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國家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縣人民政府主辦,中茶所茶業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縣農業農村局承辦,縣茶文化研究會、縣茶業協會協辦的「中國有機抹茶發展論壇」在我縣召開。據了解,我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現有茶園面積10.6萬畝,2018年生產茶葉1.73萬噸,產值10.65億元。我縣碾茶、抹茶生產起步早,基礎實,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早生產現代抹茶的縣。
在本次論壇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劉仲華、魯成銀、俞燎遠、尹軍峰、毛立民等分別從抹茶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前景、抹茶產品質量標準與安全控制、抹茶生產的浙江實踐與種植管理、國內外有機抹茶清潔化加工技術及裝備現狀以及抹茶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等不同角度對抹茶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剖析。隨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姜仁華對論壇報告作總結。
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的報告《抹茶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前景》從抹茶的產品特性、健康屬性、應用前景、關鍵技術、市場拓展6個方面對抹茶在健康領域的利用現狀和前景進行了深入闡述。抹茶顆粒細微均勻、色澤嫩綠鮮活、口感醇和飽滿、香氣清新淡雅、營養成分全面、吸收利用率高、風味功能並存,具有增強記憶和智力、助眠、鎮靜安神、抗抑鬱、改善經期症候群;幫助排出體內有害物,預防便秘、調理腸胃、輔助減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養顏,抗輻射,抵禦逆境等健康屬性。目前我國抹茶主要是以碾茶的形式出口日本,劉仲華教授認為中國抹茶的最大市場在中國,應加強抹茶在安全性、穩定性、適口性、功能性的應用技術創新,建立起有別於日本抹茶標準化體系。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的報告《抹茶產品質量標準與安全控制》比較了國內外抹茶產品質量標準,並提出抹茶生產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與控制技術。報告從定義、感官品質、理化指標、衛生指標等方面比較了國家標準GB/T 34778—2017抹茶、貴州省地方標準DB52/T 1358—2018貴州抹茶、浙江製造團體標準T/ZZB 0987—2019飲料配料專用抹茶之間的異同,解讀國內外茶葉產品質量標準,從農藥殘留、加工環境、重金屬元素、微生物、非茶類夾雜物、產地環境問題、包裝問題提出抹茶生產加工關鍵控制點。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俞燎遠的報告《抹茶生產的浙江實踐與種植管理》總結了浙江省目前抹茶產業的發展現狀,2018年抹茶產量1709噸,產值2.4億元,碾茶產量1998噸,產值2.3億元。抹茶生產企業20家,碾茶生產企業21家,碾茶生產流水線88條,球磨機400多臺。抹茶產量產值佔到全省茶深加工總量的3.7%和15.9%。報告從建園要求、品種選擇、茶園管理、施肥方式、遮陽覆蓋、病蟲害草防控等方面介紹了抹茶的種植管理經驗。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尹軍峰研究員的報告《國內外有機抹茶清潔化加工技術及裝備現狀現代抹茶裝備與加工技術現狀與趨勢》從抹茶基本要求、加工工藝與原理、碾茶的主要加工設備、抹茶研磨設備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國內抹茶加工技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技術措施與建議。
國家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浙茶集團董事長毛立民的報告《抹茶的前世今生》介紹了抹茶發展的歷史,探討了抹茶適製品種、抹茶粉與綠茶粉的鑑別方法、產品和體系認證等產業熱點話題,並展望抹茶產業應用與流行趨勢。預計2025年,全球抹茶市場的價值預計將達到50.7億美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姜仁華在總結時表示,未來抹茶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提升加工技術,實現多元化的利用,特別是要開發符合中國人消費習慣和口味的抹茶產品;第二要注重綠色發展,積極開展標準與質量安全控制研究,為抹茶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第三是要協調發展,處理好抹茶產品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關係,探索與食品、日化、保健品等領域的結合,跨界聯手,延伸抹茶產業鏈。
近年來,抹茶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功能,而被作為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廣泛運用到食品、保健品日化品等諸多行業。浙江省是我國主要的抹茶產區,我縣是浙江省「實施有機茶工程」的試點縣,全縣共有有機茶生產企業22家,有機茶認證面積1.5萬餘畝,抹(碾)茶生產企業4家,加工生產線25條,是目前浙江省抹(碾)茶生產線最多的縣(市/區),2018年全縣碾茶產量300噸,產值4500萬元。隨著抹茶應用領域的擴大,現代抹茶的加工技術、加工設備和應用技術也得到較大的發展。通過加大對抹茶適制茶樹品種選擇、茶園種植管理和碾磨加工等生產環節的技術研發與探索,進一步提升抹茶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樹立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搶佔有機抹茶產業發展先機,必將為中國的抹茶產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潛力和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