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娶親不找『半個』人,迎親不走屋後門」,是啥意思?

2021-01-10 老胡說三農

俗語是漢語詞彙中為群眾所創造而且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一種語言單位。這種語言具有通俗、簡練和形象化的特點,能夠被許多群眾所接受。一般來講,大部分俗語都比較易於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俗語卻有些晦澀難懂。比如,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娶親不找『半個』人,迎親不走屋後門。」就是比較難懂的一句農村俗語。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句俗語。

一、娶親不找「半個」人

所謂的「娶親」,是指男子結婚。在過去,男子娶親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分「大娶」和「小娶」。在有些地區,還有「夜間娶親」及「搶親」的方式。

所謂的「大娶」是指富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富人家庭會採用官轎、花轎各一乘,並配備鼓手、彩旗前去迎娶新娘,所以被稱為「大娶」。

所謂的「小娶」是指窮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窮人家備不起官轎,頂多會用一乘花轎將新娘娶回來就行了,所以被稱為「小娶」。

所謂的「半個」人是民間對喪偶男人或女人的一種說法。

那麼,為什麼娶親不找「半個」人呢?

民間認為:人一旦喪偶,就意味著「家庭不全」,如果讓喪偶者參與娶親,就顯得特別不吉利,會給新婚夫婦心理上造成陰影。因此,民間是不會讓喪偶者去參與娶親的。

當然,不讓喪偶者參與娶親不是指不讓喪偶者參加婚宴,喪偶者是完全能夠參加婚宴的,只是說不讓他們作為「娶送客」去迎娶新娘罷了。

二、迎親不走屋後門

迎親是指「六禮」中的「親迎」,起源於周代。其實,就是指將新娘迎進家。

對於大部分地區來說,是不存在「親迎」一說的,而對於有些地區,卻有「親迎」的風俗。

比如,在山西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新郎在結婚那天是不會去新娘家接新娘的,新郎一般會端坐在家中等候新娘,而娶親的任務則會由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去完成。當新娘快到家時,新郎會站在大門口迎候,直到將新娘迎進洞房為止。

所謂的「屋後門」其實就是指庭院的後門。農村的大部分地區都只有前門而沒有後門,但在有些地區,卻既有前門也有後門。

那麼,迎親為什麼不能走後門呢?

後門是庭院中與主要進入路線方向相反的入口或進路,在生活中被稱為「偏門左道」,是一個「不正常」的門。《後漢書·樊宏陰識傳贊》中稱:「權族好傾,後門多毀。」《南齊書·高逸傳·褚伯玉》中稱:「年十八,父為婚,婦入前門, 伯玉從後門出。」由此可見,後門是不可以經常走的,況且,作為一個剛要進門的新媳婦,從後門中將人家迎娶到家成何體統?因此,民間便有了「迎親不走屋後門」這種說法。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大概意思。如果解釋得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網友斧正。

