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易經》,千古迷宮。
《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傑作,是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易經》是由符號到文字著成的中國第一部古經,是一部哲學菱和科學典籍。數千年來,國家級對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被後世尊為「群經之首」和「中國文化之源」。中
中華易學流長,伏羲時有《河圖》,夏有《連山》,商有《歸藏》,周有《易經》。《易經》因是周代之易,故又稱「周易」,被孔子定為五經之首。
《易經》有三大原則:交易:簡易,不易。
所謂變易,是指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不變是相對的,變是永恆的。
所謂簡易,是說宇宙間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會變成平凡,平凡而且簡單。
所謂不易,是說世界上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
易學從其創立那天起,就形成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易理體系,一個是象數體系。易理體系屬於社會科學,象數體系屬於自然科學。
需要指出的是:《易經》的哲學意義重於預測功能,預測功能只是《易經》的一部分,但讓世人對《易經》感興趣的恰是其預測功能,這也正是《易經》的魅力所在。
人為什麼活在世界上?人以怎樣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過程,是偶然性事件的組合?還是冥冥之中服從某種必然性的安排?人到底有沒有命運?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當你春風得意,正欲大展宏圖的時候,卻突然莫名其妙地倒了黴。反過來,當你倒黴透頂的時候,又會有時來運轉的機遇出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句名言:姜太公釣魚,願者魚兒上鉤。相傳姜太公倒黴的時候,無論做什麼總是不成。他販豬賣豬,豬的價格就下降;他改為販羊賣羊,羊的價格就下降;於是他就去販賣麵粉,剛打開袋子賣面,突然颳了一陣風,把麵粉吹了個乾淨;正當他無奈地倚在樹下仰天長嘆的時候,「啪」的一聲,一塊鳥屎又不偏不倚地打在他的臉上。真是倒黴到了極點。「屋漏偏逢連陰雨」是倒黴者的共同特徵,只不過表現方式、表現程度不同罷了。
民間還流傳著姜子牙的另一個故事:
周文王即位後,一天夜裡夢見一個神仙告訴他,要想統一天下,建國安邦,就要去請姜太公輔佐。後來周文王在渭水邊找到了姜子牙,可姜子牙提出了個條件,非要文王親自為他拉車,他才進京保國。於是,文王大汗淋漓地拉了有半裡路,便說「我拉不動了,換別人拉吧。」姜子牙不同意,說:「你再幾步吧。」文王又用盡了力氣拉了一段,最後實在走不動了,放下車繩直喘氣。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就別拉了,你拉了我八百步零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聽,馬上坐起來還要繼續拉,姜子牙說:「再拉就不靈了。」後來,周朝果然延續了八百零八年。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不同的人們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大家都想爭當主角,一個人能不能把這個主角演繹成令人羨慕的人物,那就要看天時、地利和人和了。其實主角或者叫做英雄的人,本質上與常人的區別並不是很大,只不過是運氣和努力比常人強罷了,這其中運氣的比例又大於努力的比例。
什麼叫才華?才華如果沒有機遇青睞,才華等於狗屎。什麼叫能力?能力如果沒有職務匹配,能力等於牛糞。
《紅樓夢》詩日:「運敗金無彩,時乖玉不光。勢敗休雲貴,家貧莫論親。」毛澤東在評點《二十四史》時,寫下了這樣兩句話:「時來天地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真理也!
古代先哲把一個人的生辰信息的排列組合稱之為命,把人一生所經歷的各個階段稱之為運,二者合為一體就是命運。一個人命運好壞,既要看生辰信息的排列組合,又要看行運如何。如果一個人的生辰信息先天不足,未能得逞也走得不完美,這就是命運之「病」。如何治「病」呢?這就需要運用風水學等方法來進行調理。如果把生辰信息預測學比喻為命運診斷工具的話,風水學則是絕好的命運治療工具。
《易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的,它的內容很多很豐富,但主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原則及處理方式方法。是簡易、不變、變易的統一體。因此,遇著問題也不是生搬硬套的,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喜歡《易經》的朋友們,你們怎麼認為呢,歡迎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註:以上大部分內容出自風水大師韓雲林於2010年3月於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