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5份工作,為何你缺乏歸屬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2020-12-25 職業規劃師Vin

作者|職業規劃師Vin原創

明心見性,看見自己。樸素的8個字,每個字都認得,但要做到,非常難。

29歲的顧茵找到我時在國內一家頭部智慧機器人公司負責採購工作。

她覺得工作內容簡單沒有挑戰性,看不到發展前景,有強烈的職業倦怠感,希望通過諮詢能夠幫助她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向,完成職業轉型。

她強烈的倦怠感來自哪裡?這是第一個出現我腦海裡的疑問。

此外,我還發現她畢業四年後的5份工作,每份工作時間都不到一年,跳槽屬於比較頻繁,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利於她在職場的中長期發展。

在職場中,HR看重的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發展的連續性,如果中間出現了「中斷」,就會給用人單位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這個人對自己缺乏職業規劃,錄用TA意味著不確定性和諸多風險。

何況很多崗位或職業本身的技能更迭較快,如果你中間斷了幾年沒有從事,等你想返回的時候,恐怕還得重新學習——也就意味著,你的競爭力和剛畢業那會兒差不多,但年齡、精力以及可塑性等都遠不如剛畢業那會兒。

因此,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定要在充分地進行了自我評估及搜集到足夠的職業信息之後,再去做決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未來後悔的情況發生。

「這幾份工作離職的原因可以跟我說一說嗎?」我進一步探究道。

「就是待不住,對公司沒有歸屬感,幹一段時間就沒興趣了,特別容易產生倦怠。」顧茵想了會,坦誠地告訴我。

再熱愛的工作都會有「職業倦怠」,也叫「職業枯竭」,Vin之前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感興趣可以看看「明天,我實在不想去上班」 :出現職業倦怠怎麼辦?,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無力感強、成就感低等,嚴重的能影響身體健康。

熱情因稀缺而珍貴,再感興趣的事也有疲憊想逃的階段,好比再愛的人也無法每天血脈噴張,總有些時刻獨處更快樂。可是,我們一旦產生倦怠就要離職嗎?

帶著顧茵這個鬼打牆似的行為模式,我希望通過諮詢幫助她一起找到通關密碼。

1

我問顧茵,為什麼你看重一家公司帶給你的歸屬感?

「我希望每家公司能像家一樣給我帶來安全感」她回答。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好奇。

「畢業實習一家公司,那個時候帶我的經理不認可我做的工作,經常拿我和身邊的人做對比,批評我做的不好,長期的否定讓我很有挫折感。「

」因為第一份工作給我的感受就不好,到了後面正式工作中我感覺封閉了自己,不太和他人交流,屬於比較被動,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會請教同事,平時比較少主動的聊天,遇見困難總是先自己琢磨,不太懂得第一時間去求助;不太擅長處理職場人際關係,感覺跟大家、跟公司都格格不入。「

聽完她的敘述,在第二次諮詢我帶著顧茵做生涯幻遊。

讓我驚奇的是,她潛意識的畫面中大多都是五彩斑斕的童話風格,包含情境裡她的穿衣風格都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很多。結束後,我拋給顧茵我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你的內在還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姑娘啊!

顧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是的呢,在職場特別希望同事或者上級能關注我,照顧我。我也知道這種想法有點不切實際,自身很少表達,但又希望別人能懂我。

「能跟Vin說一說你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嗎?」我追問道。

「童年經常搬家,父母忙事業,沒有時間帶我,小學和中學期間經常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姥爺家、爺爺家、姑姑家都住過。內心有被拋棄感,經常感到孤獨,也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感覺自己有高度情感隔離,怕別人走得太近,包括現在跟父母都有距離。」顧茵說道。

諮詢到這裡,我就明白為什麼顧茵經常跳槽,工作容易產生倦怠,對公司沒有歸屬感,並且迴避人際關係了。

2

「被看見、被關注、被認可」是顧茵的生命課題。

這樣的人,大多內心住著一個破碎的小孩。

1、小時候是大人,長大了是小孩。

自我容器功能不足。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孩童時期很「懂事」的人身上。比如顧茵,父母經常吵架,擔心會受傷,童年經歷來說比較孤獨,她一邊恐懼,一邊內疚,試圖用自己的乖巧可愛來挽回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

關於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曾奇峰老師曾有一個解釋:

當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體驗時,她需要把它丟出去,讓一個具有外掛設備功能的容器(這個人通常情況是媽媽)幫她消化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變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還給這個孩子。

可見,正常情況下,母親是容器,發揮著接納、承載、消化、解毒的功能,隨著這部分體驗被內化,孩子就發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獨立開展情緒調節。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統,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亂,而孩子出於對父母天然的愛,被迫成為「容器」。

