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博宇:臺灣年輕人對於兩岸關係有什麼期待

2020-12-20 觀察者網

【首屆海峽兩岸新媒體大陸行活動10月18日在北京臺灣會館啟動,首站開幕式主要臺青代表之一的鄭博宇先生,從2009年第一次來到大陸交流,到現在已經快十年的時間了。鄭先生作為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對於在陸臺青的發展和海峽兩岸關係都有自己的見解。近期,觀察者網採訪了鄭先生,和大家分享他對於臺青「登陸」、臺灣居民居住證以及臺灣當局和兩岸關係的一些看法。】

觀察者網:這次兩岸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特意來到了創業公社。作為臺青創業的代表,您最想向兩岸媒體展示的是什麼?

鄭博宇:我作為他們這一次首站開幕式的一個主要臺青代表,這次行程安排上的面向很廣,有青創,有臺青,還有一些歷史風土民情的內容,我覺得沒有特定要展示的東西,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成就。

這一次17天的行程裡面,創業公社只有在北京和天津兩個地方出現過一些關於孵化器的內容。孵化器並不是40年這麼長一個歷史的結果,它是這五年來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成就,我自己是做創業孵化器的,所以更多的是展示這些各行各業的臺灣創業青年,他們在這裡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讓他們可以被兩岸的民眾看得見。

觀察者網:今年年初國臺辦出臺了惠臺31條,力度非常大,對於你個人和身邊的臺灣人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影響?

鄭博宇:31條裡面其實12條是針對臺商,19條是針對臺灣青年。就臺灣青年這個部分來講,針對性還是蠻廣的,包括可以考一些職業資格證,或是臺胞證可以登錄大陸的招聘網站等等。但對於創業的臺青來講,其實直觀性還沒那麼強,主要是因為前12條比較偏向於臺灣企業,但大部分創業臺青大概都是15年16年過來的,所以有很多人條件還達不到可以使用31條的水平。

北京現在出臺了55條,有些臺灣企業已經得到了某些資質,比如可以減稅,可以去申請研發費的減免等等,創新創業如果是屬於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他就可以去申請研發費的減免和稅費的減免,這些已經有臺灣團隊享受到了,雖說不是所有團隊都享受到,但就像我剛才說的,涵蓋面非常廣,所以他們是確實感覺到政策的優惠。

觀察者網:從臺青創業的角度,您希望大陸在哪些方面能再給予支持?

鄭博宇:我不敢說要很多的支持,我個人比較傾向的不是從補貼的角度去考慮,而是從協助的角度去考慮。例如說有很多臺灣年輕人想來做網際網路相關的創業,可是因為網際網路企業會牽涉到ICP的問題,大部分的臺灣企業或者外資(港澳臺投資目前被放在外資)ICP的問題一直都解決不了,所以能不能把港澳臺資認定為內資,讓創業的業態和業別不受到過多的限制,真正落實同等待遇,這是我之前一直很希望可以呼籲的一個點。

觀察者網:您曾提出臺灣在陸青年登陸六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共發展、促融合、贏未來」),您希望通過這六原則向在陸臺青傳達什麼樣的理念?或者換句話說,臺青在大陸發展,自己應該做出哪些努力?

鄭博宇:我們通常叫這個是臺青六原則或是融陸六原則,這是我起草的,現在全國各地大概已經有40多位各行各業的臺灣青年代表加入進來,一起去做這件事。

為什麼做這件事?因為新一代的臺灣年輕人已經跟以往的臺商不一樣了,現在的條件已經不同了。以前臺商來可能想要畫地,想要怎麼樣怎麼樣,他就可以做。新一代臺灣年輕人來,基本上都不是這樣了,環境也不一樣了。所以希望他們不要像以前那樣,因為你是臺灣人所以就要給些什麼。

六原則第一條是靠自己,就是說在這裡發展應該是憑藉著你能力或者你的專業,得到這裡的認可或是崗位。希望他們從務實的角度出發

第二條,接地氣,你在這裡發展,應該去融入當地。比如說要創業,你要知道當地整體的發展狀況,要做好市場調研,接地氣很重要。

第三條是不投機,因為有太多的地方一直在強調政策補貼這些東西,那以創業來講,如果很多臺灣年輕人創業是為了政策補貼來的,那可以不用創業了,因為靠著補貼的創業是不會活下去的。北京根本沒有這些所謂的補貼政策,但北京這些臺灣創業者非常強,他們到哪裡去發展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六原則的前三條更多的是鞭策,是對於個體的認知。後面三條是共發展,促融合和贏未來,這三個點其實針對的是一種群體的共識。前三個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意識去做一個轉變,當這樣的人多了之後,後面的共同發展也好,促進融合也好,贏得未來也好,都是一種群體現象,是達到群體共識後可以完成的。

