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2020-08-05 王官令儀話文史

文||王官令儀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

最近,有兩個高考女生比較受關注,一個是以文科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寒門學子鍾芳蓉,她選擇了愛好,選擇了心有歸處的堅守;另一個是430分的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因選修的歷史成績為B+,無緣清北,最終選擇了香港大學經管學院。

一個湖南第四,一個江蘇第一,選擇上一南一北,一傳統一現代,這也正好映射出了如今年輕學子們的多元化,他們的思想更加自由,也更具時代精神。

也許作為文科「狀元」,白湘菱不是最優秀的,但她的十年寒窗苦讀值得應有回報,她也十分樂觀。白湘菱讓我想起了她的一個同鄉,堪稱清朝第一學霸的六元狀元錢棨(qǐ)。

錢棨和白湘菱一樣,在所有考生裡,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稱許,臨威不屈的品性讓人欽佩,有追求、有操守,這才是讀書士子們該有的樣子。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清朝江蘇六元狀元錢棨

六進考場,六次落榜,終於三元及第

錢棨是江蘇蘇州人,1734年出生於一戶書香之家。

其實,一開始他叫錢起,因和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詩人錢起同名,為避免誤會,後改名為錢棨。

錢棨的太爺爺錢中諧,非常厲害,是康熙年間博學鴻詞科(相當於殿試)考試的一甲第14名,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曾參與《明史》的編修工作。

錢棨的爺爺和父親也都是讀書人,所以他小時候耳濡目染,專心於讀書寫文,考取功名。他非常用功,常常讀書讀到深夜,後來能考中狀元,與他的勤奮好學自然是分不開的。

據《元和唯亭記》記載,錢棨「專志舉子業,夜讀率至五更」。

但是,錢棨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利。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錢棨坐像

錢棨在少年時,參加了好幾次童試,但都沒有考中秀才,到了28歲的時候,才通過縣、府、院三級考試,成為秀才。因為三次都考了第一,所以成了江蘇長洲縣秀才的「案首」,中了小三元。

「應童子試,輒不利」「六試棘闈不售,志益銳,文益純,而境益困。」

後來錢棨參加鄉試,又連連失利,六進考場,六次落榜。

好在,錢棨有愈挫愈勇的毅力,他並不氣餒,也沒有中途放棄,而是屢敗屢戰,更加用功讀書。

終於,他的付出有了回報。

45歲那年,錢棨鄉試考了第一,中解元。

47歲時,會試又考了第一,中會元。同年,在乾隆主持的殿試中,又被欽點為第一,成為當科狀元。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三元及第磚雕

童試的小三元,加上科考的三元及第,黃觀也因此成了清朝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歷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另一位是明朝的學霸黃觀,27歲就一路通關,沒有補考連中六元,比錢棨還要厲害。

不過,這裡面,據說也有運氣的成分在。當時,乾隆已經70歲了,他感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沒有見到一個三元及第的狀元,感嘆文運不興。

監考官知道後,在殿試中特意把錢棨的卷子拿給乾隆看,說錢棨之前已經中了解元和會元。

乾隆一看,非常高興,他很欣賞錢棨的策論,認為文章雖只「近千言」,但內容切實,表述完整,書法也很端正,清秀有力。

於是,乾隆大筆一揮,在錢棨試卷上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朱紅大字,欽定為狀元。

按慣例,錢棨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入朝為官。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錢棨題寫的扇面

乾隆盛讚,和珅暗算,不負狀元之名

錢棨成為六元狀元後,一時間成了一件文化盛事,轟動朝野,大家紛紛寫詩慶賀。

這種時候,怎麼能少得了寫詩狂人乾隆呢,他首先揮毫寫下一首《三元詩》盛讚錢棨:

