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的善良會害了孩子!這幾種情況要讓孩子學會拒絕,父母知道嗎

2020-09-05 合格父母

文丨合格父母

導語

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教人行善,要做一個善良人的優良傳統。古語曰:百善孝為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等等諸如此類的至理名言。

儒家思想文化也是認為一個人要有仁愛之心!從小讓孩子多接觸此類文化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是非常有利的。一個善良有愛心的孩子必定有感恩之心,有了感恩之心那麼他就不會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樣把善良的種子播種到孩童的一心靈中,孩子長大以後必定是一個心胸寬闊,品行端正之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會把最美好的東西教給自己的孩子,善良這個優秀的品質家長們也會在有意無意中言傳身教給孩子的。

對於善良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如此抽象的東西我們應該怎樣傳達給孩子呢?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我們是有必要讓他們正確的。

我覺得孩子應該通過這幾步來向孩子說明我們要如何善良!

正文


1.善良是人應有的素質

父母們可以在日常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告訴孩子們,一個有愛心有良心的人,是會被人喜歡的,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這種品質都是很難得的,是需要自己慢慢體會的。一個健康、性格完整的人是一定要具備善良這個美好品質的。可以從小事做起!教孩子多關心身邊的人,為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也是一種善良的表達!亦可以在空閒時間帶孩子去敬老院、孤兒院去當義工!這樣孩子就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體會到人會有難處,能幫一把就幫一把!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人生苦短做人都要有一顆悲憫之心!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報導,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因嘲笑患絕症的人而被媽媽氣的剪了他的頭髮。小女孩起初是因為看到了因為病情而變了形的身體而覺得好玩!她的媽媽覺得孩子的做法太令人氣憤了,自己還不能接受女兒的這種行為,因此一氣之下呢就撿去了孩子的頭髮而作為懲罰。我想從這之後這個孩子就會明白了他的這種行為是極其不對的媽媽的這種氣氛和行為也是在教育他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雖然媽媽的行為有些粗暴,但是也可以看出媽媽的良苦用心。


2.善良是需要有選擇性的

大家都知道,如果善良用不好的話,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傷害。有一些壞人往往就利用別人的善良來達到自己無恥的目的。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教給孩子如何區分,各種情形下我們是不是要對別人給予善良的幫助。

在社會中的就有一些人利用人的善良來行騙!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想必很多家長都知道吧!一個本來面目是狼猛獸而對一個善良的書生求了幾句可憐的話就被東郭先生感動的!這時他並沒有是看清認識狼性的結果。我來說一種民間常見的利用人類善良誘騙的行為:就是會有一些詐騙的團夥會先用一個老太太搬不動自己的菜,回不了家為由,來變得年輕女孩兒的信任讓女孩為她搬到家裡然後實施拐賣!像這樣的情況就要告訴孩子這種善良是絕對不可以的。

家長可以告知孩子助陌生人的話最好是大家一起去,如果是你個人的話,就不要幫助了。如果家裡有女孩的話,可以告訴遇到這樣的事情有權利委婉的拒絕讓老太太去求得年輕力壯的男生幫助。一定要讓孩子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幫助別人。有時間的家長也可以多模擬一下某些世界讓孩子來判斷哪些是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善良的,哪些是絕對不允許的!


3.善良不是無休止給予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到人際交往中常常有一種這樣的現象:就是你好心幫助別人的時候別人會無休止的向你討要這種關心,甚至你不及時給予幫對方還會很不高興。這種對別人愛心的索取其實是一種勒索,是一種貪心不知足的表現。

如果遇到這種不知感恩,反而還肆無忌憚的不以為然的認為理所應當,那麼你就要教會給孩子要制止這種善良的行為。大家還記得一個外國的童話故事,漁夫與魚的故事嗎?

故事中那個所求無度的魚婆還有那隻被救的金魚說的就是這樣的。其實呢漁夫好心救了這條金魚本來是出於一種舉手之勞,可是對於金魚的表現呢魚婆卻覺得這是金魚欠他們一個很大的人情了

於是這個魚婆就飛揚跋扈提出一些很無理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像魚婆這樣勢力沒有愛心的人我們也不要與他們交往下去了。真的不要拿別人的善良來要挾!把善良當軟肋的人是對善良的一種褻瀆!所以千萬不要利用別人的善良來謀取利益。

家長們都在給孩子講這些童話的同時呢也可以影射一些現在的社會現象,讓孩子來辨別一下如果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怎樣處理。


4.讓孩子堅信做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定會有福報的

做一個善良的人遠比做一個惡人要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是對自己最大的福報!善良的人因為有善根所以他們的心胸是坦蕩的性情是溫和的;

那些不肖之人因為心中的常有惡念,所以他們的性格是很不穩定的。所以說有一顆善良的心做善事的人,他對生活呢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而那些品行不端為人自私自利,他們對生活看似非常積極但確實是一種特別消極的態度。

一個人如果沒有善良之心那麼他的心一定是枯死了的!沒有愛的源泉的人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教孩子做一個有愛心的小孩,不管在以後長大成人進入社會遇到什麼事情只要帶著他這份善意的表達不管遇到了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出極端的!