類似顧茵這樣,從小充當著「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撐「懂事」的並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們早年的生命動力與能量。

該被滋養的年紀,反而被透支,長大以後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殼。

二是渴望被看見。

往往有著濃重的「情緒癥結」。一方面來源於未經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壓制的各種情緒,另一方面來源於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憤怒。

她的情緒從不對父母、外人說,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有被拋棄的感覺,沒有內化一個好容器的顧茵,在進入壓力巨大的職場之後,歸屬感弱,挫折感也會比較強,就容易產生倦怠。

因為那些隱秘的角落,一直渴望著被看見、被觸摸、被治癒。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想做的,不是本能地逃避,而是搞清楚:

1、我們迴避人際關係,到底是在迴避什麼?

2、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輕易地處理關係中那些尷尬、衝突、敵意,而我們卻只能逃避?

3、如何才能輕鬆自在地跟別人相處?

事實上,沒有哪個人絕對是對別人不感興趣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活不下來。不想社交、寧可窩在自己的世界裡,這都只是表象。

內在的原因是:不是不想要,而是做不到。

顧茵屬於迴避型。表現為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邊緣化,總是在各種圈子的邊緣。她並沒有在一個群體裡面,感到安心和溫暖。

由於曾經在過往的關係中受到過創傷,尤其是早期與養育者建立的關係中所受的創傷。為了避免再次被傷害,Ta選擇乾脆主動切斷。

例如她很難向別人提要求——雖然心中有個願望,但就很快被自己給滅了。因為腦子裡全是被拒絕、被嘲笑、被羞辱的猜想。

因此,我們迴避社交,本質上是在迴避與人交往時那些糟糕的感覺。

這些感覺可能是別人給的,也可能是自己代入的。

因為別人所做(what you do)和我所感( how i feel)的錯位,讓我們即使身處很好的氛圍裡,仍覺得難以融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人的無歸屬感,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解脫了一切使他必須服從精神權威的束縛(關係),但是這種自由也使他處於孤獨與焦慮的狀態中,使他覺得個人的不重要與無權力。

如何解決?

對外界的基本信任,是你能走出去的基礎。

你要給外界機會,讓它在你面前充分呈現它本身的樣子,而不是你想像的或曾經感受到的樣子;同時你也要給自己機會。外界在變化,你自己也在長大。

無論你曾經以為外界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只要你有意願,此刻就是你重新體驗和定義它的時候了。

走出去,你就有機會得到世界給予你的厚禮。

3

對像顧茵這樣封閉的性格,怎樣向外界走出第一步呢?

首先,可以嘗試接近一些你覺得相對安全的個人或群體。

怎樣判斷安不安全?答案是,聽從你的感覺。

你總有辦法感覺出自己在誰面前或在哪個群體裡更有安全感、更多的被尊重、支持和肯定。

然後,當你能融入,同時那些人能夠確認和欣賞你時,你的歸屬感得到強化。同時,去成為別人的支持者。

你也有機會和能力作為別人的「他人」的身份回饋他們安全感、尊重、支持和肯定。

你這樣對其他人,他人這樣對你,不是因為他或你到底是誰、有怎樣的內在才華或外在財富,只因為你們都是人,只是因為恰巧你們相遇,便相互在關係中成就對方。

這種感覺,越純粹、越快樂。當你在與人的互動中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恭喜!你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在諮詢中,她將獨立自主、自我成長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自主/獨立型的人希望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個人能力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擺脫組織的限制和制約。

挖掘她的天賦,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從事傳播媒體與網絡相關的行業,比如運營、比如自媒體創作相關的工作是特別適合她的。

這樣能讓她多檢視自己的狀態,和「真實自我」保持聯結。持續輸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心理學上,「自由表達」是一種能夠關聯出潛意識的方式,而潛意識一旦被意識化,不可控的部分就會減少,這就是一種自我療愈和整合。

顧茵聽我說完,非常興奮得感嘆到:「天哪,太神奇了,Vin你知道嗎,我特別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能分享內容給大眾,我會很開心」

「如果因我的分享能幫助到他人或者會為他人提供樂趣,很有成就感;能藉助平臺推廣內容,提升能力,收穫人脈,獲得合作機會,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我,但有點擔心自己怕做不好。不做又後悔。實在糾結,要不要直接跳出來放手試試?」

網絡的世界首先是能讓顧茵覺得安全的,她可以藉此邁出一小步,這個機會又可以讓她成為別人的支持者,同時療愈著自己和他人,當然她會如此興奮。

顧茵聽我說完,點點頭表示贊同,她表示回去做完生涯人物訪談後再來和我溝通。

另外,挖掘到她的生命課題後,我請顧茵寫下生命中的十個恐懼。並將這些恐懼列出挑戰計劃,放入1-3年計劃中,一個個去面對去突破。

最後的話:

三個月後,顧茵給我發來簡訊:

Vin,感謝您的幫助,在諮詢中很多方面受到啟發,最近我終於克服了一個人開車的恐懼,開始重視自己內在的價值觀,您給我的很多建議也很受用,最重要的是在我自卑低落對自己充滿失望的日子裡,您的鼓勵好像黑暗空間出現的光芒一樣,激勵我勇敢探索新的生活,現在我已經有想做的工作了,最近也在通過線上課不斷地提升自己,心情也變好了很多。

祝福顧茵。

很多客戶在來訪時會問如何克服30+中年危機?