觀察者網:您是北京市第一位領到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拿到居住證之後的生活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鄭博宇:我自己明顯的感受就是便利。不管是從乘高鐵或是住酒店等方面,都很直觀,馬上就能感受到便利。再來就是信用卡,很多人一開始說還是辦不了,實際上我們去問了一下,不是辦不了,而是條件跟以往不一樣了。以前臺胞證要辦信用卡是非常難辦的,幾乎辦不下來,而且準備材料非常的多,大概6到8樣,現在只要三樣,光這一點其實就很直觀地讓你感受到居住證的不一樣了。

相關焦點

  • 大陸臺青:應讓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別讓臺媒亂七八糟資訊誤導
    長期在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接受採訪時表示,化解誤解是當前兩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往於兩岸的臺灣青年可以通過自身在兩岸之間的遊走,真實地去傳達大陸和臺灣的真正情況,促進兩岸往和諧的方向發展。3月31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大陸高校保送錄取優秀臺灣學生和運動員的最新政策規定作出回應。
  • 臺青鄭博宇:慶幸讀書時教材還有「堂堂正正中國人」,相比「武力...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範凌志】5日,在以「疫情下世界 危局與變局」為主題的《環球時報》2021年會的「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討論環節中,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臺灣青年鄭博宇認為,和平統一可能性在現階段來看幾乎趨近於零,但統一又是必然的結果。
  • 臺灣人自述:朋友去澳大利亞,英語沒強結果東北話變強了
    「茫」,這是「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排名第一的漢字。「兩岸關係、臺灣未來的發展是『茫然』。在茫然當中,還看不清方向。」該代表字的推薦者如是陳述推薦理由。有島內網民評論說,「民進黨執政以來,全民被攪和得跟著忙忙忙,接著當然是茫茫茫了」。
  • 兩岸權威專家紛紛發聲 觀點有理有據 一起來聽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多位兩岸權威專家紛紛發聲,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並未消失,促進經貿談判是重要的一步。周志懷強調,和平統一的主導權不在於島內,而是在於大陸。換句話說,統一沒有爭議,只是路徑有分歧。
  • 臺灣創業者在大陸:需要創業公社這樣了解年輕人的地方
    創業公社為創業者提供的37℃公寓(意在給創業者提供一個有溫度的地方)目前共有133間宿舍,每間都是精裝修,入住率100%。  「住宿對臺灣人和本地人都是剛需,公社從住就解決創業者的問題。」創業公社臺灣青年創業驛站負責人鄭博宇認為這是很好的一點。
  • 赴陸臺商:蔡英文搞砸兩岸關係令我們處境尷尬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臺媒稱,在野的國民黨為增進對臺商服務、重視臺商在兩岸的角色,近期研究擬成立「臺商服務中心」,該中心擬和各地的臺商協會合作,也能希望透過該組織傳遞信息。  報導稱,這幾年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除了臺商外,也有越來越多臺青年、臺生到大陸就業、求學,能夠親身體會兩岸關係重要性的人也越來越多,臺商服務中心若可將服務面擴大到其他臺灣青年及臺生,將更能贏得認同,也會有更多人體會到兩岸和平的重要。  北京臺商協會會長章啟正23日接受媒體專訪指出,當前兩岸關係越走越艱難,臺商確實會有些尷尬。
  • 臺媒關注赴陸臺商:「蔡英文搞砸兩岸關係令我們處境尷尬」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臺媒稱,在野的國民黨為增進對臺商服務、重視臺商在兩岸的角色,近期研究擬成立「臺商服務中心」,該中心擬和各地的臺商協會合作,也能希望透過該組織傳遞信息。報導稱,這幾年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除了臺商外,也有越來越多臺青年、臺生到大陸就業、求學,能夠親身體會兩岸關係重要性的人也越來越多,臺商服務中心若可將服務面擴大到其他臺灣青年及臺生,將更能贏得認同,也會有更多人體會到兩岸和平的重要。北京臺商協會會長章啟正23日接受媒體專訪指出,當前兩岸關係越走越艱難,臺商確實會有些尷尬。
  • 柯文哲:兩岸關係有專屬定位,並非國際關係
    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中評社專訪,面對兩岸關係,他強調應遵守體制,改善現狀。既然在現行體制處理兩岸事務,目前的政府組織有「外交部」,也有陸委會,這很清楚地說明「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個有專屬定位的兩岸關係」。柯也直言,若參加2020大選,屆時提出的兩岸論述與他接受中評社專訪提到的不會差很多。莫忘初衷,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讓人民過好日子。
  • 臺灣旅遊業者:期待兩岸關係向好 帶動臺灣經濟
    對此,白清芬感到無奈:「我們不希望旅遊受到兩岸局勢影響,現在還每年派人到上海、北京等地參加旅遊相關展會,也在大陸攜程網上做了登記。」白清芬早在兩岸開放交流之前就去過大陸,近些年再次「登陸」發現「大陸進步神速」。「大陸民眾生活好了,喜歡旅遊的人非常多。希望兩岸關係持續向好,這對帶動臺灣經濟非常重要。」她說。
  • 專訪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疫情衝擊下,兩岸關係變了多少
