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火鍋差點輸了?讓我排隊100桌我也願意等的臺式涮涮鍋。
提起火鍋,大家的腦海裡總是會浮現出四川火鍋的紅油與麻辣,隨著毛肚或郡肝在沸騰的鍋中起落,帶上了紅油的鮮豔,吃得人們大汗淋漓的場景。但大家往往會忽略一個地方的火鍋,那就是臺灣的臺式火鍋。和重慶火鍋的熱情奔放不同,臺式火鍋是精緻而內斂的。
臺式火鍋又被稱為臺式涮涮鍋,大多數都是一人食的小鍋為主。其實涮涮鍋最先起源於日本,一人一鍋,根據自己的喜好增添食材。後來風靡至臺灣,加入了許多臺灣的元素,經過了「本土化」後,變成了地道的臺式涮涮鍋。
除了沿襲一人一鍋的概念,在裝潢上,和其他的火鍋店熱情外放的環境也有所不同,臺式火鍋店自帶著一股「優雅」的氣質。就像性子截然相反的兄弟,各自恣意生長,但一樣的,都是翻滾著的罪惡感。誰也不輸誰,重慶火鍋有它的特色,臺式火鍋也有它的優點。
嘗過了重慶火鍋的鮮香麻辣,抵不住臺式火鍋的精緻誘惑。身為火鍋愛好者的我,不打卡臺式涮涮鍋怎麼說得過去。
這是一家從美國起家的臺式涮涮鍋店,吸收了臺式涮涮鍋的精髓後又開始推陳出新,將做菜的創意發揮到了每個涮涮鍋當中,各具特色,滿足不同口味需求的食客,在這裡可以找到傳統的臺灣麻辣鍋,也可以品嘗到創意的奶蓋鍋或者臭豆腐鍋。說真的,如果只能在廈門選一家臺式涮涮鍋吃,我一定選它。
店裡黑色為主的色調一下子和市面上其他家的涮涮鍋環境區別開來。以黑色為主色調的店見過不少,但有幾家總是會讓人在黑色裡迷失自我,找不到路在何方。這家店雖然也一樣選用了黑色的主色調,卻因為有了燈光的指引而讓人能輕鬆找到座位。
先上的是臺式麻辣鍋。每個地方的「麻辣」二字都因為所處的地理環境而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因為四川盆地的地形原因,導致了水汽聚合在盆地地形中,無法正常擴散。氤氳的水汽讓重慶冠上了「霧都」的名號。濃重的水汽讓重慶人不得不通過吃辣來排除體內多餘的水汽積累,加速自身的新陳代謝,降低「溼氣」積累帶來身體的不適。重慶的麻辣,是粗曠而豪放的,講究的就是暢快淋漓。
臺灣的麻辣則是內斂沉穩的。除了本土的原住民外,因為有了大批福建移民和其他地區移民的關係,口味上複雜而多樣,形成了特有的臺灣飲食文化。講究食補的臺灣人經常會在火鍋中加入藥食同源的食材,讓鍋中的麻辣更具層次感。四面環海的地形特點也讓這裡的海鮮格外豐富,因此臺式麻辣鍋中的海鮮也是必不可少的。經過熬煮的海鮮釋放出來的鮮甜口味,為麻辣鍋增添了甜卻不易察覺的口感。臺灣的麻辣,是豐富而溫和的,講究的是味蕾上的爽快體驗。
說是一人食,但我覺得這一個鍋的分量,兩個女生分一鍋可能正好。蟹肉棒、魚丸、大腸、鴨血、凍豆腐……在沸騰的鍋裡,交織著空氣裡翻滾的麻辣香氣,特別是魚丸和凍豆腐,咬一口就爆汁,所有鮮甜的汁水在入口的一瞬間完全迸發開來,辣而不刺激,是我能夠接受的辣度。
第二鍋來的是招牌臭臭鍋。顧名思義,這個鍋的主角就是臭豆腐。光聞起來臭,但吃起來,豆香就在一瞬間湧現。在沸騰的鍋中不斷湧出「臭香」的味道,每個人都被這份獨特所吸引,吃兩大碗飯都沒問題。
說到飯,裡面的溫泉蛋飯不得不提。粒粒分明的米粒上澆上了特製的臺式拌飯醬油,米飯的正中間,窩著一顆吹彈即破的溫泉蛋。用筷子小心戳開一個小洞,半流動的蛋黃液從洞口流出,金黃的蛋液將上層的米飯包裹得粒粒誘人。將三種碗中的材料用筷子拌在一起後,吃下去才發現裡面其實還有油蔥的相伴。鹹香的飯因為有了特製醬油的關係變得有些甜口,裹上了蛋液的米飯每一粒都飽滿而鮮甜。
小吃都是地道的臺灣小吃。炸甜不辣是臺灣夜市的不敗小吃,選用魚漿酥炸至金黃,炸後的甜不辣口感Q彈,筋道爽滑,每一口都是鮮甜的致命誘惑。酥炸大腸選用了新鮮的優質大腸頭,經過油炸,香而不膩,搭配上了店裡的特質調味粉,將酥炸大腸的鹹香口感更添一分。
特調的蝶豆花拿鐵,因為擁有豐富花青素的緣故,顏色呈現出了璀璨而清透的藍色,味道甘甜,和下層的檸檬汁組合成了唯美的分層,清爽解渴,在燈光下散發出來清透的紫色,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飯後的雲端冰淇淋,在冰淇淋上面加上了雪白而蓬鬆的棉花糖。撒上了些許的金箔,看起來大氣而高級。香草冰淇淋甜而不膩,加上清甜的棉花糖,吃起來有趣又好吃,再加上旁邊巧克力夾心棒,甜味層層升級,給這頓大餐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如果下次有人問我臺式涮涮鍋去哪裡吃,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它。讓我排隊100桌我也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