)子(或寫作耙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
普京用來攤平煎餅的那個工具,就是耙子。由於這些工具都是用來把鏊子上面糊刮平的,所以、也有人直接叫作「刮子」。
四是油擦子,也叫「油褡子」。
油擦子是一個用十幾層布縫製的方形擦子,上面滲著食用油,用來擦鏊子,目的是將刷在鏊子上的油、均勻鋪開,防止煎餅粘在鏊子上揭不下來。
此外,製作煎餅還會用到的刷子和鏟子:刷子用來從油壺裡把油蘸到鏊子上,鏟子用來把烙好的煎餅和鏊子分離。
各位看官,看到這裡,您是不是對於山東煎餅的做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