龍虎傳臚唱,太利曉日暾。

國朝經百載,春梢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

載諮中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

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撇開韻律不說,單就從詩的含義和用典來看,乾隆這首詩在他幾萬首的流水帳詩中,算是非常不錯了。不僅誇了錢棨楷書端正,文章仗義直言,而且也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思,以及國運和文運昌盛這一大喜事。

副主考官翁方綱將數百人的讚頌詩編輯成《三元詩集》,刊印流傳,乾隆命人在錢棨故鄉蘇州建了三元坊,可以說錢棨一時風光無限。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乾隆五十二年,錢棨又被任命為上書房行走,教皇子們讀書。

就在這時,善於結黨營私的大貪和珅,看中了錢棨,想把他拉攏過來,在自己手下效勞。

和珅權傾朝野,是乾隆身邊的大紅人,很多人巴不得成為他的門生呢,能得和珅垂青,成了當時很多官員的心願。

但錢是一個正直的讀書人,知識分子的氣節,此時在他身上彰顯無遺,他嚴詞拒絕了和珅的「好意」,不負狀元之名。

惱羞成怒的和珅,開始給錢棨穿小鞋,在乾隆跟前參了錢棨一本,說盡錢棨壞話。

乾隆大怒,和珅相比錢棨,自然更受乾隆信任。於是乎,錢棨被乾隆革職查辦了,念在他很有才華,就留任察看,但在此期間只擔任過一些小職,再沒得到重用。

一直到嘉慶繼位,和珅倒臺後,錢棨才重新被啟用。嘉慶皇帝將錢棨任命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終於學有所用了。

錢棨屬於大器晚成的人才,他的仕途和命運雖然坎坷,但比起另一個六元狀元黃觀,要好很多。

黃觀27歲就連中六元,成了前無古人的狀元,但38歲就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殉節而死了,令人唏噓不已。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錢棨遭到嫉賢妒能的和珅暗算

小結:

自古以來,讀詩人的出路都是科舉考試,入仕為官,輔佐君王,實現抱負,有些人窮盡一生,也難成氣候,而有些幸運兒,比如黃觀、錢棨,以及當今的白湘菱等高考「狀元」們,一朝及第,名揚天下。

然而,任何風光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在重名重利的當下,我們更應當看重成名背後的付出與努力,看重十年寒窗苦讀的精神與堅守,如此才能看到他們心有歸處的釋然。

而且,讀書人不畏權勢,堅守初心的氣節,也應值得學習和傳承,否則一旦違心變節,聲名毀於一旦不說,更是丟了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有傷文化之魂。

錢棨: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乾隆寫詩猛誇,得罪和珅後是何下場?


你如何看待北大清華等名校不收白湘菱的做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標準在當今還適用嗎?歡迎留言討論。

於歷史中見天地,於文化中見真知。

我是王官令儀,專注文史、評論寫作,喜歡就轉發收藏,關注我吧@王官令儀話文史,我們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相關焦點