其實就是要你現在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是為未來長期的積累。你現在做的事情,做完之後,下一件事情是否因此而受益。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也是自己的CEO;你在創作的是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劇本;你在行使的,是如何渡過你這一生的權利。

假設你在寫一個劇本,每一個章節都是為了整體的主旨而服務,有著清晰的方向和結構,情節一章章往下遞進,內容也精彩紛呈。

但是如果每寫幾章,你都需要重新推到重來,沒有積累,換情節,換人物,換衝突和情節主線,你的這個劇本大概率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深厚的積累,持續在一個正確的方向的積累,才能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挖一堵牆,牆很厚,要挖很久,牆的背後有金光閃閃的黃金和珠玉,但挖的人並不知道。當馬上就要最後一鏟的時候,挖的人累了,休息,開始換了方向,重新開始挖,循環往復,度過一生。

不要成為那個重複挖鏟的人。永遠不要。

也祝福每一個擁有破碎內在的小孩,都能重新被滋養、被呵護,勇敢地二次長大。

相關焦點

  • 直面服務行業的職業倦怠
    你有因自我懷疑而對工作產生過恐懼嗎?如果以上三條讓你猶豫了,那恭喜你,趕上了21世紀最流行的職場感冒-職業倦怠。但別擔心,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是其中的一員也沒啥好奇怪的。在各行各業的調查中,服務型行業尤其是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怎樣積極面對職業倦怠是我們的一大難題。
  • 職業倦怠:你不想上班的罪魁禍首
    但是不斷的重複會降低職業人的滿意度,隨後就會進入到「厭倦期」,這時候,職業者開始對穩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內容及單調的工作環境產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為對職業人對晉升機會還有所求,所以沒有完全喪失對工作的主動性。時間一久,職業人就會進入到「挫折期」,曾經的豪情壯志慢慢消磨,自信心也受到動搖,對工作的熱情、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消減,出現了身心失調的不健康病症。
  • 走出工作倦怠的迷城
    作者:廖 婉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重大問題:近年來,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意義上的工作越來越沒有熱情,而這種倦怠感有逐步擴散的趨勢。在《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中,作者指出,雖然各個行業各有差異,但壓力引發的工作倦怠也有一些共通之處,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個體在工作中被要求大量付出,比如過大的工作量、比較惡劣的工作條件等;二是在上述情況下,企業給員工提供的工作資源匱乏,比如福利待遇、發展空間、工作參與性等不盡如人意,而工作要求又比較高時,個體就容易產生工作倦怠。上述兩種因素都會令人產生壓力,從而成為倦怠的重要誘因。
  • 職業倦怠|你的員工倦怠了,不幹活了,怎麼辦?
    國際上通常認為工作倦怠包含如下行為特徵:個人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衝勁和動力,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刻意與和工作相關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是很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並且不再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貢獻;懷疑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對組織對他人並沒有什麼貢獻。
  • 孫瑞希: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福利: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職業倦怠跟人的年齡沒有太大關係,在職業比較適合個人的前提下,如果一個員工工作三五年了,沒有新的挑戰,沒有升職空間,就很容產生現職業倦怠;而職業認可度低的人,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就可能會產生倦怠。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有多少人動了離職的念頭?大學又該如何留住他們的心?日前,騰訊—麥可思針對大學教師職業倦怠展開問卷調查,為您詳解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之謎。此次調查收回在校教師有效答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師7789份,高職高專院校教師2945份。
  • 職業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有特徵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
    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職業倦怠跟人的年齡沒有太大關係,在職業比較適合個人的前提下,如果一個員工工作三五年了,沒有新的挑戰,沒有升職空間,就很容產生現職業倦怠;而職業認可度低的人,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就可能會產生倦怠。
  • 每天睡醒都覺得心累,你可能出現了「職業倦怠」
    ……如果有上述的情況,你可能正面臨著職業倦怠。今天的文章或許正適合你。我們將會談談什麼是職業倦怠、為什麼我們會到倦怠的地步,以及可以對此做些什麼。按工作年限劃分,人數最多的是工作滿1年但不滿3年的受訪群體,佔37.5%;最少的是工作滿10年及以上的受訪群體,佔4.33%;其餘三個年限區間(不滿1年,3-5年之間,5-10年之間)的人數相近,每組各佔15%左右。調查發現,總體而言,受訪人群的職業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滿分5分)。
