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體罰孩子

2020-09-12 遠方的心靈捕手

教師節過後,四川有位家長在網絡上發帖稱,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體罰後身亡,這是一例典型的悲劇事件,10歲的孩子正是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茁壯成長的好年紀,卻因種種原因昏倒在了學習知識的殿堂上!無疑再一次將「體罰」這個詞推上了風口浪尖!

古時候的私塾,教書先生對學生多有體罰一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家長一般欣然接受!就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記載的:

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到了八九十年代,教師的威嚴依然存在,調皮搗蛋的手掌被打板子,頭頂牆罰站,踢上幾腳都是常有之事,70後80後的莘莘學子可以說深有體會!不過那個年代,人們的思維意識仿佛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孩子不打不成才」,加之對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以及對教師的尊重,所以不管家長還是學生對於偶爾受到懲罰,依然沒有太多怨言!事後甚至於還會私下討論被什麼樣的方式懲罰了,大有不挨幾次打,就好像沒來過學校一樣!這也是取決於那個年代的人過硬的身體素質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有時候雖然吃不飽,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但確實人如其名了,活得結實,小名如什麼「磚頭、石頭、狗蛋」一類比比皆是!

走進新時代,很多人步入小康社會,人們的生活文化水平提高了,開始喊出一些口號,如「學生減負」,「不能體罰學生」等等,從此戒尺可以說是退出了歷史舞臺!現代家庭孩子也少了,大多數人也不再盲目超生了,即便國家現在鼓勵提倡生二胎,可人們依然堅信還是生一個好!所以相較以前多胎家庭,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雙親,姥姥姥爺外公外婆……不再是姥姥因孩子多顧不上疼,舅舅不愛的時代了!

所以哪個老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體罰學生,孩子們嬌生慣養,很多時候也可以說侍寵而驕,你說他兩句,都可能回去報名家長,引來家長的指責!現在的求學也不像以前「車馬都慢,一生只讀一個私塾」,現在的轉學,搬家就如找工作換公司一樣方便,你這個學校教學質量不行,可以轉校,搬家!教師似乎不再似以前那樣受到尊重了,古時候「一日為師,終日為父」的箴言,也被拋於九霄雲外了,教師成了一份拿工資的職業,家長思想的改變,久而久之讓那些開始抱有「授業解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人,真的把教師當成了一份職業!你說不能體罰學生,我不打不罵就是了哎,你不讓管,我就不管了……

這種現象令人深思!其實體罰可以,一定要有度,作為教育工作者,言傳身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孩子們身心發育不健全,內心起伏波動大,一個失誤不小心,都將會是一個家庭陷入到不可挽回的痛苦深淵中去!

