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往往是稍縱即逝的靈光一現
而真正抓住機會的創業者
總能將這束光芒
變成又一輪太陽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北京賽區選拔賽中,我校參賽項目《「學在56」少數民族語言授課網絡教學平臺》憑著出色的表現,突出重圍,斬獲總決賽第八名,獲得北京市特等獎。聽聞喜訊,學習實踐部特別策劃了此次專訪,邀請項目負責人——文學院2018級優秀學子葉威向大家分享參賽經驗、交流創業心得。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出色的領隊吧!
人物介紹
葉威,女, 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學習成績優異,曾獲專業一等獎學金,多篇徵文獲得北京市級二等獎,立雪論壇本科生論文三等獎;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現任文學院團委學生會組織部部長,多次被評為優秀共青團幹部、優秀共青團員、優秀部長、校級優秀心理委員、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其作為隊長帶領團隊,成為民大唯一獲得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北京賽區特等獎殊榮的隊伍。
如此優秀的領隊背後,藏著一個什麼樣的「神仙團隊」呢?別急,他們來啦!
團隊介紹
項目領隊:葉威
團隊成員:孫雅雯、畢力格圖、嚴樂、陳筱婕、衣雪穎、榮奕源、何杭薇、潘梓怡、李檀香
指導教師:範叢慧
團隊線上合照
那麼,這個以「少數民族教育」為亮點的項目究竟是什麼樣的?團隊經過了怎樣的分工與考量呢?讓我們在採訪中一探究竟吧!
訪談Q&A
1.團隊是如何萌生「少數民族語言授課網絡教學平臺」這個項目創意的呢?
答:項目誕生的核心契機來自於我們團隊內部的一次討論:一位蒙古族的同學在大學以前所有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是使用本民族語言,也就是他的母語——蒙古語來完成的。他們在高考時常被稱為「民考民」,看似規模很小。但經過前期調研就可以明白,我們所看見的學生數量原來只是冰山一角——在民大,這樣的學生更是屢見不鮮。
然而,幾乎每一次答辯的時候,都會有評委老師向我們詢問:什麼是「民考民」的學生?為什麼不使用漢語進行學習?種種疑惑的背後都暴露出了我們對於中國複雜的民族情況的認識還有進一步把握和提升的空間。受經濟、地理、歷史等各種因素,他們使用民族語言並不是「選擇」,而是「必然」;同時,在線上教育早已普及的今天,此次疫情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使用漢語學習的同學有一眾優秀的線上知識付費平臺進行學習,而現在市面上的任何一個軟體、任何一個網站的任何一個功能,都沒有為使用民族語言進行學習的同學提供優質、廣博的知識課程,哪怕是科普類的課程,這便是建立平臺的初衷。同時,我們也希望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平臺,漢語為母語的各民族同學都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上的課程進行學習和交友,這樣才進一步了解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共同生活的56個民族,是如何真正如石榴籽般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因而,「學在56」項目應運而生。
2.團隊的組建過程與成員具體分工情況是怎樣的呢?在組建團隊方面你有什麼寶貴經驗?
答:因為當前還在疫情防控中,項目團隊的組建都是在線上進行的,所以保證有效的溝通和相對充足的時間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要根據項目方向和特徵吸納不同的夥伴,我們團隊最開始是五個人,我本人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所以主力做課程服務體系的策劃和內容運營,但創業真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試煉,於是我有幸聯合到了來自經濟學院、理學院的孫雅雯、畢力格圖、陳筱婕和嚴樂四位同學。三創賽省賽結束時,我們決定繼續做下去,必須要吸納更多新的力量來補齊我們之前的薄弱漏洞,因而進行了相對正式的人才招募,遇見了簡歷震撼的衣雪穎學姐、榮奕源、潘梓怡、何杭薇、李檀香等五位同學。這樣整個團隊的分工都比較合理,儘管相對於要完成的事情來說還是壓力甚大,但十位老闆攜手前行,都專業過硬,熱情滿滿,這確實使得我們整個項目的推進都充滿鬥志!
3.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答: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的項目其實成立時間並不早,還是在創意階段,與校內外很多非常成熟,資質老牌,實力雄厚的項目一決高下時顯得特別單薄,比較弱小,而且確實沒有太多實績,沒有什麼啟動資金可以支持我們前行。這不僅是時間問題,也是投入-回報的問題,我們希望利用項目的活動空白期,在團隊成員精力安排合理的前提下,按照計劃階段不斷推進,要爭取各個重大時間節點,我們有成果,且不錯過。另外就是希望可以得到相關主體的支持、合作,互利互贏。
4.該教學平臺相較於目前已有平臺,具備哪些在文化特色、師資招聘等方面的優勢?
