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歡迎評論轉發
對於家長來說,估計最尷尬的事情就是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哭鬧,面對哭鬧不停,怎麼哄都哄不好的情況,著實讓父母手足無措,甚至會感覺「顏面盡失」。
所以,當家長聽到孩子哭時,最常說的話就是「不許哭」,這三個字甚至成為了面對孩子哭鬧時的「口頭禪」。
「不許哭」這三個字,可能會暫時止住孩子的哭聲,但卻不是解決孩子哭鬧的最好辦法,相反還會不利於孩子不良情緒的釋放。
1歲之內,哭泣是需要的表達
1歲之內的孩子,由於暫時還不具備語言能力,所以當自己有需求的時候,像餓了,尿了、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往往會通過大哭的方式來向媽媽表達。
這個時候的媽媽往往是能夠理解寶寶是有所需求的,所以大多數都會及時地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後,自然孩子就不會大哭了。
2-4歲,哭泣是表達抗議
2歲之後,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自我意識十分強烈,這個階段的孩子哭鬧是因為自我意識發展得不到滿足之後的結果。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會不滿足成人強加於自己的想法,進而會做出相應的反抗行為。
但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向去成長,那麼當孩子反抗無用時,自然就會用大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4-6歲,哭泣表達無助
4-6歲階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還會衍生出強烈的自尊心,而由於能力不足,所以在遇到挫折,或者通過努力之後事情仍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需要發洩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哭」就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常用方式,而表達的意思往往是內心的「無助感」和向父母的「求助」。
因此,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父母都要允許孩子哭,「哭」和「笑」一樣,都是一種情緒的表現;
同時,「哭」也是一種語言,裡面蘊含著孩子想說的話,所以家長千萬別剝奪孩子「哭」的權利。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成年人的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於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哭泣被兒童用來表達疼痛、憤怒、恐懼、悲傷等不良情緒,而不允許孩子哭,就是不讓孩子把這些消極情緒表達出來。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現代醫學已證明:很多身體疾病都是由於心理失調導致的。
因此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哭,並加以阻止,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不利。
1. 父母控制好情緒
面對孩子大哭的情況,現實感受想必是十分鬧心的,這樣的情況下,大人很容易情緒被激化,自然自己的情緒也被激怒。
所以,當孩子哭泣時想要控制好孩子的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免去對孩子說「不許哭」,或者說一起更能引起孩子負面的話題。
2. 搞清楚哭的原因
孩子哭泣,很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有一些悲傷、恐懼的情緒,又或者想通過哭泣來達到某個目的。
父母要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 不要剝奪孩子哭泣的機會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哭著」出來的,而哭泣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哭」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一種情緒上的釋放,讓孩子的內心得到鍛鍊,逐漸成長起來。
這樣看來,哭並不是壞事一樁,而是好事一件,父母可別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如何有效地控制是一件難事,甚至對情緒的控制很大大人都做不到。
因此,在包容孩子的「哭」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有效合理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接納並學會和情緒和平相處,才是管理情緒的精髓。
當然,這樣的情緒管理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長給予足夠多的耐心和陪伴。讓孩子知道,在管理情緒的路上,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有足夠的愛,這樣則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