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峽兩岸新媒體大陸行活動10月18日在北京臺灣會館啟動,首站開幕式主要臺青代表之一的鄭博宇先生,從2009年第一次來到大陸交流,到現在已經快十年的時間了。鄭先生作為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對於在陸臺青的發展和海峽兩岸關係都有自己的見解。近期,觀察者網採訪了鄭先生,和大家分享他對於臺青「登陸」、臺灣居民居住證以及臺灣當局和兩岸關係的一些看法。】
觀察者網:這次兩岸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特意來到了創業公社。作為臺青創業的代表,您最想向兩岸媒體展示的是什麼?
鄭博宇:我作為他們這一次首站開幕式的一個主要臺青代表,這次行程安排上的面向很廣,有青創,有臺青,還有一些歷史風土民情的內容,我覺得沒有特定要展示的東西,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成就。
這一次17天的行程裡面,創業公社只有在北京和天津兩個地方出現過一些關於孵化器的內容。孵化器並不是40年這麼長一個歷史的結果,它是這五年來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成就,我自己是做創業孵化器的,所以更多的是展示這些各行各業的臺灣創業青年,他們在這裡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讓他們可以被兩岸的民眾看得見。
觀察者網:今年年初國臺辦出臺了惠臺31條,力度非常大,對於你個人和身邊的臺灣人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影響?
鄭博宇:31條裡面其實12條是針對臺商,19條是針對臺灣青年。就臺灣青年這個部分來講,針對性還是蠻廣的,包括可以考一些職業資格證,或是臺胞證可以登錄大陸的招聘網站等等。但對於創業的臺青來講,其實直觀性還沒那麼強,主要是因為前12條比較偏向於臺灣企業,但大部分創業臺青大概都是15年16年過來的,所以有很多人條件還達不到可以使用31條的水平。
北京現在出臺了55條,有些臺灣企業已經得到了某些資質,比如可以減稅,可以去申請研發費的減免等等,創新創業如果是屬於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他就可以去申請研發費的減免和稅費的減免,這些已經有臺灣團隊享受到了,雖說不是所有團隊都享受到,但就像我剛才說的,涵蓋面非常廣,所以他們是確實感覺到政策的優惠。
觀察者網:從臺青創業的角度,您希望大陸在哪些方面能再給予支持?
鄭博宇:我不敢說要很多的支持,我個人比較傾向的不是從補貼的角度去考慮,而是從協助的角度去考慮。例如說有很多臺灣年輕人想來做網際網路相關的創業,可是因為網際網路企業會牽涉到ICP的問題,大部分的臺灣企業或者外資(港澳臺投資目前被放在外資)ICP的問題一直都解決不了,所以能不能把港澳臺資認定為內資,讓創業的業態和業別不受到過多的限制,真正落實同等待遇,這是我之前一直很希望可以呼籲的一個點。
觀察者網:您曾提出臺灣在陸青年登陸六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共發展、促融合、贏未來」),您希望通過這六原則向在陸臺青傳達什麼樣的理念?或者換句話說,臺青在大陸發展,自己應該做出哪些努力?
鄭博宇:我們通常叫這個是臺青六原則或是融陸六原則,這是我起草的,現在全國各地大概已經有40多位各行各業的臺灣青年代表加入進來,一起去做這件事。
為什麼做這件事?因為新一代的臺灣年輕人已經跟以往的臺商不一樣了,現在的條件已經不同了。以前臺商來可能想要畫地,想要怎麼樣怎麼樣,他就可以做。新一代臺灣年輕人來,基本上都不是這樣了,環境也不一樣了。所以希望他們不要像以前那樣,因為你是臺灣人所以就要給些什麼。
六原則第一條是靠自己,就是說在這裡發展應該是憑藉著你能力或者你的專業,得到這裡的認可或是崗位。希望他們從務實的角度出發。
第二條,接地氣,你在這裡發展,應該去融入當地。比如說要創業,你要知道當地整體的發展狀況,要做好市場調研,接地氣很重要。
第三條是不投機,因為有太多的地方一直在強調政策補貼這些東西,那以創業來講,如果很多臺灣年輕人創業是為了政策補貼來的,那可以不用創業了,因為靠著補貼的創業是不會活下去的。北京根本沒有這些所謂的補貼政策,但北京這些臺灣創業者非常強,他們到哪裡去發展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六原則的前三條更多的是鞭策,是對於個體的認知。後面三條是共發展,促融合和贏未來,這三個點其實針對的是一種群體的共識。前三個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意識去做一個轉變,當這樣的人多了之後,後面的共同發展也好,促進融合也好,贏得未來也好,都是一種群體現象,是達到群體共識後可以完成的。
觀察者網:您是北京市第一位領到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拿到居住證之後的生活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鄭博宇:我自己明顯的感受就是便利。不管是從乘高鐵或是住酒店等方面,都很直觀,馬上就能感受到便利。再來就是信用卡,很多人一開始說還是辦不了,實際上我們去問了一下,不是辦不了,而是條件跟以往不一樣了。以前臺胞證要辦信用卡是非常難辦的,幾乎辦不下來,而且準備材料非常的多,大概6到8樣,現在只要三樣,光這一點其實就很直觀地讓你感受到居住證的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