答:我們的最大優勢就是要做真正的「民族教育」品牌,也就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下,為助力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扭轉民族教育發展不平衡、滯後的局面,以全局視角整體觀照中華民族共同體,致力於打造民族教育「院校—地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由具有先進視野、高層次人才和知識文化素養的群體牽頭,藉助網際網路、新媒體手段等各種電子技術,通過拓展合作形式,實現知識的凝聚和分地區、分層級有序下沉,跨越知識壁壘和數據鴻溝,進一步明晰民族教育的價值立場和商業範式,對民族教育的發展具有指引意義。同時,課程質量也是我們的立身所在,像我們創新性地打造了師資招聘體系,也有考慮到利用我們民族院校這樣的特色優勢,鼓勵從民族地區走出來的優秀青年能通過線上教育這一形式去反哺家鄉。
5.該教學平臺的課程形式有什麼新穎之處?具體能提供哪些教學內容?
答:我們的課程形式就是利用了現在比較成熟的各類網絡教學形式,比如直播、錄播,互動等等,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則比較下功夫,也是我們正在著手搭建的關鍵點之一。我們最創新的設計就是提出了一套拓展課程,不只服務於學生,青少年,這一部分是面向社會各界人士的,尤其是我們的「民族博雅教育」,就包括了民族語言、文化、歷史三大環節,以「專業+科普」的心態來為對民族文化、語言、歷史感興趣的用戶,提供優質的付費知識或公益課程內容。
6.在平臺美術設計方面,團隊參考了哪些民族文化特色呢?
答:我們的平臺包括網頁和app,在美工設計上並不只具體參考某一種民族的文化底色,而是打造一種泛民族元素文化,藍色底紋與飄揚的經幡、旗幟等等都希望能給用戶提供靜謐、沉穩、讓人放鬆的視覺感受,進而全身心投入到知識海洋中,飽嘗五彩斑斕、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環境。
學在56少數民族語言網絡授課平臺 (網站版)
7.作為普通大學生,我們能以哪些方式參與到這個教學平臺的建設發展中?平臺是否會提供一些機會呢?
答:我們這個項目確實和學生聯繫緊密,尤其是項目落地之後,我們不僅可以邀請各類專業對口的同學,加入我們的技術開發、行政、教學、營銷等崗位,那麼同時我們學校本身也是民族院校,有很多「民考民」的學生,並且像文學院等很多學院的學生,在就業傾向上有教師從業的相關期待,在線上教育日益風靡的今天,我們的項目其實正是為更多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就業機會。
8.初次參加「三創」賽便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這個結果與團隊預期是否一致呢?從這次團隊參賽的經歷中獲得了哪些感受?
答: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這不僅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三創」賽,也是民大第一次參加「三創」賽,從省賽結果就能看出,在眾多電子科技類項目裡民大人的創意的「清新脫俗」,與眾不同,同樣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和鼓勵。我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項目,甚至因為起步晚等問題,前期磕磕絆絆,顆粒無收,如今即便是收穫了省賽特等獎這樣的成績,也仍不斷提醒自己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創業是艱難的,不是在你如何面對他人的質疑,而是在克服自己內心反覆的動搖,是否能做下去,要走多遠,這不是靠運氣和聽天由命的事情,而是要經過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斟酌才能決定的。
9.針對此次的創新項目,團隊在未來有什麼樣的展望?
答:目前我們的項目已經開始逐步落地,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風險變動,而作為一個初創團隊,在歷險的路上不僅希望「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希望能得到前輩們的支持和鼓勵,經驗分享,以及其他主體的支持與合作。民族院校、民族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等單位都將是我們主力合作的目標群體,同時我們也積極尋找其他力量的合作,如果您看到這裡覺得有意向,做進一步溝通的話,也可以聯繫我們的官方公眾號「學在56」,期待您的到來。
10.贈一段鼓勵的話,激勵其他想要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同學吧!
答:青春是值得挑戰,嘗試新鮮,且大膽試錯的。無論是創業創新比賽,還是科研學術訓練,只要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全力以赴,就不要後悔。在民大,無論是文學院等人文社科類院系,還是各類理工類專業,「跳出舒適區」、「挑戰」、「創新」,這些都該是我們青年學子的一張名片。成績、榮譽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挑戰自我,永遠前行在路上,這是我們不該捨棄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敬人事,待天命。好事一定會紛至沓來的。
創業,是一條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路途。儘管布滿荊棘,卻能讓我們在創業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誠如葉威同學所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祝願同樣具有創新精神的同學們在接下來的比賽中獲得佳績!
撰稿:查斯 陳雨欣
責編:王鬱文 鄧伊達
主編:範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