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官令儀
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
最近,有兩個高考女生比較受關注,一個是以文科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寒門學子鍾芳蓉,她選擇了愛好,選擇了心有歸處的堅守;另一個是430分的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因選修的歷史成績為B+,無緣清北,最終選擇了香港大學經管學院。
一個湖南第四,一個江蘇第一,選擇上一南一北,一傳統一現代,這也正好映射出了如今年輕學子們的多元化,他們的思想更加自由,也更具時代精神。
也許作為文科「狀元」,白湘菱不是最優秀的,但她的十年寒窗苦讀值得應有回報,她也十分樂觀。白湘菱讓我想起了她的一個同鄉,堪稱清朝第一學霸的六元狀元錢棨(qǐ)。
錢棨和白湘菱一樣,在所有考生裡,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稱許,臨威不屈的品性讓人欽佩,有追求、有操守,這才是讀書士子們該有的樣子。
清朝江蘇六元狀元錢棨
錢棨是江蘇蘇州人,1734年出生於一戶書香之家。
其實,一開始他叫錢起,因和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詩人錢起同名,為避免誤會,後改名為錢棨。
錢棨的太爺爺錢中諧,非常厲害,是康熙年間博學鴻詞科(相當於殿試)考試的一甲第14名,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曾參與《明史》的編修工作。
錢棨的爺爺和父親也都是讀書人,所以他小時候耳濡目染,專心於讀書寫文,考取功名。他非常用功,常常讀書讀到深夜,後來能考中狀元,與他的勤奮好學自然是分不開的。
據《元和唯亭記》記載,錢棨「專志舉子業,夜讀率至五更」。
但是,錢棨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利。
錢棨坐像
錢棨在少年時,參加了好幾次童試,但都沒有考中秀才,到了28歲的時候,才通過縣、府、院三級考試,成為秀才。因為三次都考了第一,所以成了江蘇長洲縣秀才的「案首」,中了小三元。
「應童子試,輒不利」「六試棘闈不售,志益銳,文益純,而境益困。」
後來錢棨參加鄉試,又連連失利,六進考場,六次落榜。
好在,錢棨有愈挫愈勇的毅力,他並不氣餒,也沒有中途放棄,而是屢敗屢戰,更加用功讀書。
終於,他的付出有了回報。
45歲那年,錢棨鄉試考了第一,中解元。
47歲時,會試又考了第一,中會元。同年,在乾隆主持的殿試中,又被欽點為第一,成為當科狀元。
三元及第磚雕
童試的小三元,加上科考的三元及第,黃觀也因此成了清朝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歷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另一位是明朝的學霸黃觀,27歲就一路通關,沒有補考連中六元,比錢棨還要厲害。
不過,這裡面,據說也有運氣的成分在。當時,乾隆已經70歲了,他感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沒有見到一個三元及第的狀元,感嘆文運不興。
監考官知道後,在殿試中特意把錢棨的卷子拿給乾隆看,說錢棨之前已經中了解元和會元。
乾隆一看,非常高興,他很欣賞錢棨的策論,認為文章雖只「近千言」,但內容切實,表述完整,書法也很端正,清秀有力。
於是,乾隆大筆一揮,在錢棨試卷上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朱紅大字,欽定為狀元。
按慣例,錢棨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入朝為官。
錢棨題寫的扇面
錢棨成為六元狀元後,一時間成了一件文化盛事,轟動朝野,大家紛紛寫詩慶賀。
這種時候,怎麼能少得了寫詩狂人乾隆呢,他首先揮毫寫下一首《三元詩》盛讚錢棨:
龍虎傳臚唱,太利曉日暾。
國朝經百載,春梢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
載諮中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
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撇開韻律不說,單就從詩的含義和用典來看,乾隆這首詩在他幾萬首的流水帳詩中,算是非常不錯了。不僅誇了錢棨楷書端正,文章仗義直言,而且也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思,以及國運和文運昌盛這一大喜事。
副主考官翁方綱將數百人的讚頌詩編輯成《三元詩集》,刊印流傳,乾隆命人在錢棨故鄉蘇州建了三元坊,可以說錢棨一時風光無限。
乾隆五十二年,錢棨又被任命為上書房行走,教皇子們讀書。
就在這時,善於結黨營私的大貪和珅,看中了錢棨,想把他拉攏過來,在自己手下效勞。
和珅權傾朝野,是乾隆身邊的大紅人,很多人巴不得成為他的門生呢,能得和珅垂青,成了當時很多官員的心願。
但錢棨是一個正直的讀書人,知識分子的氣節,此時在他身上彰顯無遺,他嚴詞拒絕了和珅的「好意」,不負狀元之名。
惱羞成怒的和珅,開始給錢棨穿小鞋,在乾隆跟前參了錢棨一本,說盡錢棨壞話。
乾隆大怒,和珅相比錢棨,自然更受乾隆信任。於是乎,錢棨被乾隆革職查辦了,念在他很有才華,就留任察看,但在此期間只擔任過一些小職,再沒得到重用。
一直到嘉慶繼位,和珅倒臺後,錢棨才重新被啟用。嘉慶皇帝將錢棨任命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終於學有所用了。
錢棨屬於大器晚成的人才,他的仕途和命運雖然坎坷,但比起另一個六元狀元黃觀,要好很多。
黃觀27歲就連中六元,成了前無古人的狀元,但38歲就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殉節而死了,令人唏噓不已。
錢棨遭到嫉賢妒能的和珅暗算
自古以來,讀詩人的出路都是科舉考試,入仕為官,輔佐君王,實現抱負,有些人窮盡一生,也難成氣候,而有些幸運兒,比如黃觀、錢棨,以及當今的白湘菱等高考「狀元」們,一朝及第,名揚天下。
然而,任何風光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在重名重利的當下,我們更應當看重成名背後的付出與努力,看重十年寒窗苦讀的精神與堅守,如此才能看到他們心有歸處的釋然。
而且,讀書人不畏權勢,堅守初心的氣節,也應值得學習和傳承,否則一旦違心變節,聲名毀於一旦不說,更是丟了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有傷文化之魂。
你如何看待北大清華等名校不收白湘菱的做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標準在當今還適用嗎?歡迎留言討論。
於歷史中見天地,於文化中見真知。
我是王官令儀,專注文史、評論寫作,喜歡就轉發收藏,關注我吧@王官令儀話文史,我們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