  • 蘇州「府學史話」 出道名人錢棨 / 三元坊的由來
    我們的學校位於蘇州古城中心三元坊,大家可知道這「三元坊」的名稱從何而來?但接下來的11年內,錢棨參加了五場鄉試,結果皆名落孫山。但他毫不氣餒,堅持不懈地一次次應考。乾隆四十四年,錢棨在他45歲時第六次步入了江寧貢院參加鄉試。考完後,主考官謝墉閱卷至深夜,不覺伏在案頭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仙授給他一支巨筆,筆的頂端裝飾著孔雀毛,光彩奪目,美麗之至;筆桿上面寫著「經天緯地」四個大字。
  • 連中三元在歷史上本屬罕見,但此人卻連中六元,刷新了科舉的記錄
    在封建專制時代,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並不多見,一個朝代能出個一兩個已經就很罕見了。然而清時期卻出現了一個「超級學霸」——錢棨,他被稱為「六元狀元」。在中國歷史上,連中六元的只有兩人,還有一位是明代的黃觀,但是他的功名後被朱棣革除,因此,只剩下錢棨一人。
  • 老皇帝親自閱卷 改為大清唯一連中六元考生 他何德何能
    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
  •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九族
    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三元及第。
  • 《百家姓》第二姓,源於我國的長壽始祖,史上有一位六元狀元
    唐末,錢鏐澆滅地方叛亂,佔有了富庶的兩浙之地,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兩年後改為吳王,907年,又稱為吳越王,這便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錢氏王朝,此後百年間,吳越地區處於長久的穩定發展中,繁榮昌盛。宋朝建立之後,依然與中原宋朝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因此,「錢」姓便被排在了第二位。錢姓後代中有這麼一位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僅有的兩位「六元狀元」之一,錢棨。
  • 史上科舉「連中三元」傳說人物都是什麼樣的
    元朝文三元一人王宗哲,中山無極人(今河北無極),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玉芝堂談薈》和《陔餘叢考》中都有記載中記載王宗哲是連中三 元(解元、會元、狀元)的狀元;《元史》中也有記載:王宗哲為該科漢人、南人榜狀元。歷官至湖廣憲僉事。
  • 真跡欣賞:劉墉、紀曉嵐、和珅、乾隆,誰的書法驚豔了你?
    開篇一個知識點: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是誰?答案是: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一生寫詩四萬多首,相當於《全唐詩》的總和,一個人就完爆了2200多位唐朝詩人。即便是他剛生下來不會說話就會寫詩,筆耕不輟寫到89歲駕崩,平均也要每天都寫詩一兩首。如此產量,著實驚人。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通過鄉試的人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因此會試又稱為禮闈或者春闈。通過會試的舉人被稱為貢士,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元。接著就來到了最後一關,殿試是由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和珅不怕阿桂也不懼劉墉,唯有此人讓他忌憚,因為乾隆老給他撐腰
    這也是乾隆帝駕馭群臣的一個十分高明的手段,一邊寵信和珅,一邊又加恩上述的幾個老臣來牽制他。王傑也是一個深受乾隆特別識拔的大臣。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背景,王傑與和珅逐漸走向對立面,敢於公開與和珅唱反調。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帝將王傑由一甲第三名欽點為狀元,據稱原因有二:一是大清國建國以來中國大西部還沒有產生過狀元;二是見其試卷字跡,覺得似曾相識,心生喜歡。
  • 乾隆提出一問題 嘉慶完全沒聽懂 和珅卻能立馬會意
    和珅為乾隆朝受寵最深之大臣。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來,和珅受乾隆恩寵不衰,在乾隆晚年,和珅一人身兼御前大臣和軍機大臣兩職,並且貴為國戚,為清朝開國以來所僅有。當時在場侍衛無一能解,只有和珅回答道「典守者不能辭其責」,意思這是看守者的過錯,從此乾隆對和珅另眼相看,開啟了其平步青雲的仕途。從這一故事可知,和珅最初發跡,靠的就是能夠讀懂乾隆的心思。後來和珅與乾隆相處日久,這種「讀心術」修煉得愈加爐火純青,故能事事逢迎乾隆,使得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甚於父子。
