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能力和人格)

2020-08-26 夕葉之


之前我們說到:個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十分的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認知;動機、情緒和能力、人格。這章我們繼續介紹個體心理第三章,能力、人格。


能力和人格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兩個方面,人都有人格方面的差異,正是這些心理特性的差異使得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與另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有了彼此之間的差別。

人在獲得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或者說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還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性,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偶然出現的或者短暫出現的,有些卻是穩定的經常出現的。經常出現的心理特性就是個性心理特性,或者個性。這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個體心理總結

總之,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這三個方面不是單獨割裂開的,而是存在著複雜的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係。

這些心理特性又調節著人腦的信息加工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賦予了個體鮮明的特色。


認知實驗: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實驗過程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結果

實驗者認為,教師因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以上就是本期精彩內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轉發、評論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情緒和動機)
    上一章我們說到:個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十分的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認知;動機、情緒和能力、人格。這章我們繼續介紹個體心理第二章,動機與情緒。情緒或者情感人在加工外界所輸入的信息時,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屬性、特性以及其它關係,還會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不滿意、喜歡、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或者情感。
  • 心理學入門書籍
    心理學入門書單
  • 這個「暗黑人格」測試告訴我,我的腹黑程度超過了一般人
    題圖:《哈利 · 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如何解讀「暗黑人格(Dark Triad)人格測試」的結果?它對日常生活有哪些參考價值?之前,學堂君與知乎共同推出了「大五人格」測驗,而這次的暗黑人格,看似與大五人格十分不同,卻也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同屬人格特質論——都使用幾個維度來描述人格。
  • 4000 萬學生與「卡頓」的心理幹預系統
    「我們做這一行的都不建議宣傳自殺類的問題,因為知道的多了,會模仿」。但對這一話題噤口不談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頻繁出現的高校自殺現狀。如果只是歸因於個體或者群體的身體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並不能幫助我們了解問題。
  • 專訪|時代心理診所「KnowYourself」,和一群直面「心理困惑」的...
    如果說「捕捉焦慮、製造流行」成就了刷屏的「新世相」,那麼「KnowYourself」的刷屏,則是在「逆流行」中完成的:論文式的心理學長篇分析、學術式的標題詞彙,還有「非黃金時間」的深夜推送。這些話題的突然流行,也使KnowYourself(以下簡稱KY)幾乎成為心理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公司。連KY創始人錢莊也沒想到,「當初沒想當成公司來做。」36氪獨家獲悉,這家心理學初創公司,目前已完成A輪融資,具體信息暫未披露。KY早先獲得真格基金Pre-A輪和平安創投天使輪融資。從2016年4月招募團隊到現在,公司化運作不到兩年的KY,已經完成三輪融資。
  • APA與APS之惑:心理學的「劍氣之爭」
    例如,一種常見譯法將APA譯為「美國心理學會」,將APS譯為「美國心理協會」或「美國心理學協會」。 那APA與APS究竟有何不同呢?既然有了大名鼎鼎的APA,何苦還要再成立一個APS?這些問題可能曾讓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人困惑,幸運的是Robin Cautin的一篇長文(見文末)可以緩解此惑。
  • 「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的現象與行為)
    行為不同於心理,但又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繫,引起行為的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產生作用。由於行為表現出人們的心理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行為來客觀的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研究行為的科學以外部行為推測內心心理過程是心理學研究的一條基本法則
  • 心理學:摸嘴唇、咬下唇,從「嘴角的動作」看出對方的心理
