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課堂教學講座(四十四)01.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

2020-12-15 中小學教師圈

現今中小學教師,要能自如應付哪些類別的課程教學呢?

傳統教學模式下,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應對著一種、並且是唯一一種課程教學模式:課本課程教學。

可是,當下的中小學教育,無論是人人稱謂的「網際網路+教育」,還是教育部領導探討的「教育+網際網路」,基於數字傳送技術和網際網路平臺的中小學教育,向每一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課程操作要求,在我聆聽了教育專家和教學創新者的研究報告和教學實操之後,我覺得,作為信息化時代一名合格的中小學教師,必須生成和提升應對並熟練掌控至少九類課程(九類課型)的教學素養。

這九類課程是:

1. 精簡的統編教材教學

統編教材教學,是目前學校課程學習內容的基本範疇,從歷史和傳承上講,它吸引了老師的所有關注,老師把全部教學精力投放到這裡。但是,現在,這一傳統局面必須要有徹底變革、顛覆性變化。

(1)核心素養指引下的新課程標準已經不在是統編教材的「一統天下」,課程結構已經做出了「適當」調整——而在傳統教學看來,這一「適當」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以高中課程為例,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部分構成。

必修課程,也就是普通意義上認為的學校課程教學平臺,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設置,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它是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這裡的「共同基礎」,既是學科知識的共同基礎,又是社會生活的共同基礎,還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共同基礎。

這裡有兩點,需要特別關注:第一,下大力氣的完成「必修課程」,是每一名教師的必須選擇。第二,完善「必修課程」,必須要以「學科知識」為本源,以「社會生活」為平臺,以「學生自我發展」為目標。

這裡,就明確超越了傳統課程教學時的視界和縱深,為新時代教師的九類課程操控,界定了必要性和充分性。

唯有為學生提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公認的、最有價值的學科核心觀念,學生才能發展學科思維和觀念,才能發展深刻的解決問題能力。唯有為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的共同基礎,學生才能發展生活素養和職業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職業世界的需要。唯有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共同基礎,學生才能理解、認識和控制自我,發展「自我智能」,作出明智的自我選擇和人生規劃。

這裡,就對九類課程的形成,指明了發展和運行的路徑。

沿著這一思維趨向,其他的八類課程應該具有怎樣的狀態呢?

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的需要設置。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學生,必須在本類課程規定範圍內選擇相關科目修習;其他學生結合興趣愛好,也必須選擇部分科目內容修習,滿足畢業學分的要求。

到這裡,已經涵蓋了最少四類課程的基礎內涵了,儘管他們同屬於選擇性必修課程範疇。

選擇性必修課程具有雙重性質:一是「限定選擇」的性質,即把某學科作為大學招生用的選考科目,即「3+3」中的第二個「3」中的科目。它既滿足了學生初步專業定向和個性發展需要,又適應高等學校招生需要。也就是說,學生要參加「高考」、有升大學的願望,必須在所選科目中達到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方可到大學繼續學習;二是「自由選擇」的性質,即學生可以選學某學科,但不把它作為大學招生用的選考科目。

其他的課程類型有什麼政策性依據呢?

再來看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其中,一部分是國家在必修與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課程;一部分是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開發的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具有鮮明的「連接學習」的特徵:既為學生積累大學知識、為大學成功做準備,又為學生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奠定知識基礎。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課程標準還增加了學科探究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真實情境,運用學科核心觀念從事真實探究與實踐,由此發展學科思維和學科核心素養。例如,新修訂的課程方案規定,思想政治課中的「社會活動」課時所佔比例為三分之一,這不僅是讓學科學習走向探究與實踐的一個範例,更為主要的是要求老師,要積極主動準備並實施這一類的課程教學。

這樣,把新時代的課程細化為九類課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際效應了。

我們應該看到,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具有內在的聯繫,作為一個整體發揮著育人的功能。

第一,三類課程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指向學會選擇、學會創造的課程理念。必修課程體現了「選擇精神」與「選擇理念」,即學生不僅有選擇學習方式、學習順序等學習自由,而且就某些學科而言,學生還有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比如藝術類學科和體育與健康學科。

第二,選修課程不僅基於必修課程,而且也具有基礎性。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區分,更多是課程功能上的不同定向,而非課程理念的區別。有人可能會認為必修課程屬「雙基」範疇,帶有「強制性」「訓練性」,而選修課程是「絕對自由」的,學生可以「任意選擇」、教師「不得幹涉」,但諸如此類的觀點既未理解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本質,又未發現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典型的「二元論」思維方式。

第三,三類課程之間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關係、生長性關係,屬「螺旋式課程」的組織方式。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生長出選擇性必修課程,在必修課程與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又生長出選修課程,它們又呼應著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發展等級,同時在學習方式上又體現出「反覆探究、不斷實踐」的訴求。

第四,三類課程之間還體現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類權力主體課程決策權的分享與互動。必修課程與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開發,地方與學校合作進行校本化實施和創生。選修課程主要由學校開發,國家和地方提供指導與幫助。「讓每一所學校擁有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依然是本次課程修訂的重要追求。讓高中教師成為課程領導者,構建每一所高中自己的課程體系,是我國高中教育走向專業化的基本標誌,是課程改革的長遠目標。

那麼,傳統意義上的統編教材課程教學,又該如何運營呢?