  • 和珅的兒子為什麼叫豐紳殷德?和珅死後,他下場又如何?
    和珅風光的時候家裡人跟著一起風光,可他一倒臺他老婆孩可就倒黴了。當時和珅有兩個侍妾:吳卿憐和豆蔻。一個於和珅自殺兩天後上吊自盡,追隨和珅而去,得年三十歲;另一個賦七律二首挽之,並以此自悼。詩成之後,縱身從樓上跳下,也追隨和珅而去。
  • 小說演義裡三元及第狀元郎比比皆是,真實歷史中鳳毛麟角
    六首狀元即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連中六元的人。連中六元比連中三元難度大太多。 清朝錢棨 黃觀字瀾伯,是明代頭一個連中三元的人,是華夏歷史上頭一個連中六元者。
  • 為啥真正敢鬥和珅的是四個小人物而不是劉墉紀曉嵐王傑福康安阿桂
    在辮子戲裡,劉墉劉羅鍋、紀昀紀大菸袋、鐵將軍阿桂都曾智鬥和珅,而那個真正的八旗貴胄福康安卻跟和珅穿了一條褲子。但是在正史中,劉墉紀曉嵐都跟和珅關係不錯(很長一段時間紀昀都是和珅的得力部下),沒事在一起喝喝酒寫寫詩,其樂融融。
  • 乾隆說夢話群臣鴉雀無聲,只有和珅對答如流,嘉慶聽後痛下殺心
    其實和珅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憑藉著自己過人的情商一步步走到乾隆身邊,而且乾隆凡是交代的事情,和珅總是可以完成的最好,所以真正要說貪汙的話,乾隆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是乾隆之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因為乾隆已經對於和珅有了依賴感。畢竟貪財的人與爭權的人不同。這樣的人更好控制。
  • 歷史上「和珅」在朝堂上,真正對手是誰?和珅「勁敵」只有這3人
    應該說,無論是紀曉嵐,還是劉庸,都不是和珅的真正對手,他們既不敢,是因為級別。二是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三是他們二人也不願意得罪炙手可熱的和珅,最多也是迴避而已。電視劇和相聲不過是戲說而已。而真正是和珅勁敵和對手就三個,一個是嘉慶的老師漢臣王傑和朱桂。一個就是滿臣阿桂。
  • 乾隆說夢話,群臣都不解,和珅脫口答出6個字,嘉慶:和珅必須殺
    首先是和珅這個人儀表堂堂,而且有語言天賦,滿人出身的和珅,精通漢語、蒙古語甚至藏語,乾隆交給他的所有差事,他都能辦的井井有條。更為關鍵的是和珅的絕頂聰明,他可以很輕易的領會到乾隆的用意,乾隆皇帝剛皺一皺眉頭,和珅馬上就能猜透皇帝的心思,將事情妥善的處理完,因此不僅得到了乾隆的賞識,更是讓乾隆對他產生了依賴感。
  • 扳倒和珅全靠他,他是清朝狀元,為何不讓4個兒子參加科舉?
    本文小編給大家講一位乾隆和嘉慶時期的一代名臣,他是恩科一甲狀元,也是清朝陝西省狀元獨苗,同時他還是嘉慶皇帝的授業恩師,是扳倒和珅的重要人物。這個人就是內閣首輔、大學士:王傑。王傑一生剛正不阿,他的4個兒子沒有一人參加科舉。第一篇,陝西寒門出才子,本是探花改狀元。
  • 和珅一生三大對手,兩個是杜撰,一個和珅根本不敢得罪!
    電視劇中和珅與紀曉嵐是對手,兩人既是敵人又是朋友。紀曉嵐才思敏捷,智慧過人,秉公執法,不徇私情。通過自己的才智揭露了和珅的種種罪行,因此廣大觀眾非常喜歡紀曉嵐。歷史上的紀曉嵐其實與和珅並沒有什麼交集,電視劇中與和珅交集很深,只是因為劇情需要。
  • 「連中六元」有多難,在我國科舉史上,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
    在這當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能夠取得其中任何一個,都是無比的榮耀。如果能接連取得三場考試的頭名,那就更加難得了。真正能夠連中三元之人,在整個上千年的科舉歷史上,也只有十五個人而已。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連中三元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難得的成就,叫做連中六元!
  • 和珅到底做了什麼,能一直得到乾隆的寵愛?
    和珅,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歷史上著名的貪官。之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是因為和珅被抄家後,發現的錢財相當於當時清朝15年的財政收入。那麼,和珅如此貪汙,乾隆為什麼還一直寵愛他,難道乾隆一點都不知道嗎?肯定不會的,實際上乾隆寵愛和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