相關焦點

  • 當孩子向你要錢時,父母這4種做法,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文 | 惜朝 問父母們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會向你要錢嗎?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都有花錢的需要。 有些父母會定期給孩子零花錢,有些父母則從來不給,孩子必須要伸手向父母要錢。
  • 別再總教孩子要「善良」,遇到這三種情況時,要教孩子去拒絕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很多時候都告訴我們:做人要善良。因此在我們長大後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我們也總是對他們說:做人要善良。 但是一味地善良真的好嗎?當然不是了!善良的確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乖巧懂事、樂於助人,但是過於善良的孩子卻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孩子善良的「度」需要家長幫他們好好丈量。
  • 父母須告知孩子:幾種情況要收起善良,不然受傷害的可能是自己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我們從小被父母和老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孩子,可是善良一定要適度,否則某些居心叵測的人很可能利用孩子們天真善良的本性進行欺騙和誘拐,最終受傷的還是娃。
  • 告訴孩子這四種情況,千萬不能善良
    我們從小就教導孩子要學會善良,但是現在社會非常複雜,有多少小孩甚至是大人被善良給害死了。告訴孩子要善良,但是還要告訴孩子,這四種情況,要收起自己的善良。1.你弱勢他強勢有一天,一位媽媽接孩子經常遲到,人販子就抓住了機會,哄騙小孩,試圖讓小孩幫助哄騙他到廁所,然後和同伴下手。結果小孩子一直拒絕,人販子惱了,說「你這孩子不知道助人為樂嗎?」
  • 「富養」不是愛,會害了孩子嗎?
    直到孩子吃飽,看到這樣的照片,很多網友都直呼:習慣了! 是父母的責任,而很多有孩子的母親都有深刻的認識,這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嚴格一些,非要溺愛,而還有一部分寶媽持反對意見,其實照片中的寶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很多寶媽的現狀都是這樣,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想給孩子最好的難道有錯嗎?
  • 孩子再善良,父母也要教會他「三狠」,不然將來會被當軟柿子捏
    我們知道,父母對孩子教育,是能夠影響他們一輩子的。尤其是父母教給孩子的不同性格和品質,更會決定他們以後的人生走向。在這些品質中,善良尤為重要,它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充滿希望地前行。但是,善良不是沒有底線的!就算再要求孩子們善良,父母也別忘了,要教會他們學會這幾」狠「,不然會被別人欺負。
  • 致父母: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父母要知道,讓孩子學會拒絕,能幫助孩子懂得選擇,選擇遠離外界的塵埃,給予他們保護自己的力量。所以,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好處,也要讓孩子學會拒絕的藝術。懂得拒絕的孩子,才會明白分享的價值。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拒絕。你要讓孩子知道,拒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有學會拒絕的孩子,才能在被他人拒絕時,淡定從容,大度看待別人的拒絕,並給予理解與尊重。
  • 別人給孩子舊衣服能要嗎?如果是這幾種情況,最好拒絕
    導讀:別人給孩子舊衣服能要嗎?如果是這幾種情況,最好拒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人給孩子舊衣服能要嗎?如果是這幾種情況,最好拒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小時候,我們的家庭很窮。
  • 善良是好事,但得把握度,不會拒絕的孩子,連保護自己都成問題
    全文字數:約1816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樂於助人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家長都想孩子擁有良好的個人品質,時常教導孩子要善良。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學校老師也往往會倡導善良、奉獻精神的偉大,讓孩子形成正向的價值觀。善良是好事,但凡是有應該有個尺度,善良也得把握好分寸,過度的善良可能連保護自己都成問題。
  • 孩子的善良應該有「結界」,過分的善良的孩子,走到社會容易吃虧
    雖然說現在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各種補習班、培訓班的報,但是對於大部分的父母來說,最大的希望並不是要孩子大富大貴,出人頭地。只要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生活一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了。
