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涮估計大部分朋友想到就是涮羊肉,那段元世祖忽必烈涮肉打勝仗的故事估計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今天不說這段;也不說清朝康熙、乾隆二帝涮羊肉盛行的故事;我就想說說我這四十餘年看到的涮鍋的變化,可能我見識薄淺,說到不對的請您多包涵哈。
雖然生在北京,但記得小時候吃涮鍋並不講究,是一種比較奢侈的事,70年代末80年代初吃肉都困難,別說好的羊肉了,那段記憶其實也不太清楚了。80年代中期開始偶爾在家裡吃涮羊肉打牙祭。那時候到都是走好遠去一些好的商店去買切好的羊肉片,回家用平時煮粥啥的鍋煮好熱水站在灶臺邊上吃。家長提前弄好麻醬+腐乳+韭菜花配好的調料,上面放點香菜和自己榨的辣椒油就算齊了,吃起來狼吞虎咽的,那叫一個香。涮完肉涮點大白菜、粉絲,最後還要喝一碗涮羊肉的湯才算圓滿,號稱是原湯化原食(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長期沸水煮的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喝了反而不好)。
後來90年代開始在外面飯館吃,知道了北京正宗的是銅鍋涮肉,那時候都是碳火的,吃的時候火苗都能從火鍋中間跳出來,總之很旺。大多數還是涮羊肉,也開始涮一些爆肚、百葉肥牛等,配菜也多了,什麼粉絲、豆腐(凍豆腐)、土豆片、各種菜一類的。我記得在海澱的時候最奢侈就是去吃陽坊涮肉、勝利涮肉,在現在遙遠的西北六環那邊。城裡最有名的清真涮肉就是聚寶源了,啥時候都是排著隊,去晚了排2小時是常事。
再後來2000年左右開始有了川味火鍋,有了九宮格、鴛鴦火鍋,有了酒精小火鍋,涮的東西就更多了,除了各種的肉,川味還會涮鮮鴨血、豬腦啥的。佐料也是更改了我20多年的習慣,開始吃香油+蒜泥+蠔油等配出來的油料;我甚至現在一般去常吃的川味火鍋店都是要配倆份小料,一份麻醬一份油料的。記得有一次去四川玩還鬧個笑話,跟當地問有沒有麻醬佐料,人家給上了一碗麻油,估計也覺得這個人太土了吧。
現在吃涮鍋還是比較講究,主要就是先看鍋配料怎麼樣(就算清湯也要有幹口蘑、大蔥段、薑片、海米,最重要放幾片肥肉片潤一下鍋)、肉好不好(羊肉要沒有羶味,肉質鮮嫩),料味濃不濃(麻醬的起碼不能洩),如果是清湯的涮一段時間還要看看沫子情況,如果沫多說明肉質不太好。現再吃過的涮鍋品種也多了,有廣式海鮮火鍋、蘇杭的菊花火鍋、雲南的滇味火鍋等等,總之是現在大家都口福滿滿,那麼多款涮鍋總有一款適合您去品嘗,期待我們共同在涮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