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帶果果在遊樂場玩,碰到一個跟果果一般大的小男孩,果果和他玩得很好。眼看就到午覺時間了,我本想叫果果回家,但看他們玩得很開心就讓他再玩一會兒,心想那個小男孩應該也快回家了,到時候一起走。
可玩了快半個小時,也沒見小男孩的奶奶叫小男孩走的意思。後來才知道小男孩白天睡覺的時間是下午5、6點鐘,睡到晚上7、8點起來吃飯,然後出門各種玩,晚上入睡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半夜2、3點鐘。
對於一個有專人照顧的3歲孩子來說,這個作息安排著實讓人吃驚。3歲馬上面臨入園,半夜2、3點睡覺怎麼可能做到8點鐘準時到得了幼兒園。熬夜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都是很傷身的事,更何況是一個3歲孩子。
良好的睡眠是好身體的保障
儘管現在的人生活習慣早已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但是作為家長,還是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力所能及地為孩子創設一個利於他們成長的環境。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也不知道該怎麼做」——說起育兒中的困惑和煩惱,不少父母總存在這樣的「共鳴」。
好在我們處在一個信息資源豐富的時代,我們不知道怎麼做的事總會有人給我們支招。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小七老師,是微博認證兒童教育TOP1博主,曾在線上線下為數十萬家長答疑解惑,收穫了大批粉絲。他的新書《小七老師育兒說》以問答的形式,將常見的育兒難題分為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早期教育、藝術體驗5個模塊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每一個問題都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的困惑,每一個回答都是最接地氣,也是最具有實操性的解答。
書籍封面
針對前文中我們提到的關於孩子吃飯、睡覺這類問題,小七老師結合一些家長提出的典型案例,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當你看到孩子把飯菜往地上扔,你會說什麼?
說到這裡,就想起了小時候會背的第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朗朗上口寓意高尚。所以在看到孩子亂扔食物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喜歡用這首詩教導孩子糧食的來之不易,要珍惜。
可在3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是在才剛學會坐著吃飯的孩子眼中,往地上亂扔食物並不等於大人眼中的不愛惜。
「愛惜」、「浪費」這樣涉及到價值觀和道德層面的抽象概念,可能連有的大人都搞不清楚,或者做不到,我們更沒辦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3歲以前的小寶寶大多都還不知道什麼叫浪費
當看到孩子亂扔食物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把食物扔地上。
首先,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扔東西是孩子空間探索的表現之一。所以,孩子扔食物這個行為,對於他們來說是空間探索中的樂趣,這與大人眼中的浪費食物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概念。
其次,孩子一扔,大人就去撿,孩子會因為自己的行為得到「有趣」的反饋而感到興奮,進而更喜歡「扔」。這時候大人一邊狼狽地收拾一邊講要愛惜一類的道理,對於孩子來說基本是無意義的。
吃是人的本能
那遇到此類情況該怎麼做呢?
小七老師給了我們建議:
當孩子把食物扔在地上的時候,不要馬上回應孩子,繼續吃飯,保持冷靜。這時候孩子沒有得到反饋可能會加重自己的行為,要麼哭鬧。等他哭鬧的時候大人再幫他把食物撿起來,放在一個他夠不著的地方。告訴孩子『如果等會兒還有食物被扔到地上,我只好把它們都撿回來放在這,它們已經不能吃了。等你想好好吃飯的時候再跟我說,我正忙著吃飯呢』。」做這些事的原則是只描述事實,態度溫柔而堅定。
直到孩子自己想去夠那些被撿起來的食物,表示想吃飯時,家長再提供乾淨的食物給他。如果孩子還是不吃,那就暫且由著他。我們要相信孩子不會餓壞,因為吃是人最原始的本能,如果他真的餓,自然會吃。只是家長要注意,孩子不吃飯的時候也不要給孩子提供零食。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最終被孩子「拿下」,往往就是不堅持原則。
亂扔食物只是孩子吃飯「問題」中的其中一個,除此之外還有挑食;不按時吃飯,該吃的時候不吃,過了時間之後又喊餓;吃飯不專心,邊吃邊玩等等。這些問題小七老師在書中也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挑食也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事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父母被各種「睡渣」折磨的怨言。比如,晚上不睡,白天不醒;該吃飯的時候睡覺,該睡覺的時候興奮;或者就是睡覺的時候有怪癖等等。
其實,這類問題不用太緊張,但也不能順其自然。就拿前文中跟果果一起玩的小男孩來說,不按時睡覺在短時間內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影響,但熬夜和不良作息帶來的影響只會讓大人的養育任務更加艱巨。它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於今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睡眠習慣是一切好習慣的保障
針對這一點,小七老師給了我們如下建議:
首先,我們要明白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我們開始為孩子調整作息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在習慣形成之前不輕易放棄。就拿學齡前兒童不睡午覺來說。家長需要耐心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是溫柔而堅定,不急不吼,全家人態度要保持一致;
第二是保證孩子在上午有足夠的運動量。運動消耗了孩子的精力,自然會感到困,同時也會感動餓。做到這一點,可以把控孩子午飯和午覺的時間,為生活習慣慢慢走向良性循環提供保障。
第三是切記急於求成。任何好的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當我們想要達到一個目標時,不是緊盯著遠方的那個目標,而是將通往目標的那一段路分成一個個短期內可以達到的小目標。在小目標實現的時候有利於建立自我效能,才更容易讓人堅持下去。
比如,孩子本來就不睡午覺,你的短期目標不是讓孩子按照幼兒園時間從12點睡到下午2點,而是應該在12點到2點這個時間段內不讓孩子吃東西,不做劇烈運動,保持安靜,能睡多久睡多久。睡不了的話到2點半以後再重新調動他的活動積極性,繼續讓他消耗精力,以保證晚飯和晚上的睡覺的時間和質量。
孩子的習慣好了,大人才會更加輕鬆
睡覺跟吃飯一樣,是人的生理需求,按道理是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但是對於需要慢慢參與社會生活(比如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良好的作息是今後各種良好習慣建立的基礎,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小七老師語錄:「看不到的事情,決定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英國超級育兒師凱薩琳·梅維斯在《3天解決孩子的睡眠、吃飯、行為難題》一書中也寫到:「成功育兒的基礎,就是先做好這三件事:整夜睡覺、養成飲食良好習慣,鼓勵良好行為。」
每個父母都會對孩子充滿各種各樣的期待,但眼裡只有理想的時候我們卻常常忽視了眼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我們育兒路上避不開的坑。所以,找方法跳過這些坑才不至於掉坑,《小七老師育兒說》就是幫助父母防掉坑的指南。
我是專心讀書,認真帶娃的Que佳佳
【關注我,收穫育兒乾貨】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