    因此,這次,本文來探討一下,從「嘴角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對方的什麼心理。伸出舌頭「輕描淡寫」地把舌頭伸出來,這時候伸舌頭的動作還會伴隨著皺起鼻子和眉毛,有時候伸完舌頭之後,還會加一句「討厭!」,這是對對方強烈的反感的表現。但是,長大成人後,大部分人只有在拍照的時候才會表現出這種動作。
  • 「人格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心理學學家阿德勒因為自身有殘疾所以特別關注關於人格中自卑的研究。同時也天生有追求卓越的需要,追求卓越是人格的核心和總目標。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自信,也都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2.生活風格和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和創造性自我是個體定型化的行為模式。生活風格是個體追求卓越的獨特方式,生活風格在童年期逐漸形成。
  • 「2人」和「二人」居然不是一個意思?
    原則上來說,「按順序列舉的是用『洋數字』」來書寫的:「2階建て」(2層樓的建築)「1児の母」(1個孩子的母親)「48歳」(48歲)這種情況。「一郎」(一郎)「三軒茶屋」(三軒茶屋)「九代目・林家正蔵」(第九代・林家正藏)這種時候。從「一郎」「二郎」「三郎」到「四郎」(數字)也會有增加,即使如此寫成「1郎」「2郎」「3郎」「4郎」就會覺得彆扭對吧?
  • 福柯:反對「性壓制」是個陷阱,「性」其實是知識構建的權力表象
    )的質疑,由此常常被衍生為「反智主義」而遭受廣泛的批評。對於性概念的探討,集中在《性概念史》特別是第一卷——「認知意識」中。在他看來「性」是一個權力/知識構建的體系,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闡述用「超我」(superego)去克制「本我」(id)所與生俱來的欲望時,性從一個行為狀態轉變成了一個具體的社會形式。
  • 碰到恐怖情人「先認輸」!專家:小心被動攻擊性、邊緣性人格
    (示意圖)談戀愛或結婚最擔心遇到恐怖情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透露,「時間就是渣男最好的試金石」,並舉例戀愛過程中應該小心的兩類人,「一種是邊緣性人格,一種是被動攻擊性人格」,男女之間相處應特別小心呵護對方自尊,不要給對方造成錯覺。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心靈」會驅使我們去「愛自己所愛」,也就是「去愛」(個人感受的愛);隨著年歲增長,我們便會開始「迷戀」,「心靈」(發自內心)、「欲望」(出於肉體)的結合,則讓我們產生出了一種極為強烈的「佔有欲」。這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套「理性」與「感性」同時並存的二元思維。
  • 人格心理學:洞悉人性的 27 堂課
    家榮格把人格形容為一個浩瀚而神秘的系統,認為「人生最大的探險就是內心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是一項終生的事業」。人格心理學不僅在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內部有重要地位,在關於人的所有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處於基礎性的位置,能夠讓我們對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多一份靈性的洞察。
  • 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同樣的心理機制也導致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對於另一個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只要多遇見幾次,即使沒有額外的認識,我們對他(它)的好感度就會提升。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01.什麼是「自我同情」西方心理學中本來沒有「自我同情」這個概念,它是由心理學家Neff在二十一世紀初從東方佛教哲學中獲得靈感,並引入到現代心理學中的。「自我同情」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 自我善意:對自己可以抱有友善的態度和充分的理解,在面臨痛苦和失敗時更傾向於自我安慰而不是嚴厲批判。(2)普遍人性:將自己的經歷認為是人類群體經歷的一部分。
  • 心理學:「人腦只被使用了10%」,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那麼,這種「10%理論」是何時,如何誕生的呢?19世紀90年代,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說:「我們沒有充分發揮大腦的潛力」。、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和頂葉(主要功能是身體感覺,味覺,觸覺等)的作用,在漫長的腦科學歷史中也是特別不明確的。
  • 「教育心理學一點」跟孩子說「只要下次努力就行」,有用嗎?
    例如,鼓勵他們在學習的初期將成功歸於努力,到後期將成功歸於能力。對於孩子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給予對個體能力評價,比如「這個回答很有想法,你這個解決方法很贊。」成績不好,可能是歸因上出錯了不良的歸因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習動機的激發,還不利於孩子的自我概念認知和心理健康。
  • 容易衝動、發脾氣、太「作」,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前些日子,她和相戀 6 年的男友分手,並且因為「被拋棄」而悲憤交加。此後經常因為瑣事發脾氣與家人爭吵,感到十分痛苦。她上網搜索後,懷疑自己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想通過問診確定。和小雪聊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她從小就是個「急性子」、「暴脾氣」,可以說這是天生的性格。她這樣的性格並沒有嚴重影響人際關係,所以算不上邊緣型人格障礙。
  • 「お」和「を」發音一樣,有什麼區別?
    「お」和「を」的發音是一樣的,要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