  • 你有職業倦怠嗎?
    【新華社微特稿】工作難免有壓力,可如果一直承受重壓,感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那就是「職業倦怠」。美國心理學家謝麗·本頓說,職業倦怠容易引起心理健康問題,而且不像抑鬱症那樣易於診斷。北美最大的招聘網站運營商凱業必達2017年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上班族中61%對現有工作有倦怠感,超過三分之一承認工作帶來高強度壓力和焦慮。如何判斷是否有職業倦怠?本頓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記者,職業倦怠通常有5個跡象:1、失眠和精疲力竭。睡眠紊亂是職業倦怠的明確跡象之一,上班族應該工作時精力充沛,下班時成就滿滿。
  • 困頓與擺脫之路——職業倦怠症
    圖為2012年5月10日,一名員工將一隻寵物狗帶進淘寶網辦公區內,引發眾人歡愉的瞬間「所有這些婦女都是茫然的神色,融合了令人不安的厭倦和絕望。你無法在她們眼中看見多米諾的渴望和創業熱情——甚至有時她們看起來似乎忘記自己在鏡頭前。雖然沉默不語,她們肯定不想待在那裡,悲哀和筋疲力盡寫在她們的臉上。」
  • 這才是職業倦怠,很多人毫不知情……
    有時甚至懷疑工作的意義和人生價值如果你也出現了這些心理,那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因為你可能陷入了「職業倦怠」。那麼,什麼是職業倦怠?是什麼原因會讓人產生職業倦怠?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主要是個體在工作壓力下出現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最早由Freudenberger 於1974 年提出, 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症狀。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職業倦怠這個詞的含義,也清楚地認識到目前的自己就正處於職業倦怠期。我把自己學習後的所感所悟記錄下來,如果他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希望對別人有所幫助。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它不僅僅是工作量大或者說是工作壓力大引起的,雖然它與兩者都有一定的關係。可能有人會覺得,年輕人正是奮鬥的時候,怎麼會有職業倦怠呢?
  • 工作無精打採,陷入「職業倦怠期」,3種方法助你擺脫失業危機
    到了下班時間,你只想飛回家,不管那些工作上的瑣事;如果,你也曾有過上述經歷,那麼可能你已經進入了「職業倦怠期」。所謂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作出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著長時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狀態。
  • 什麼是「職業倦怠」? 職場倦怠了怎麼辦?
    日前,國內一人力資源服務商發布萬人調查結果,調查顯示:近80%的職場人感到精神緊張和壓力;2/3的職場人感到壓抑和焦燥;超過70%的職場人對工作產生倦怠,表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就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職場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來襲的「職業倦怠」。
  • 年紀輕輕卻產生職業倦怠,我們的職業之路該走向何方?
    什麼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是比較片面的,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重壓,也可能是因為厭煩了工作的內容,交際,或者是工作的回報達不到預期等等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同。
  • 產生「職業倦怠」,怎麼辦?
    商務合作:請加敦老師微信 huo1shi文 | 喬安娜·巴斯編輯 | 姚宇濤當人們出現一旦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工作,而且容易陷入迷茫。你出現過職業倦怠嗎?面對這種情況你是怎樣處理的?是辭職還是繼續忍受?先別忙,任何人在情緒波動情況下做出的決定都是盲目的,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目前的職業厭煩,不如試試本文給出的方法,千萬記住,不要輕易裸辭。如果你能在學業結束前發現自己的目標的話,那麼你就是幸運的。這樣一來,你的優勢、技能和機遇能與你未來的事業實現近乎完美的結合,你會洋溢著激情,在工作的各個層面獲得成功。
  • 當「職業倦怠」來臨時
    有5年媒體工作經驗的小和,選擇在她30歲前,辭去工作,到海外流浪了8個月。  除了希望走出倦怠的工作情緒,也完成自己海外生活體驗的夢想,「算是給我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吧!」  倦怠,是再自然不過的心情  談起職業倦怠,許多受訪的上班族都眼睛一亮,似乎每個人都有故事要說似的。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心理援助專欄】出現職業倦怠,我該如何應對?
    【心理援助專欄】 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四十三) 出現職業倦怠,我該如何應對?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或長期壓力下產生的身心疲勞狀態,是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症狀。嚴重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狀態稱之為「職業耗竭」,表現為: (一)心理方面 情感衰竭:情感乾枯、缺乏激情、易於焦慮、抑鬱、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