特別關注並下力氣進行自身教學革命,對具體科目實行思想細化、結構簡化、教法優化、程序精化的數位化應用變革。

改變傳統課程知識觀,走向理解取向的知識觀,走出「知識點」或學科事實越多越好的傳統科目設計,超越「知識點」、走向學科核心觀念,基於「少而精」(less is more)的原則精選學科核心觀念,讓學科核心觀念與真實情境相聯繫以增加學科內容的開放性,由此實現學科結構的重組。

(1)壓縮課時

想一想,我們一節課40分鐘裡,真正讓學生獲得的技術素養、人文情懷,到底有多少?

去年11月份,我去一所學校做課程調研,和老師聊起期中考試成績,老師很是忿忿地說:人家××學校,高一語文每周6課時,我們這裡,每周5課時,成績不理想,是正常的啊。言內之意把語文成績不理想的根源歸結到課時不足上,其實,按照規定,高一語文正常課時量每周就是5節,這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由這一位老師的心態,看現在的中學教育,有多少學校都把提高學生成績(也可以升華到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賭注於加大教學時間上啊。每天早晨五點四十開始,到晚上十一點二十,周末更是全天候教學,三個星期只放半天假……

在如此壓榨時間的氛圍中,何談壓縮課時啊!

但傳統常規課程教學的課時必須壓縮,否則,無法展開後續的其他課型課程學習,不壓縮,也就從根本上無法完成課程標準以及考試、社會等諸方面的迫切性要求。

怎麼樣去壓縮呢?

精簡教師語言、精簡教學目標、精簡課時流程、精簡作業強度:精簡一切無關、無序和無求的課堂活動。

目前,我們課程教學中,浪費、耗費元素太多。有目的的剔除、變革這些負面元素,就可以順暢壓縮課時,並極大地提升教師教學水準、抬升學生學習成績、遞升學科核心素養。

還以這位高一語文老師為例。

老師講授的課題是《社科文類文本的閱讀》,老師給學生分發了資料,資料是近三年來某省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三組社科文類考查文本及相關試題,然後老師說:同學們先做2015年的試題。

學生開始做題了。

七分鐘後,老師隨機請一位同學回答自己所做的答案。

同學說第一題選A,第二題選D,第三題選B。

老師問:第二題是選D嗎?大家都選D嗎?

有三個同學說:選C。

老師說:對啊,選C嘛。

老師接著說:我們再做2016年的三道題。

依舊是這樣的講課套路。

在請另一名回答問題的學生坐下之時,老師突然說:今天早晨,怎麼跑操又遲到了呢?說說,是什麼原因啊?

學生陳述遲到原因,老師對其進行了不到兩分鐘的批評和教育。

然後是2017年的高考題。

直至下課。

這樣的課堂程式,是否存在可以壓縮課時的空間呢?

不但有,而且有極大的空間!

