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伊人老師指導學生作文寫作的思考之二。
作文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歲、年輕漂亮的師範大學畢業生李雲飛,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師。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筆捐款,這筆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她沒有把錢用在「現實問題」上,比如增添些新的教學工具、改善教學環境之類,而是在其他老師反對下,她將全班孩子「奢侈」地帶到了深圳,讓孩子們第一次走出山溝,切身感受了外面廣闊的世界。面對記者的一大堆的問題,年輕女教師只恬淡地說了一向話:「我們那裡太窮了,但我想讓我的學生知道山外有高樓。」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中的李雲飛老師是一位睿智有遠見的老師。她深諳人生大道理——眼界決定格局。
在年輕的李老師眼裡,眼界是山外的高樓,是外面精彩的大千世界,是一種改變封閉蒙昧、貧窮落後的現狀的渴望,是照亮孩子們心靈的理想和追求。李老師心裡一定有一個最樸素的願望,那就是山裡娃不能一輩子困宥在大山裡,重複祖祖輩輩「開門見山」、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唱著數千年來單調的老歌謠,紡著千百年來疲憊的老紡車。這些山裡娃應該有跟祖輩父輩不一樣的新生活。年輕的李老師帶孩子們看看外面的廣闊世界,無疑會打開孩子們看世界的窗戶,在孩子們貧瘠心靈上播下夢想的種子,激發孩子們奮鬥的原動力,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帶著孩子們一起飛,走出愚昧,走出貧窮,飛向更廣闊的天地,不單讓孩子們能看到霓虹燈影,更要讓孩子們心中裝著星鬥大海,這是李雲飛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人生的大格局往往是由開闊的眼界成就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胸襟成就的格局;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是勇氣成就的格局;魯迅「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這是進取成就的格局。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是井底的蛙、四角天空下的迅哥兒,更不能是成年後的閏土,而應該是高唱「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的勵志學子,千帆過盡,歸來仍是少年。如何在教育上精準扶貧,李雲飛老師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
眼界寬者能成大格局。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中北方八卦掌宗師宮羽田對女兒宮二說:「一個人要往遠處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這句話對宮二影響至深。章子怡飾演的宮二,牢牢記住父親的話,不單苦練宮家六十四手絕技,「聽到最多的就是骨頭碎的聲音」,更憋著一股「只能進不能退」的倔強和硬氣,在世事風雲動蕩、宮家遭遇變故、受盡顛沛流離之苦中仍堅守磐石般的信念,她決意不出嫁,不留後,不傳藝,選擇活在自己的歲月裡,「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做自己命運的神。正因如此,葉問也只不過是她生命裡的一個配角,是在她的人生戲臺下端著茶盞觀戲的茶客。宮二自成大格局,不管是否葉底藏花,只因她曾「過了山」,開闊了眼界。
英國BBC耗費了半個世紀製作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也給我們深刻的啟示:眼界影響人生格局。《人生七年》跟拍14個孩子56年,透過這14個孩子從出生到56歲的人生軌跡,得出了重要結論:父母的眼界、格局和人脈,能直接影響孩子們的人生發展;物質資助能助孩子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世界,但是,精神層面的引導卻比物質方面的影響更深遠。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人的一生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老師猶如學生之再造父母,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人,老師的眼界和格局,同樣也會深刻影響到孩子們的人生。李雲飛老師帶孩子們看深圳的「高樓」,無疑是能給孩子們深遠影響的精神層面的引導,勢必會給孩子們的一生以深遠的影響,甚至是終身影響。有眼界有格局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莫不如此:莎莉文老師引領海倫·凱勒走出黑暗和絕望,徐錦澄先生喝醒「一眼望到底」的梁實秋認真求學,蒙萬夫老師的創作作風影響賈平凹腳踏實地不浮躁,蔡芸芝先生為人的熱心仁愛薰陶魏巍的性靈,瓦爾德施米特博士做學問的徹底性影響季羨林一生——嚴謹、真情、真實、真切,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老師的眼界,就是學生們的眼界」,2019年7月15日,馬雲鄉村人才計劃啟航典禮在杭州師範大學舉行,馬雲在典禮上致辭,表達了對教師和對教育的思考。他說:
「老師的眼界就是學生的眼界,老師的胸懷就是學生的胸懷,老師的情緒也是孩子的情緒。教育需要有勇氣、擔當和判斷。教育的背後是學校、是老師、是家長,還有社會的擔當,如果我們要教給孩子們的是責任和擔當,那麼教育首先必須有責任和擔當。教育需要有勇氣、擔當和判斷,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為孩子們好、為孩子們一輩子負責任。」「我們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老師們最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在老師的培訓、老師的成長上去下工夫。」
馬雲認為,未來中國最重要的資源是每年1500萬的新生兒童的腦袋,「1500萬兒童的教育模式、內容,決定了我們這個國家30年以後的競爭力,決定了每一個家庭和他的子孫後代的能力」,我們怎麼把中國兒童的「腦礦」開發好,關鍵在教師,教師好了,教育才會好,教育好了,中國才有希望。馬雲的思考,體現了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的胸襟和眼界,也對當代教師寄予了極大的希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教師的眼界?知識的淵博、思想的深邃、視野的開闊、胸襟的坦蕩、未來的遠見,修養、良知、責任、擔當、創新……這些共同構成了教師的開闊的眼界。老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導師,不是知識的輸送器,而應是引路人、雕刻家,是打磨璞玉的工匠;老師的眼界和格局就是學生的眼界和格局,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成為這樣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教育工作者。
04 時代呼喚智慧師者
思想有多遠,行動才能有多遠;眼界有多高,格局才能有多高。領略了海若之浩,不以秋水為美;見識了高樓之偉,不以大山為限;感受了鯤鵬之大,不以燕雀為志。山登絕頂人為峰,哈佛博士何江胸中激蕩的是把現代文明帶到最需要的地方的使命感,耶魯哥秦玥飛立足田壟用實幹精神換來鄉村巨變,壯鄉兒女黃文秀一心為民在扶貧長徵路上殞身不恤。少年強則國強,時代需要這種大格局青年,而我們,需要更多像李雲飛老師這樣真正懂得教育之道的智慧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