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說到:個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十分的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認知;動機、情緒和能力、人格。這章我們繼續介紹個體心理第三章,能力、人格。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兩個方面,人都有人格方面的差異,正是這些心理特性的差異使得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與另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有了彼此之間的差別。
人在獲得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或者說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還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性,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偶然出現的或者短暫出現的,有些卻是穩定的經常出現的。經常出現的心理特性就是個性心理特性,或者個性。這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總之,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這三個方面不是單獨割裂開的,而是存在著複雜的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係。
這些心理特性又調節著人腦的信息加工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賦予了個體鮮明的特色。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者認為,教師因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以上就是本期精彩內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轉發、評論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