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職業規劃師Vin原創
明心見性,看見自己。樸素的8個字,每個字都認得,但要做到,非常難。
29歲的顧茵找到我時在國內一家頭部智慧機器人公司負責採購工作。
她覺得工作內容簡單沒有挑戰性,看不到發展前景,有強烈的職業倦怠感,希望通過諮詢能夠幫助她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向,完成職業轉型。
她強烈的倦怠感來自哪裡?這是第一個出現我腦海裡的疑問。
此外,我還發現她畢業四年後的5份工作,每份工作時間都不到一年,跳槽屬於比較頻繁,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利於她在職場的中長期發展。
在職場中,HR看重的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發展的連續性,如果中間出現了「中斷」,就會給用人單位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這個人對自己缺乏職業規劃,錄用TA意味著不確定性和諸多風險。
何況很多崗位或職業本身的技能更迭較快,如果你中間斷了幾年沒有從事,等你想返回的時候,恐怕還得重新學習——也就意味著,你的競爭力和剛畢業那會兒差不多,但年齡、精力以及可塑性等都遠不如剛畢業那會兒。
因此,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定要在充分地進行了自我評估及搜集到足夠的職業信息之後,再去做決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未來後悔的情況發生。
「這幾份工作離職的原因可以跟我說一說嗎?」我進一步探究道。
「就是待不住,對公司沒有歸屬感,幹一段時間就沒興趣了,特別容易產生倦怠。」顧茵想了會,坦誠地告訴我。
再熱愛的工作都會有「職業倦怠」,也叫「職業枯竭」,Vin之前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感興趣可以看看「明天,我實在不想去上班」 :出現職業倦怠怎麼辦?,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無力感強、成就感低等,嚴重的能影響身體健康。
熱情因稀缺而珍貴,再感興趣的事也有疲憊想逃的階段,好比再愛的人也無法每天血脈噴張,總有些時刻獨處更快樂。可是,我們一旦產生倦怠就要離職嗎?
帶著顧茵這個鬼打牆似的行為模式,我希望通過諮詢幫助她一起找到通關密碼。
—1 —
我問顧茵,為什麼你看重一家公司帶給你的歸屬感?
「我希望每家公司能像家一樣給我帶來安全感」她回答。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好奇。
「畢業實習一家公司,那個時候帶我的經理不認可我做的工作,經常拿我和身邊的人做對比,批評我做的不好,長期的否定讓我很有挫折感。「
」因為第一份工作給我的感受就不好,到了後面正式工作中我感覺封閉了自己,不太和他人交流,屬於比較被動,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會請教同事,平時比較少主動的聊天,遇見困難總是先自己琢磨,不太懂得第一時間去求助;不太擅長處理職場人際關係,感覺跟大家、跟公司都格格不入。「
聽完她的敘述,在第二次諮詢我帶著顧茵做生涯幻遊。
讓我驚奇的是,她潛意識的畫面中大多都是五彩斑斕的童話風格,包含情境裡她的穿衣風格都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很多。結束後,我拋給顧茵我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你的內在還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姑娘啊!
顧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是的呢,在職場特別希望同事或者上級能關注我,照顧我。我也知道這種想法有點不切實際,自身很少表達,但又希望別人能懂我。
「能跟Vin說一說你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嗎?」我追問道。
「童年經常搬家,父母忙事業,沒有時間帶我,小學和中學期間經常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姥爺家、爺爺家、姑姑家都住過。內心有被拋棄感,經常感到孤獨,也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感覺自己有高度情感隔離,怕別人走得太近,包括現在跟父母都有距離。」顧茵說道。
諮詢到這裡,我就明白為什麼顧茵經常跳槽,工作容易產生倦怠,對公司沒有歸屬感,並且迴避人際關係了。
— 2 —
「被看見、被關注、被認可」是顧茵的生命課題。
這樣的人,大多內心住著一個破碎的小孩。
1、小時候是大人,長大了是小孩。
自我容器功能不足。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孩童時期很「懂事」的人身上。比如顧茵,父母經常吵架,擔心會受傷,童年經歷來說比較孤獨,她一邊恐懼,一邊內疚,試圖用自己的乖巧可愛來挽回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
關於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曾奇峰老師曾有一個解釋:
當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體驗時,她需要把它丟出去,讓一個具有外掛設備功能的容器(這個人通常情況是媽媽)幫她消化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變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還給這個孩子。
可見,正常情況下,母親是容器,發揮著接納、承載、消化、解毒的功能,隨著這部分體驗被內化,孩子就發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獨立開展情緒調節。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統,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亂,而孩子出於對父母天然的愛,被迫成為「容器」。
類似顧茵這樣,從小充當著「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撐「懂事」的並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們早年的生命動力與能量。
該被滋養的年紀,反而被透支,長大以後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殼。
二是渴望被看見。
往往有著濃重的「情緒癥結」。一方面來源於未經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壓制的各種情緒,另一方面來源於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憤怒。
她的情緒從不對父母、外人說,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有被拋棄的感覺,沒有內化一個好容器的顧茵,在進入壓力巨大的職場之後,歸屬感弱,挫折感也會比較強,就容易產生倦怠。
因為那些隱秘的角落,一直渴望著被看見、被觸摸、被治癒。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想做的,不是本能地逃避,而是搞清楚:
1、我們迴避人際關係,到底是在迴避什麼?
2、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輕易地處理關係中那些尷尬、衝突、敵意,而我們卻只能逃避?
3、如何才能輕鬆自在地跟別人相處?