    【環球時報記者 謝戎彬 吳薇】進入2020年以來,從蔡英文獲得連任到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從美臺頻繁互動到解放軍艦機多次繞臺,再到疫情下島內一些勢力「以疫謀獨」,兩岸局勢在迅速發生變化。在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下,未來4年,兩岸關係將向何處去?《環球時報》就此專訪了原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如圖)。
  • 在這裡,有根有情還有夢
    因社團和學校參與踴躍,今年出團數量增至45個,有約1350人參與,總體規模和成效遠超初期構想。  「2015年前,很少有臺灣學生會考慮來大陸實習。2016年,『體驗式交流』的概念提出來之後,實習的崗位更多元,臺灣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大陸企事業單位,大陸也逐漸成為臺灣青年逐夢的舞臺。」
  • 兩岸關係民調與臺灣人性格有密切關聯
    不久前,臺「陸委會」公布例行性民調,有高達85%民眾主張兩岸關係「廣義維持現狀」,除了顯示馬當局維持現狀主張,仍掌握臺灣多數主流民意,同時這與臺灣人在面對環境變化、實力消長與制度變遷中的一種直觀性格的展現,那就是安定與保守的臺灣人性格。
  • 臺灣人對兩岸關係有信心,美國會幫助臺灣?
    近日,臺灣本土多次對民意進行調查,公布了10月份的時事議題民調。針對民調的結果,國民黨籍民代陳以信公開表示:「傾綠民眾期待美國出兵協助防衛臺灣,有著更多不切乎真實的想像」。臺灣人對兩岸關係頗有信心最新的民調結果中,59.5%的受訪者對記者說,他們「不相信兩岸會開戰」,因為臺灣和大陸屬於一個血脈,流著同一種血。
  • 獨家發聲:臺灣青年樂見未來到大陸創業成為一種趨勢
    央廣網梅州3月13日消息(記者劉傑)雖然一個「變」字精確概括了去年以來兩岸關係走勢,但兩岸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與大規模頻繁的民間往來卻始終未變,其中,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就選擇來到大陸尋求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 兩岸關係冷卻 網友翻蔡英文選前專訪諷其「幹話王」
    網友翻出蔡英文專訪,曾說打贏選戰,陸會配合民進黨。(圖片來源網絡)中國臺灣網6月17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凍。有網友翻出蔡英文2014年的專訪,當時蔡英文表示「只要民進黨打好2014年『九合一』大選,連大陸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
  • 蔡英文接受臺媒專訪:期待大陸再展現一些善意
    離5月20日越來越近,蔡英文模糊不清的兩岸政策引起關注。蔡英文接受臺灣《中國時報》專訪表示,520就職之前是雙方展示善意、累積互信難得的緩衝期,沒有這段過程,520說什麼都沒有幫助。她期待大陸可以運用這個機會「展現一些善意」,並「相信中國大陸應有能力做此思考,不需要我們去指點他什麼。」
  • 李克強:我期待著兩岸關係再「進」一步
    李克強:我期待著兩岸關係再「進」一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3 11:52 來源: 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總理,您好。我們都知道兩岸現在迎來了一個好的機遇,在今年過完年之後,兩岸主管事務部門負責人見了面,而且習主席也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見面,並且發表了重要談話。我的問題是,兩岸現在的交流以及互動非常密切,大家也非常希望兩岸關係有新的突破。請問您對新的一年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謝謝。
  • 專訪高雄師範大學教授劉廷揚:兩岸「雙城論壇」可以照亮未來
    縱觀劉廷揚的簡歷,他1984年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曾擔任臺北海洋技術學院校長,常年從事學生工作,在教育領域歷經臺灣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劉廷揚在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認為,現在臺灣年輕人很自我,他們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政府在倡導什麼,他們都沒有太接受。
  • 臺灣問題︱蔡英文上臺以後的兩岸關係
    在這次講話中,她不僅表示要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並且提到了尊重「『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以及維護過去二十多年兩岸「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這次講話基本上奠定了其未來兩岸論述的基礎。2016年1月21日,蔡英文在大選勝利之後接受了臺灣《自由時報》的專訪,進一步總結了其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 不負青春 踏夢前行——臺灣青年大陸追夢啟示錄
    (受訪者供圖)  「90後」陳亞妏登陸兩年多,有臺灣同行問她是否後悔。「勇敢踏出去,會發現認知局限限制了自己。」她辭掉臺灣公辦幼兒園工作時,唯一的念頭是:「大陸天地廣,是我們這代臺灣年輕人應該來親身體驗的地方」。  剛入職平潭城關幼兒園,陳亞妏就「震撼」了:「這裡有18個班級,我像從小公司到了大企業。」這位臺灣老師很快贏得學生、家長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