  • 孩子太善良未必是好事,父母要教會他:有四種情況不必善良
    結果,她把筆借給了同桌,這極大地影響了她的考試成績。回家後,佳佳委屈地說:你不是教我要善良嗎?難道我做錯了什麼?聽到這些,媽媽輕輕地告訴她,善良是一種寶貴的品質,但一定要有一定的度。如果其他人利用你,總向你索取幫助,請不要善良。
  • 孩子總是被欺負?守住底線是「善良教育」的前提,父母要學會反思
    與人為善,以善為本,包括人人詠唱的「人之初,性本善」都是在教育孩子要善良。這也是中華幾千年文化流傳的重要教條之一。教育孩子為人善良這本身沒錯,但是有些家長卻用力過猛,總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善良,用善良束縛著自己,孩子為了所謂的「善良」會處處忍讓,漸漸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軟柿子,誰都可以欺負,漸漸的讓孩子的成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 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未必是好事,家長要讓他們學會拒絕
    孩子過於聽話,會養成為他人著想的習慣,但這樣也使得自己處於被動。他們的思維習慣了聽話,對父母、朋友的請求也難以拒絕。今後很容易形成&34;,為了保持自己的&34;形象,他們會無條件答應別人的請求。這樣的孩子,遇到各種事情不會思考自己的利益。
  • 這14種「作死」的父母,早晚會害了孩子
    有些父母在愛孩子這件事上,失了尺寸,就會讓孩子反感,給孩子巨大的壓力。正所謂不作不會死,一作毀所有,有很多父母很作,但不自知。你會是這14種作的父母行列嗎?5、大包大辦還記得那個48歲海歸啃老的新聞嗎?從小就是被媽媽大包大辦慣了,後來就懶得出去工作。大包大辦勢必會養出無法獨立行走的巨嬰,不僅害了孩子,還害了自己的下半生。
  • 不想孩子受欺負,媽媽要教會孩子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負了這麼長時間,還覺得自己委屈了」。聽了這句話我就知道孩子哭的原因了。小米的同桌比她小一歲,小米一直遵循善良的原則,儘可能地幫助同桌,因為媽媽告訴過自己要多幫助別人,更要照顧比自己小的同學。
  • 不想孩子受欺負,媽媽要教會孩子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負了這麼長時間,還覺得自己委屈了」。聽了這句話我就知道孩子哭的原因了。小米的同桌比她小一歲,小米一直遵循善良的原則,儘可能地幫助同桌,因為媽媽告訴過自己要多幫助別人,更要照顧比自己小的同學。
  • 「中國式」餵飯會害了孩子,父母學會「1期3招」,讓娃乖乖吃飯
    孩子「吃好睡好」是很多父母的心願,但是小孩子不吃飯就成了一個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對於爺爺奶奶而言,看到寶貝孫子孫女不吃飯,怎能「善罷甘休」?於是他們追著娃,一口一口地喂,最後,飯涼了,孩子也吃不了幾口。但其實,這種「中國式」餵飯會害了孩子的,要想讓寶寶乖乖吃飯,家長還需「刨根問底」,對症下藥。
  • 溺愛孩子不僅會害了自己更會毀了孩子,父母要了解的溺愛形式
    為了勸孩子去上學,一位媽媽居然向孩子下跪一個小時。更奇葩的是,孩子非但無動於衷,居然還拍照發朋友圈,配文:「開心每一天」。對於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要好好反思,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令人驚訝的舉動?這位媽媽已經不是正常的愛孩子了,或許,她應該好好反省:當初是做錯了什麼,為何今日要下跪?
  •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案例我們做家長的,從小就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十分的美好,並且從小教會孩子要善良,而我們做家長的多多少少也知道,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黑暗,然而我們孩子長大後也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家長所述說的那麼美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去灌輸一些心靈雞湯,時而告訴他們現實總是很殘酷。
  • 性格太大方的孩子,長大後難逃3種結局,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拒絕
    大部分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想自己佔有不給任何人。這也導致 了許多父母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去分享,才能得到快樂。但其實,孩子性格太過大方並不一定是好事,父母別高興太早。這也得益於李女士的教育,她教導孩子凡事要大度,擁有好東西時要懂得與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這樣大家都會開心。但逐漸地李女士發現,孩子有些大方過了頭。為了防止孩子在學校會餓著,李女士每天都會讓孩子帶一些小蛋糕放在書包裡,等到下課的時候吃。但孩子每次回家後還是喊餓,一問才知道原來小蛋糕分給了其他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