回到事情本身,孩子的不幸表示同情,具體原因不敢枉加評論,也希望相關部門嚴查!教師隊伍固然有害群之馬,但是不能否定很多老師依然嘔心瀝血工作的一線!資訊時代,手機成了很多人掌上明珠,面對一個個不幸的悲劇事件,家長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們多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每天多做一些運動,增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和免疫力,做到警鐘長鳴,防患於未然!少年強則國強!其實應該對體罰說「不」的又何止老師呢!對於那些性格暴虐的家長不也應該引以為戒嗎?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可以嚴厲到體罰的程度,但體罰過後請對孩子說這2句話
    小嵐兒子3歲了,她發現自家孩子變得越來越調皮了,她一直捨不得打罵自己的孩子,總覺得打罵會讓孩子將來討厭自己,比如孩子把家裡的碗摔碎了,小嵐會告訴孩子碗是吃飯用的,讓孩子下次不要再摔了。然後小嵐會默默的把摔碎的碗片收拾好。
  • 孩子犯錯就體罰?家長最無效的管教方法,就是體罰孩子
    這種「體罰」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教育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體罰才是最無效的一種。但是體罰的效果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因此家長要選擇用更溫柔的方式告訴孩子,那就是傳遞一個正確的概念。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方法有很多種,家長們千萬不要選擇體罰這一種。
  • 打罵、體罰是為了孩子好?請不要用「愛」的名義,掩飾自身的無能
    隨著這些的發生,我們不僅會思考言語管教和體罰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家長和老師也不要再用愛孩子的名義來打罵體罰孩子了,這樣做會帶來一些很嚴重的後果。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吼罵
  • 請不要觸及孩子的6個底線,很傷孩子自尊
    請不要觸及孩子的6個底線,很傷孩子自尊,孩子容易不自信生活中,人們都知道: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裡,是不是也有一些底線是不能碰觸的呢?說到孩子底線,可能父母們會覺得是無稽之談,小孩子家哪來那麼多尊嚴?其實大人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雖小,但是他們感知世界的能力不會比我們大人差,甚至會更加敏感。所以,請注意尊重孩子,不要碰觸了孩子的這六大底線。
  • 日常教育體罰,請把握好手中的「戒尺」,不要讓教育成為教訓
    孩子不聽話,我們日常教育應該怎麼樣去教育?日常教育中,我們該不該進行體罰?而體罰的一個度要怎麼去把握?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施行體罰所用的是戒尺。戒尺的作用並非體罰,而是通過戒尺的作用,讓學生尊重課堂,尊重老師,而戒尺就有著訓誡、警示的意義。而現在我們又該怎麼樣去使用這一把戒尺?
  • 經常體罰的家庭和很少體罰的家庭,孩子長大後差距大,不可不防
    體罰,其實現在已經變得很少了,但是在一二十年前,在我們父輩關於教育的概念更加懵懂的時期,體罰可以說是最常規的教育方式,遇到犯錯誤的情況那就先打一頓,如果不改過,那就再打一頓。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更懂得去用合理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找到事情的原因,採用合適的手段,往往能比體罰更快更徹底的解決問題,糾正犯下的錯誤。
  • 上世紀,我被老師體罰過,也曾體罰過學生,現在還能體罰嗎?
    提到管理孩子,「體罰」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有人主張體罰,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堅決反對體罰,認為體罰是摧殘孩子的身心,應該採用賞識教育。兩種說法,似乎各有各的道理。我們老校長知道後,還是婉轉地提醒我:儘量不要體罰學生,萬一體罰失手,或者家長縱容,體罰等於自找麻煩,要尋找比體罰更好的教育方法。幾十年過去了,老校長已經作古,但老校長的話,我一直默默記在心裡。
  • 王財貴教授對於「體罰」的見解 | 愛之體罰
    不過,他說體罰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要出於愛他;第二個條件,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實施體罰——因為體罰的意義,就是及時地,而且是尖銳地讓這個孩子得到教訓,讓他以後不要再犯,有些過錯,如果不及時改正,以後再犯,是對他人生不利的——哪兩種情況下必須體罰呢?第一種情況:怠惰。他該盡力而不盡力,該負責而不負責,這要體罰。對一個習慣於怠惰的人,你用好言相勸,他就會努力嗎?
  • 教師體罰孩子,全都是老師的錯嗎?
    教師體罰孩子,全都是老師的錯嗎?最近幾天,教師這個行業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尖浪口。為什麼呢?還是因為體罰學生。事情是這樣的,網上近兩天流傳一段視頻,視頻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名男老師手持,教鞭體罰一名學生,過程中男老師還大喊:你想幹什麼,你要翻天?你要翻天?這名學生一直在求饒:老師,你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可是男老師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貴州省水城縣的一所小學內,目前這名老師已經被公安機關控制住。