相關焦點

  •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中期報告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中期報告課 題 名 稱: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課題批准號: 課題承擔人 : 所 在 單 位 : 》課題實施情況,布置近期工作,然後課題組成員匯報交流《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各學段實施過程;最後XX作總結講話。
  •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方式的轉變
    自全面推行新課程課改實驗以來,我校老師一直圍繞 「新課程改革」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一種教學形態,集中表現為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它是一種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教學形態。實施新課程改革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是教師永遠的追求。
  • 北聯大師院英文系「小學英語教學原則及有效的課堂教學」主題講座
    【新聞稿撰寫】 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 師範英語1701B 翟泇璇主講教師: 朝陽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英語教師 李海龍2019年10月25日上午,師範英語1701B兩班於21005教室學習了「小學英語教學原則及有效的課堂教學」主題講座。
  • 智慧教學模式探究| 基於智慧課堂的美術課程教學實踐
    ,基於智慧課堂制定多種課型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建立教與學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智慧教學流程。在探索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深度融合上,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小學孫宇老師走在了前列,自2009年創建動漫工作室以來,在孫宇老師的帶領下,黃島小學就將動漫教學與美術課程進行整合,積極探索校本教研,在學生社團活動中開展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探索出了一條動漫教學之路。如今,藉助智慧教育建設的東風,孫宇老師積極創新智慧課堂應用,率先打造美術學科智慧教學模式,讓美術課堂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 互動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互動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積極開展互動教學被教育工作人員高度關注,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互動教學的情況進行分析,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目的是在互動教學模式的基礎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 合肥市十裡廟小學開展「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主題培訓
    為推動學校教學模式轉變,構建高效課堂,近日,合肥市十裡廟小學開展「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主題校本培訓,本次培訓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特別邀請了潛山路學校的骨幹教師金敏、陳錦麗和阮瑩老師來校為全體教師進行培訓。
  • 小學數學課程思政引領下的 「活課堂」研討活動在金近小學舉行
    、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中心小學全體數學老師、上虞區數學學科指導組成員等130餘人齊聚崧廈街道金近小學童話教育館,共同參與上虞區第十二屆課堂教學藝術節小學數學課程思政引領下的「活課堂」研討活動。下午,紹興市北海小學範瑩瑩老師展示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的教學。
  • ...2019「白馬湖之秋」浙江省名師新課堂教學研訓活動小學綜合課程...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郭端宇 作者 顧立波 攝影 劉方毅)10月28日,2019「白馬湖之秋」浙江省名師新課堂教學研訓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專場在杭州市濱和小學成功舉辦。杭州市濱江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蘇建強、副校長馮祖揚,杭州市濱和小學校長餘化龍等領導出席開幕式。
  •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原標題: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
  • 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學有哪些重點?小學教師要學會把課堂留給學生
    努力做好小學語文新課程中的教育教學、教學方法及教育角色的轉變,實現教學改革的真正內涵,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學生。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特別是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由於面對的是小學生,無論在智力、思維、還是在接受能力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適應經濟、網絡、科技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教學中由主角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大膽讓位,把課堂真正讓給學生。
  • 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討
    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討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小學英語專場講座活動於2018年4月12日在九原區沙河第四小學舉行。參加本次活動的有各旗縣區的英語教研員、包頭市英語名師工作坊成員、三所市級實驗校的英語教師。沙河四小李美枝校長全程參與了本次活動。
  • 西北師大附中「新課程 新高考」教學開放日暨智慧課堂展示活動
    目前基於學校網絡環境以及自身特點,學校已完成高一年級24個班級智慧課堂的全部覆蓋,70餘名教師採用智慧課堂產品進行教學,開展融合性課程設計。智學網已覆蓋全校使用,高一年級常態化使用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開展講評課,高三年級使用智學網進行周頻考試。
  • 甘州區西街小學開展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技能展示活動
    gt;> 縣區 >> 甘州 甘州區西街小學開展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技能展示活動
  •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小學作文教學探索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學實踐模式,帶來了學科教學方法、途徑和手段的根本性變革,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極大提升,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大膽嘗試翻轉課堂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改進教學方法,營造寬鬆的寫作氛圍,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 王海梅: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析
    因此,本文主要說明快樂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然後通過分析當前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從如何運用快樂教育理念教學出發,提出一些解決的意見和建議。最後,快樂教學理念能夠讓孩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範圍內學習到知識,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1]。因此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運用快樂教育的教學理念,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挑戰,而且給小學語文的教學帶來了活力。在未來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快樂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
  • 創新教學模式 打造高效課堂陽泉市礦區南樓小學舉辦教學節
    近日,礦區南樓小學成功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教學節活動。此次活動以「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為主題,開展了名師骨幹引領、共研高效課堂的教學研討活動。在活動中,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共同觀課研課,積極獻計獻策,探討符合新課程的高效課堂新理念。
  •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一、翻轉課堂家教學模式概述翻轉課堂又稱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指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教師在課前把教學視頻、講座、電子書、課件等上傳到教學平臺並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可以獨立計劃學習內容、風格、進度和學習知識的方式,通過在課前觀看這些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對於不會或不太懂的問題,學生可以在網上與其他同學討論,或者在教學平臺、QQ 群、微信群等向老師求助,課上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學生反映不太懂或不會的問題
  • 「新徵程、新希望」眉山丹稜齊樂小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中國網10月16日訊(吳庭永 潘紅)進一步推進眉山市丹稜縣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落實小學生數學素養與常態教學的有機融合,使小學數學老師能夠更加精準把握和使用好教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0月15日,在教研室組織下,丹稜縣全體低段數學教師走進眉山市丹稜縣齊樂鎮小學,參與由教研員吳庭永組織的小學數學低段教材培訓會。
  • 王越群:「1123N」新融合課程教學模式思路初探
    」的基本內容是指:一本課程標準與一本教材的融合,簡稱「11融合」;網絡線上教學與學校線下教學,簡稱「2線融合」;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育主體的三方融合,簡稱「3主體融合」;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若干動態環節的融合,簡稱「N環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