事實上,沒有哪個人絕對是對別人不感興趣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活不下來。不想社交、寧可窩在自己的世界裡,這都只是表象。
內在的原因是:不是不想要,而是做不到。
顧茵屬於迴避型。表現為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邊緣化,總是在各種圈子的邊緣。她並沒有在一個群體裡面,感到安心和溫暖。
由於曾經在過往的關係中受到過創傷,尤其是早期與養育者建立的關係中所受的創傷。為了避免再次被傷害,Ta選擇乾脆主動切斷。
例如她很難向別人提要求——雖然心中有個願望,但就很快被自己給滅了。因為腦子裡全是被拒絕、被嘲笑、被羞辱的猜想。
因此,我們迴避社交,本質上是在迴避與人交往時那些糟糕的感覺。
這些感覺可能是別人給的,也可能是自己代入的。
因為別人所做(what you do)和我所感( how i feel)的錯位,讓我們即使身處很好的氛圍裡,仍覺得難以融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人的無歸屬感,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解脫了一切使他必須服從精神權威的束縛(關係),但是這種自由也使他處於孤獨與焦慮的狀態中,使他覺得個人的不重要與無權力。
如何解決?
對外界的基本信任,是你能走出去的基礎。
你要給外界機會,讓它在你面前充分呈現它本身的樣子,而不是你想像的或曾經感受到的樣子;同時你也要給自己機會。外界在變化,你自己也在長大。
無論你曾經以為外界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只要你有意願,此刻就是你重新體驗和定義它的時候了。
走出去,你就有機會得到世界給予你的厚禮。
— 3 —
對像顧茵這樣封閉的性格,怎樣向外界走出第一步呢?
首先,可以嘗試接近一些你覺得相對安全的個人或群體。
怎樣判斷安不安全?答案是,聽從你的感覺。
你總有辦法感覺出自己在誰面前或在哪個群體裡更有安全感、更多的被尊重、支持和肯定。
然後,當你能融入,同時那些人能夠確認和欣賞你時,你的歸屬感得到強化。同時,去成為別人的支持者。
你也有機會和能力作為別人的「他人」的身份回饋他們安全感、尊重、支持和肯定。
你這樣對其他人,他人這樣對你,不是因為他或你到底是誰、有怎樣的內在才華或外在財富,只因為你們都是人,只是因為恰巧你們相遇,便相互在關係中成就對方。
這種感覺,越純粹、越快樂。當你在與人的互動中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恭喜!你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在諮詢中,她將獨立自主、自我成長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自主/獨立型的人希望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個人能力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擺脫組織的限制和制約。
挖掘她的天賦,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從事傳播媒體與網絡相關的行業,比如運營、比如自媒體創作相關的工作是特別適合她的。
這樣能讓她多檢視自己的狀態,和「真實自我」保持聯結。持續輸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心理學上,「自由表達」是一種能夠關聯出潛意識的方式,而潛意識一旦被意識化,不可控的部分就會減少,這就是一種自我療愈和整合。
顧茵聽我說完,非常興奮得感嘆到:「天哪,太神奇了,Vin你知道嗎,我特別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能分享內容給大眾,我會很開心」
「如果因我的分享能幫助到他人或者會為他人提供樂趣,很有成就感;能藉助平臺推廣內容,提升能力,收穫人脈,獲得合作機會,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我,但有點擔心自己怕做不好。不做又後悔。實在糾結,要不要直接跳出來放手試試?」
網絡的世界首先是能讓顧茵覺得安全的,她可以藉此邁出一小步,這個機會又可以讓她成為別人的支持者,同時療愈著自己和他人,當然她會如此興奮。
顧茵聽我說完,點點頭表示贊同,她表示回去做完生涯人物訪談後再來和我溝通。
另外,挖掘到她的生命課題後,我請顧茵寫下生命中的十個恐懼。並將這些恐懼列出挑戰計劃,放入1-3年計劃中,一個個去面對去突破。
最後的話:
三個月後,顧茵給我發來簡訊:
Vin,感謝您的幫助,在諮詢中很多方面受到啟發,最近我終於克服了一個人開車的恐懼,開始重視自己內在的價值觀,您給我的很多建議也很受用,最重要的是在我自卑低落對自己充滿失望的日子裡,您的鼓勵好像黑暗空間出現的光芒一樣,激勵我勇敢探索新的生活,現在我已經有想做的工作了,最近也在通過線上課不斷地提升自己,心情也變好了很多。
祝福顧茵。
很多客戶在來訪時會問如何克服30+中年危機?
其實就是要你現在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是為未來長期的積累。你現在做的事情,做完之後,下一件事情是否因此而受益。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也是自己的CEO;你在創作的是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劇本;你在行使的,是如何渡過你這一生的權利。
假設你在寫一個劇本,每一個章節都是為了整體的主旨而服務,有著清晰的方向和結構,情節一章章往下遞進,內容也精彩紛呈。
但是如果每寫幾章,你都需要重新推到重來,沒有積累,換情節,換人物,換衝突和情節主線,你的這個劇本大概率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深厚的積累,持續在一個正確的方向的積累,才能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挖一堵牆,牆很厚,要挖很久,牆的背後有金光閃閃的黃金和珠玉,但挖的人並不知道。當馬上就要最後一鏟的時候,挖的人累了,休息,開始換了方向,重新開始挖,循環往復,度過一生。
不要成為那個重複挖鏟的人。永遠不要。
也祝福每一個擁有破碎內在的小孩,都能重新被滋養、被呵護,勇敢地二次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