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漢語詞彙中為群眾所創造而且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一種語言單位。這種語言具有通俗、簡練和形象化的特點,能夠被許多群眾所接受。一般來講,大部分俗語都比較易於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俗語卻有些晦澀難懂。比如,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娶親不找『半個』人,迎親不走屋後門。」就是比較難懂的一句農村俗語。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句俗語。
一、娶親不找「半個」人
所謂的「娶親」,是指男子結婚。在過去,男子娶親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分「大娶」和「小娶」。在有些地區,還有「夜間娶親」及「搶親」的方式。
所謂的「大娶」是指富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富人家庭會採用官轎、花轎各一乘,並配備鼓手、彩旗前去迎娶新娘,所以被稱為「大娶」。
所謂的「小娶」是指窮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窮人家備不起官轎,頂多會用一乘花轎將新娘娶回來就行了,所以被稱為「小娶」。
所謂的「半個」人是民間對喪偶男人或女人的一種說法。
那麼,為什麼娶親不找「半個」人呢?
民間認為:人一旦喪偶,就意味著「家庭不全」,如果讓喪偶者參與娶親,就顯得特別不吉利,會給新婚夫婦心理上造成陰影。因此,民間是不會讓喪偶者去參與娶親的。
當然,不讓喪偶者參與娶親不是指不讓喪偶者參加婚宴,喪偶者是完全能夠參加婚宴的,只是說不讓他們作為「娶送客」去迎娶新娘罷了。
二、迎親不走屋後門
迎親是指「六禮」中的「親迎」,起源於周代。其實,就是指將新娘迎進家。
對於大部分地區來說,是不存在「親迎」一說的,而對於有些地區,卻有「親迎」的風俗。
比如,在山西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新郎在結婚那天是不會去新娘家接新娘的,新郎一般會端坐在家中等候新娘,而娶親的任務則會由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去完成。當新娘快到家時,新郎會站在大門口迎候,直到將新娘迎進洞房為止。
所謂的「屋後門」其實就是指庭院的後門。農村的大部分地區都只有前門而沒有後門,但在有些地區,卻既有前門也有後門。
那麼,迎親為什麼不能走後門呢?
後門是庭院中與主要進入路線方向相反的入口或進路,在生活中被稱為「偏門左道」,是一個「不正常」的門。《後漢書·樊宏陰識傳贊》中稱:「權族好傾,後門多毀。」《南齊書·高逸傳·褚伯玉》中稱:「年十八,父為婚,婦入前門, 伯玉從後門出。」由此可見,後門是不可以經常走的,況且,作為一個剛要進門的新媳婦,從後門中將人家迎娶到家成何體統?因此,民間便有了「迎親不走屋後門」這種說法。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大概意思。如果解釋得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網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