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從出現至今有著數千年的歷史。
從殷商時期的驛站到十八世紀之前的客棧,再到十九世紀初工業時代誕生起來的豪華酒店,酒店在不斷演變發展,基本功能也在日益增加。
進入20世紀,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酒店、現代酒店也開始興起。時至今日,酒店不再是僅僅為了滿足居住需求的局限,它已經成為集餐飲、休閒、娛樂等一體的服務設施場所。
01
目前對酒店的基本定義是可以提供安全、舒適,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間的商業機構。但更具體地說酒店是以它的建築物為憑證,通過出售客房、餐飲及綜合服務設施向客人提供服務,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的組織。
按照國際酒店行業分類,酒店行業可以分為全面服務酒店和有限服務酒店。
其中,全面服務酒店對酒店整體、接待大廳、客房、餐飲、公共區域等方面更為嚴格細化的評定標準,不僅提供酒店住宿服務,同時還包括豐富的餐飲、會議、休閒娛樂等多方面供給。
有限服務酒店則主要聚焦住宿和簡餐功能,大堂等其他配置儘可能簡化,更側重經營效率和投資性價比。然而,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目前以途家、Airbnb、美團榛果等為代表的民宿/短租也成為酒店市場的重要補充。
按照價格區分,酒店又可分為經濟型、中端、高端酒店不等。低端酒店平均房價一般在300元以下,中端酒店則介於300-600元之間不等,而高端酒店價格通常600元以上。
當再以國家旅遊局標準進行星級評定時,酒店還包括有一、二、三、四、五星級酒店。其中可以具體到每個星級均有相應的住宿、客房要求、大堂、餐飲及其他配套設施要求,並與價格進行相關定位。
此外,酒店還可以分為連鎖酒店和單體酒店兩種,但連鎖酒店受益於規模化經營,效益普遍優於單體酒店。於是,酒店連鎖化率提升成為近年來酒店行業的確定性趨勢。
根據STR數據,從全球市場來看,北美連鎖化率最高,平均達到70%,其他區域連鎖化率也均超過30%,如中東為57%,亞太地區47%,歐洲和南美洲為40%,非洲為36%。
對於我國而言,國內酒店連鎖化率僅有20%。目前國內頭部酒店集團正在加強併購及新開店去不斷提高連鎖化率。
02
一般而言,酒店行業參與者包括三方:物業擁有者、加盟商、酒店管理公司。
物業擁有者提供建築租賃,通常為長期協議,租賃期限10年以上,但輕管理輸出的模式下,一般期限僅1-3年。
酒店管理公司在租賃物業後將通過直營或加盟連鎖酒店運營獲取酒店運營收益,支付租金並承擔相應的運營成本。一般國內酒店管理公司自營業務以租賃物業為主,僅有少部分系自有物業。
在直營商業模式下,自營酒店主要賺取酒店運營收益,業績成長主要受同店RevPAR和開店/改造影響,周期性強。
在加盟商業模式下,酒店管理公司授權加盟商使用自身酒店品牌,並為其提供開業選址、裝修、人員培訓等服務(部分核心品牌還派駐店長進行直接管理)和CRS中央渠道訂房支持,並據此收取固定比例的品牌管理費和中央渠道訂房費用。
這種輕資產模式下,酒店管理公司無需承擔該酒店的運營成本,通常毛利率很高,可以達到70-75%。同時,由於酒店景氣程度與經濟周期大致吻合,因此當經濟下行的時候酒店加盟擴張又可一定程度支撐酒店企業逆周期成長,作為業績支撐的核心邏輯。
就目前來看,我國龍頭酒店錦江、華住和首旅加盟酒店數量佔比都在80%以上。
03
我國酒店業起步於2000年前後。期間,經濟型酒店、中端酒店、高端酒店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快速發展。
2000-2010年成為經濟型酒店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經濟型酒店數量從2000年的23家增長至2009年的3757家,10年複合增速高達67%。