相關焦點

  • 房屋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啥意思?老人說的有理嗎?
    房屋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啥意思?老人說的有理嗎?再看俗語的後半部分,小編也是從封建迷信和客觀事實的角度來介紹。從封建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家人的後門開了窗子,就會直接影響良好的風水。在風水學中,講究藏風聚氣,這樣可以聚斂財氣,運氣。可如果在後門開了一扇窗戶,就會導致屋內聚斂的狀態變得通透,直接讓財氣,運氣順著窗戶飄出門外,以至直接影響家族的好運氣。
  • 農村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有很多關於過年的風俗習慣和俗語老話流傳至今,雖然簡單通俗,意義卻非常深遠。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到農村俗語,這些俗語多以白話文與方言組成,通俗易懂,以方便記憶和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經典的俗語歷久彌新,有些俗語則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 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 農村俗語借錢娶親親還在,借錢買田田還要賣,是啥意思
    借錢娶親親還在,借錢買田田還要賣,這句農村俗語應該指的是在解放前,那時農村的土地還是私有化的,有錢就可以自由買賣了。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借錢娶親,親還在是什麼意思現在不少農村人都在抱怨,農村的彩禮是越來越高了,但彩禮這東西,其實在久遠前就有了,那時候彩禮還不是叫彩禮,而是叫聘禮。
  • 農村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古人留下的忠告,很有道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輩們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並非表面讀起來那麼簡單,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就比如這一句「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前門不能栽樹,後門不能開窗。農村的大多家中房屋建設裝飾也遵循這個規則,那你知道為什麼嗎?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下半句少有人知
    導讀: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下半句少有人知不管是在以前,狗在農村最為常見,以前人們養狗是為了看家護院,現在養狗更多是當作解悶的寵物來養;在我們那邊更是有」狗來富」的俗語,因此在農村對很多家庭狗真的很重要,但是為什麼會有「添人不添夠」的俗語呢?
  • 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這對於許多農村人而言,前往田間地頭的灌溉除草依舊刻不容緩。 現在正值農曆七月初六,明天就是傳統節日的七夕;這也被不少年輕人成為「情人節」,甚至商家也會以此作為噱頭來進行宣傳賣貨。但是七月份還有一個重要的節點,那就是「七月十五」,也被稱為七月半。在農村,有這樣一句關於「七月半」的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 農村俗語『木匠不做齊頭料,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
    農村人都知道以前農村有三大吃香的手藝人,木匠、石匠、鐵匠,尤其木匠最受尊重,傳說是因為魯班留下《魯班書》的原因,農民子女結婚做家具都要找他們打制,我叔就是一名木匠,日常打制板凳、桌子、柜子,到了春節,我就纏著他做木刀、木劍,別提多高興了;屠夫也很多,農民家家戶戶都養豬,殺豬過年很喜慶,但是他們也都非常講究
  • 農村俗語:「窮死不做賊,冤死別告狀」啥意思?為什麼不能告狀?
    其實在農村生活的話,不妨常常和村子裡的老人聊聊天,不僅可以陪陪老人,還能聽到許多有意思的農村俗語,其實農村的俗語,基本上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雖然也經歷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但其實留下來的俗語,質量也是層次不齊的,其實這個質量也是指它在當今社會有沒有一定的意義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總結,和人生體驗的結晶,有許多俗語說得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還活潑有趣,合轍押韻。關於節氣和節日的農村俗語也不少,比如「清明曬死柳,一叉打一鬥」等等,說得還是挺有道理的。那麼,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啥意思?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
    農村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啥意思?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文/農夫也瘋狂現在農村很多的老人,依然習慣用農曆來記事。最為常見的就是過生日,或者是結婚、喬遷這樣的喜事選日子,其中就是依據農曆為主。而俗語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五月份的時候不適宜動工建房子,而到了農曆六月份的時候,就不適宜搬家了。這是為什麼呢?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五月不起房每年到了農曆五六月份的時候,農民都是比較忙碌的。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到底啥意思?看完就明白了
    但是對於農村住居周圍栽植樹木的問題,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是你想栽啥就栽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的老話,就是根據諧音和一些風俗而總結出來,不能出門就見喪(桑),也不能後門正對「扶喪棒」(柳樹是農村製作發喪時所用的扶喪棒的專用木材)。
  •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到底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老一輩人為了方面農事,把一些日常的生活經驗編成了俗語,方面人們進行勞作。其中有一部分俗語說的就是天氣方面的,比如「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這也是今天咱們要說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到底啥意思?
  • 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啥意思
    導讀:農村蓋房講究「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有道理嗎?為什麼?俗語說「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這句話從字面上很難理解,甚至說的生硬晦澀,但是結果說的還是很嚴重的,不然怎麼說到家財財散走了。其實,這句話最重要的是理解「口」字。「口」誰都知道,最常用的就是說的嘴巴的意思,據古籍「口,人所言食也」,說的是人說話吃飯的地方。
  • 農村俗語:「院內不栽松與柏,院外不栽桑與槐」是啥意思?
    對於父親的做法,李大哥著實有些不理解,他不知道父親為啥會反對他在院子中栽植松樹和柏樹,但他知道父親的脾氣不好,因此,也不想多問。於是,李大哥只好將栽樹的工作停了下來。父親走了以後,李大哥找來了王大爺進行傾訴。王大爺了解了情況後對李大哥說:你父親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
  • 農村俗語「兩人不賭錢,三人不買鋤頭,四人不掰火柴」,啥意思
    農村俗語千千萬,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總結。細細品讀,總能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多年來,這些農村俗語也在指引著農民生活的方式。關於農村俗語,分為很多種類型,有專門預測氣象的、也有說人情世故的,數量之多,說不盡道不完。
  • 農村俗語「姑不娶、姨不送、舅媽送、一場病」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在語言方面更是獨樹一幟,而俗語作為語言文化來講,通俗易懂,簡短意賅,郎朗上口,包羅萬象的特點,也讓其傳承千年並煥發燦燦金光!年少輕狂,對俗語不屑一顧,隨著閱歷的豐富,才知道俗語富含的哲理,能指引人前進。今天筆者就分享幾則俗語給大家,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停」,是啥意思?
    文/青夕 農村俗語「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停」,是啥意思?工作學習會用到 我們都清楚在農村流傳下來了各種各樣的俗語,設計的範圍也特別的廣泛。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殘精」是什麼?
    」,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農村的俗語,因為在農村,會說俗語就代表著有文化,所以老人們都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拿出來進行討論,而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雖然話有些糙,但理一定不糙,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來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