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021-02-08 華斌的超聲世界

         朋友準備職稱晉升考試,有一本推薦的考試用書,她看後心裡很不踏實,讓我看裡面的超聲基礎寫的加何。我這倆天粗略地翻看了一下,現在的最想知道的是:是什麼力量和勇氣讓作者接下任務去寫自己根本不懂的東西的?

        隨手截幾段裡面的文字分享給大家看看:


       我以前曾經說過如何判斷一本超聲專業書的好壞?就是看它的基礎部分,如果裡邊寫道「縱向解析度等于波長的1/2",這本書就一定很垃圾。上面這段文字正好就是我說的這種情況。另外上面文字中說的連續波超聲縱向解析度等于波長,也是胡說八道。連續波超聲的在縱向是沒有分辨力的。而脈衝回聲式超聲的縱向解析度應該等於空間脈衝長度的一半。具體的內容我們以前應該都講過了。而解析度和分辨力的用法倒不算什麼大問題了。


         上面這段話中畫線的部分這段文字,作者如果要是知道他具體是在說什麼?我可以把我的名字倒過來寫。我推測作者可能是抄書的時候抄串了,把別人書中講對比解析度的內容抄到了這裡。


         脈衝的概念是超聲診斷裡面最基礎的概念,也是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從作者上面這段文字裡可以看出,他對此是一竅不通。作者說的脈衝長度實際上應該叫脈衝寬度,也就是脈衝的持續時間。都卜勒取樣容積的大小 取決於電子門開放的時間,都卜勒取樣容積的變化不會影響脈衝持續時間的長短。作者顯然是把佔空比與取樣容積混在一起了。


        列出一個挺嚇人的公式,還一本正經的得出一個莫名其妙的結論。


         如果一個障礙物的尺寸超過了1/2的波長,超聲波就會發生反射,那我們超聲診斷過程中還能看得見什麼呀?寫東西不過腦子的嗎? 繞射其實就是衍射,波遇到任何障礙物的時候都會發生衍射,只要障礙物的大小不是遠遠超過波長。  我不知道作者說的1/2波長這一個條件是從哪裡看來的?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上都沒有講過這樣的內容呀!


      哈哈哈!這段話純粹是來搞笑的。


       這本書裡還有很多很奇葩的內容,那我就不去一摘錄了。我想說的是, 對超聲基礎知識,我們這些學醫的人掌握起來確實有一些困難,這無可厚非。如果確實不懂,就不應該去瞎寫亂寫,把這個任務交給懂的人去寫,有什麼不好呢?

      朋友接著問:據說考試內容是以這本書為準的,我該怎麼辦?我只能回答:那就糟糕了。


              

相關焦點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
  • 清晨領導力字典199|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已經結束,意味著面試準備已經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形式主要為結構化和無領導。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永遠無法取得進步。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務實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務實,否則建築在海市蜃樓的理想就落為妄想了。    ——星雲大師務實是我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王符在《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意思都是在著重說明「務實」的重要性。
  • 面試解析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請你談談對兩位先哲這兩句話共同點的認識。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每天學點國學:知之為知之
    【原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論語·為政》)【註譯】女,通「汝」,你知:通「智」。仲由,字子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 【經典沐心】知之為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 未卜與不知也——知之謂不知
    中文名未卜拼音wèi bǔ類型漢語詞彙注音ㄨㄟˋ ㄅㄨˇ出處解釋沒有卜佔;引申為不知,難料。[1]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敬仲 ﹞飲 桓公 酒,樂。公曰:『以火繼之。』後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 誠信考試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期末考試即將來臨,面對考試不及格的壓力,以及優異成績的誘惑,有許多人選擇「富貴險中求」——考試作弊。優異成績實力出考場規則心中記一、學校安排監考人員,管理考試事宜,維護考場秩序,考生應服從監考人員管理。
  • 【範思朦讀論語心得】第26期,知之為知之
    悔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由說的話,仲由也就是子路。孔子說:「子路啊,今天教給你對待知道與不知道的正確態度吧!」知道,或不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一個事情,你知道與否,心中應該是有數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實際的做派,卻是兩回事,往往會將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12.7早讀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莊  子內篇     大宗師【原文】     知天之所為
  • 陳東:讀書為知更為不知
    對青春懵懂的少年而言,無論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還是仗劍天涯的江湖豪情,都令他為之神往。「年紀再大一些,我又更親睞純文學性的著作,並開始嘗試著自己撰寫詩歌、散文、小說。」在大量的閱讀中,陳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收穫了新的感悟與體會,但他仍始終堅持在閱讀中保持求知的謙虛,以一種包羅萬象的心態不斷接受各種思想和文化的衝擊。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know與知道,你都了解了嗎?
    本人為邏輯英語鍾叔學生,部分如有侵權,請私聊撤回。剛剛,看到這樣一個句子:A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我嘗試著把它翻譯成英文,初中水平的單詞,除了一個【seaman】這是一個合成詞【sea】大海+【man】人,其實就可以理解為海員、水手這類人。
  • 香港城大校長郭位再談《我的老師》:術業有專攻 知之為知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文素養與所學專業甚至讀書多少無關。  25日晚,香港作家聯會在港舉行第十二屆理事會就職典禮,郭位應邀主講《我的老師》。這也是本月在新竹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以《我的老師》為題發表演講之後,他再次用講故事的形式分享對治學、人文等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