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9年5月21日,關閉近30年的中國瀋陽故宮鳳凰樓重新對觀眾開放。中國瀋陽故宮鳳凰樓如今已有390歲,是當年盛京城內的最高建築。鳳凰樓坐落於瀋陽故宮中路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始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年至1635年),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簷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築。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最初,鳳凰樓是皇太極及后妃議事、讀書、小憩和宴會之所。清入關後,這裡曾貯藏五朝實錄、聖訓、清帝聖容、行樂圖及清初御寶,堪稱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
瀋陽故宮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已15年。這座獨具滿漢建築風韻的文化遺產,每年接待的遊客量從2004年申遺當年的67萬,到2018年已超過200萬,已經成為瀋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鳳凰樓共3層,高22米,是整個故宮建築群的制高點。登樓可飽覽盛京全貌,並觀日出。
在300多年前,鳳凰樓是當時的第一「高樓」,「陪都十景」、「盛京八景」均把「鳳樓曉日」、「鳳樓觀塔」列入其中,清入關後列帝東巡都要在此樓觀景、賦詩。
懸掛於鳳凰樓正門的金漆九龍鬥匾——「紫氣東來」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二次東巡親筆御題。
鳳凰樓一層樓身為磚牆圍護,兩側廊下有扶手明樓梯,南側明間闢門,下設24級臺階,裡通高臺寢宮區域。二、三層為木圍護,二層東側廊內有樓梯登至三層。鳳凰樓一層是通往後宮的通道,因通往二樓、三樓的樓梯過於狹窄、陡直,為保證遊客安全,自1990年起關閉二層及三層,停止遊客登樓。
鳳凰樓上的黃琉璃瓦綠剪邊。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為滿足觀眾多層次的參觀需求,讓觀眾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清初皇家文化,在關閉近30年後,鳳凰樓重新對公眾開放。
為滿足遊客多層次的參觀需求,讓他們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清初皇家文化,在保證觀眾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瀋陽故宮決定每天提供20人次的參觀機會,每天上下午將各有一批、每批10位觀眾,登上鳳凰樓,一覽故宮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