雖然2008年受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各酒店集團RevPAR快速下跌,行業蕭條。但是在10月中央政府推出「四萬億」計劃並降準降息刺激房地產和基建,在房地產和基建的溢出效應下,各酒店集團RevPAR在2010年快速增長。
2010年之後,隨著政策效應的邊際消退,需求逐步回落,經濟型酒店出現明顯的供給過剩,經濟型酒店RevPAR才開始出現負增長。
與此同時,中端酒店迎來重要發展期。一方面,「三公」消費禁令使得原有高端酒店的消費者下沉到中端酒店,另一方面,隨著人均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費升級,中端酒店消費需求迅速增加。其中以華住為代表的龍頭連鎖酒店集團抓住行業需求變革趨勢,率先布局中端酒店市場,迎來新一輪發展期。
據統計,中端酒店數量從2013年的649家增長至2018年的6036家,複合增速達56%,尤其在近幾年增速已經遠高於經濟型酒店。
而在高端酒店領域,由於「三公」消費禁令以及高端消費下沉,高端酒店(國內將五星級和四星級酒店劃分為高端酒店)自2013年以來增速顯著放緩,在2016-2019年三年間,新增高端酒店數量整體也就穩定在100-120家左右。
然而,截至現在我國酒店市場仍以經濟型酒店為主,目前全國經濟型酒店數量佔比高達85.73%,中高端酒店數量合計佔比僅為14.37%。對標海外市場,美國在2016年的時候中高端酒店佔比就有52%,因此,對於我國而言,在接下來的酒店市場結構性升級空間,前景廣闊。
在市場競爭格局方面,目前我國酒店行業前十大連鎖酒店品牌市佔率為67.19%(佔所有連鎖酒店集團比例,不包含單體酒店)。其中,前三大酒店企業(錦江、首旅和華住)集中度為44.51%。
從前三大酒店的擴張情況來看,2019年開店增速均超過15%,顯著高於行業整體5%的增速。顯然,在新開店數及已籤約未開業門店數都在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下,我國酒店行業呈現出龍頭壟斷地位不斷加強。
04
酒店供給與需求的分散性決定導流的重要性。相比機票,酒店的供應商數量更多,規模化程度低,僅有頭部企業具備資金實力自建導流平臺,其餘中小酒店主要依靠OTA導流(中小酒店OTA佔比80%-90%)。
自建導流平臺的優勢在於比OTA具備更低的成本端優勢,因為使用OTA導流,平臺商要抽取約為15%-20%佣金率,而酒店自有平臺幾乎不存在這種現象。
這意味著,當更低佣金率的時候,酒店擁有更大利潤彈性,盈利能力會更強。
目前,錦江、首旅以及華住通過自建導流平臺積累了巨大的流量。截至2019年上半年,錦江會員數量為1.92億,華住會員數量為1.32億,首旅會員數為1.12億。
三大酒店在完備的會員體系下,能夠不斷培育出高粘性用戶,同時還節省了大量的訂房人工成本。
05
今年年初,疫情爆發,受出行限制、各類活動取消以及民眾避險情緒,旅遊和住宿業都遭遇明顯衝擊,而酒店企業也首當其衝。在1月1日至3月21日這段時間,酒店入住率最低甚至下降到10%以下,使得酒店企業都出現嚴重的虧損。
從個別財報看,錦江酒店一季度淨利潤為1.71億元,但因出售多家酒店物業,同比僅下滑了42.3%,而首旅2020年一季度淨利潤-5.26 億元,同比下滑了超過-800%。
然而,自3月份以來,我國疫情得到抑制,企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截至4月份,酒店行業入住率重新逐步恢復至60%以上。
目前,伴隨商旅活動的全面復甦,酒店的經營指標開始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尤其酒店龍頭企業有望受益於疫情對單體酒店的擠出,建立連鎖優勢,將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文章來源於:解析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