  • 養娃育兒路上,永遠不要在公開場合以羞辱的方式體罰孩子,永遠
    在父母、學校、孩子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談不上是教訓,但至少也是一些值得重視的「提醒」吧。1它給我們的第一個提醒是:永遠不要在公開場合體罰孩子,尤其是用打耳光、罰站、叱罵這樣近乎於羞辱的方式。永遠不要,不管孩子是三歲五歲,還是十歲十六歲。說絕對不體罰孩子,很少有家長能做到。我也做不到。但是一定要做到的是:體罰要分場合。做錯了事,在家裡罵一罵,餓一頓飯,甚至於罰站,禁足,扣零花錢,這都沒什麼。因為家是私密的空間,這屬於你們家庭之間的秘密。但是一旦從有隱私的家走向公開的場合,那一定要慎之又慎。
  • 適當的體罰可以修正孩子的行為,過激的體罰就是虐待兒童
    適當的體罰可以修正孩子的行為,過激的體罰就是虐待兒童。經過幾輪車輪大戰,這婦人意識到眼下的局勢與自己不利,嗓門的分貝降到了正常值,結局就是,孩子從我手上接過之後,一句話沒說就直接走掉了。 如果孩子可以選擇父母,這孩子還會選擇這個女人當她的媽媽嗎,我在心裡問自己?
  • #幼師掌摑幼童被辭退#,怎麼做才能有效避免體罰孩子的發生?
    家裡一兩個孩子很多時候都把家長氣得焦頭爛額,何況老師在學校要面對一大群嘰嘰喳喳的幼兒,如果再加上個別搗蛋能力非常強的寶寶,那就更考驗耐性了,因此有時候生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無論怎樣,體罰孩子永遠都不能成為教育孩子的手段。那如何才能與頻繁搗蛋的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 體罰孩子要適度,這些部位千萬不要碰
    生活中孩子調皮搗蛋,媽媽打巴掌、打屁股的事情是很常見的,但因為這樣的懲罰行為而導致孩子喪命的則比較少了。據醫生所說,孩子的大腦本身就有一些病變,比如血管畸形等。而孩子媽媽揮打的那一巴掌,正好讓畸形的腦血管破裂,孩子這才丟了命。誰能想到一巴掌也能讓孩子丟了命呢?如果小孩媽媽知道會有這一結果,那麼肯定不會打孩子的。
  • 「連國家都鼓勵體罰孩子了?」
    在球場外等她下課時,和旁邊幾位同樣在等孩子的媽媽們聊了一會兒。閒聊中,我們說起了前段時間教育部公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的事。 一位媽媽義憤填膺地說:本來看到那些老師虐待孩子的新聞,我們做家長的就夠揪心的了,現在可好了,竟然還專門出政策讓學校搞什麼「教育懲戒」,這不就是明著鼓勵老師體罰孩子嗎?!
  • 體罰,橫亙在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痛「家長篇」——請家長閱讀
    那麼,面對孩子被體罰,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1、首先確認的是孩子是否受傷。如果確實教師的體罰給孩子造成了身體傷害,那麼班班建議,直接報警處理。建議家長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當然不能僅聽孩子的一面之詞,還要結合老師對事情的看法。家長根據這些再做出判斷,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老師的錯。如果是孩子的錯,絕對不能袒護,要讓孩子先承認錯誤,然後家長可以再跟老師交流,如何在不體罰的前提下,教育孩子。
  • 孩子耳朵後有傷口,母親懷疑老師體罰,孩子:用針扎後腦勺
    不久前記者接到蔣女士的求助,她給兒子報了兩個月的幼兒園託管班,但孩子放學回來後發現他的耳後竟然有傷口,蔣女士懷疑是幼兒園老師體罰,孩子也表示是拿針扎後腦勺。但是兒子怎麼問都不願意說,並讓她不要再問了。後來,蔣女士陪兒子玩的時候又問了一次,得到的答案讓她難以接受。
  • 致體罰學生的老師:如果被打的學生是你的孩子……
    體罰學生永遠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過去是,現在是,相信未來也一定不會消失,因為體罰學生的現象一天不禁止,爭論也必將繼續存在。儘管國家已出臺明確條文來禁止體罰,儘管接二連三的教師因體罰受到處分,可是為何體罰學生依舊屢禁不止?是老師們思想太頑固,還是打學生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 如果老師輕微體罰了您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有錯,您會怎麼處理?
    作為老師,我非常體諒老師的難處和用心,所以當孩子在學校因為犯錯而被老師輕微體罰時,我覺著我會這麼做:第一,堅決不要站在老師的對立面來思考問題這裡需要明確兩個問題,一個是老師體罰孩子的原因是孩子犯錯了,另外一個老師的體罰僅是輕微體罰,我想可以理解為沒有多大的身心傷害吧。
  • 體罰就是大欺小
    近日辦公室教師談孩子讀幼兒園,說到了某幼兒園老師用「老師有一個非常長的望遠鏡,能看到聽到你在家裡做得事、說得話,不要把在學校發生的事,講給父母聽。」幾位老師都說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有著「長望遠鏡」的事。這其實就是一種體罰,這種體罰比打幾巴掌還要厲害。20多年前,我就研究過體罰。研究過程中,我一直不解,為什麼高中、大學老師體罰學生幾乎是零(高中可能還有一點),但幼兒園、小學、初中體罰學生較多?雖然現在明令禁止體罰與變相體罰,但「長望遠鏡」式的體罰,還是存在的。比如近期,大家看的鐘美美模仿老師的事,裡面的不少事是真的。
  • 懲罰與體罰的界限要明確,讓教師的懲戒權「有法可依」
    哪怕是三歲小孩子,都要明白,犯錯,就要負責,就必須要受到懲罰,就是我們社會上不懂教育的人亂噴,使孩子目無尊長,浪蕩成性,對行為極不負責。這是社會家庭和噴子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和寬容造成的!你完全可以通知家長,告訴孩子出現了哪些問題,讓家長去管教。不要把懲罰和體罰混為一談,老師的懲罰是應該有的權利,體罰是過度,對於犯錯放任不管越來越多的學生會放肆,一些無知的家長把老師的懲罰大肆宣揚成體罰就是溺愛,導致學校霸凌越來越多,跳樓的越來越多,家長不該反思嗎?家長該學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